教书育人 知行合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路径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力量,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得到高度关注与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期,时代的发展引起社会领域价值观的重构,这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培养理想坚定的优秀人才。

针对这一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有关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旨在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法与路径上的指导。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也要“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全国各高校在党和国家的总体要求下,积极贯彻落实,以各种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逐步形成以下三种主要路径。

(一)通过“课堂育人”夯实理论素养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的意见》[3]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各有侧重的课程构成,其中,“原理”课基础性、学理性最强,“概论”课具备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纲要”课以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见长,“基础”课则最为注重规范性和实践性,从而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展开的主渠道、主阵地。

高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程改革”,即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并以情境设计、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穿插其中。

(二)通过“文化育人”打造校园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发挥高等教育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彰显特色的重要标志。大学担当起人才培养的重任,根本上依靠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育人”[4]亦是中央提出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文化导引着学生们的行为举止,使之合法合理合规;另一方面,文化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们渗透着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并吸引他们参与到文化的共建中,由此形成更为稳固、更具影响力的教育环境。

高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育人的主要方式是“三风”建设,即创建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通过开展适应和彰显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营造良好的育人精神氛围,此外,注重利用校园实体布局如在校园内设置一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人字画、石碑石刻和雕塑等,营造良好的育人物质环境。

(三)通过“实践育人”促进知行合一

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高校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特别是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平台不断拓展,模式不断创新,实效不断凸显。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实践对于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他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

高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是“整合资源”,即积极吸收校内外各类优质教学实践资源,充分搭建多样社会实践平台,通过课堂内外各种教育途径,开展如学农、学工、学军、支教、调研、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