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拖延症害了你的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孩子拖延?父母赶紧停止做这些

你催得越急,孩子越慢

——尊重孩子的节奏,用慢引导孩子变快

每天早上,妈妈都匆忙地张罗着早餐,送孩子上学,但孩子却一点儿都不着急,做什么都磨磨蹭蹭,妈妈急得连骂带催,每个上学日都是如此鸡飞狗跳。

不要逼孩子适应你的节奏

早晨,小柯的妈妈不停地向他唠叨“快迟到了”“你快点儿穿衣服”;吃饭的时候因为着急洗碗,妈妈就催着小柯快吃,情急之下还会用勺舀着饭往小柯的嘴里塞;当小柯正在笨拙地学做某些事情时,她会直接批评小柯“你好笨”,然后把事情抢过去做。

像小柯这样慢性子的孩子本会养成一个沉稳的性格,却因为生活节奏不断被打乱,变成了一个和妈妈一样急躁的人:在课堂上听写单词或考试时他总是第一个写完,每次却都因为马虎错了很多题目,成绩很不理想。

孩子们感觉最舒服的节奏就是顺应自身的生理节奏,如果逼迫孩子把节奏加快,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激素分泌,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没有办法啊,现在的生活节奏那么快,我不催孩子,他的事情就做不完啊!我哪有那么多时间陪他消耗!”过于频繁的催促,说到底,还是出自父母的焦虑情绪,他们习惯了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以至于在家里也保持着这种节奏,甚至想让孩子跟上他们的节奏。

然而,经常催促孩子,就会把焦虑逐渐转嫁到孩子身上。长此以往,孩子会对自己的生活节奏产生疑问,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他们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在做事时越来越拖拉,并会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愤怒。

父母不急了,孩子才能把事情当成自己的

一天早晨,蒙蒙起床后一直磨磨蹭蹭,眼看就要迟到了。但是这一次妈妈打算尝试一种新的方法,看看不去催促他到底会怎么样。

虽然看着蒙蒙慢悠悠的动作,妈妈心里又急又气,但是她不断地安抚自己:“迟到就迟到,反正老师批评他,又不会批评我。”

这天,蒙蒙果然迟到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依然忍着不去催他,而蒙蒙因为怕迟到,明显加快了吃饭的速度。快到学校的时候路上很堵,为了赶时间,他干脆下车跑着去学校了。

其实,孩子并不想迟到,可当你不断地催促他时,他反而不着急了,因为他的注意力被你转移了。此时,“迟到”不再是最重要的事,面对你的“控制”,他对“自由”的争取变成了头等重要的事情,于是,你越催,他越慢,因为他要“抗争”。而当你不再因担心孩子迟到而感到焦虑,不再催促孩子,淡定下来时,“迟到”就成了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他会学着承担,学会对自己负责。

有些父母会担心,如果不去催孩子,他会不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可能会,但不会一直如此!谁都讨厌麻烦和问题,因为拖延出了问题,孩子自己也会反思和想办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节奏做出调整。

写给父母的话:不催,反而能让孩子快一点儿的方法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具有一种内在敏感性,这种内在敏感性使孩子天然会吮吸,使孩子在饿了的时候哇哇大哭,在该学语言的时候学会说话,在特定的时期对某种东西格外感兴趣而对其他东西漠不关心。

如果外界环境阻碍了孩子的内在敏感性,孩子的心理就会失调,这种失调将伴随孩子的一生。“慢”就是一种内在敏感性被打乱以后的失调表现。身为父母,遇事一定不能急,要让自己先慢下来,然后去引导孩子快一点儿。

用闹钟或沙漏来提醒孩子

小孩子是没有时间观念的,他不知道5分钟有多长,也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重要性。父母可以利用闹钟或者沙漏来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父母可以先教孩子认闹钟,告知孩子,闹钟的长针从表盘上的数字“12”指向“3”的距离代表15分钟,他应在这段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或者买一只好看的沙漏,放在洗漱台上,告诉孩子沙全部漏下去的时间是3分钟,要在这段时间内刷好牙。

着急时,替换家长陪伴孩子

当你陪读之时,总是会忍不住想要催促孩子,你不能接纳孩子的某些状态、习惯,比如:有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累了,就频繁地去喝水、去卫生间;有的孩子习惯咬铅笔头;甚至有的低年级孩子还会不断地将橡皮推到地上再捡起来。当你面对这些拖拉行为的时候往往会生气、着急。面对这种情况,你可以和爱人协商好,当一方有了情绪,就让另一方替换来陪读,互相协助着陪伴孩子写完作业。

我们不妨试着让自己的节奏放慢,等等孩子。你会发现孩子并不会因为此时的磨蹭而成长为不负责任又拖拉的人。反之,你的宽容会赋予他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重复的次数越多,孩子越慢

——不唠叨,重要的话只说一遍

看到孩子在磨蹭,大多数父母都会说:“你能不能快一点儿,每次写作业都这么慢。”“考试时你也这样慢吗?”“到了五六年级,以你的速度,连半张练习卷都写不完,看你怎么办?”……针对一件事情,父母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唠叨,希望孩子能紧张起来,动作快一点儿。

你重复了无数遍的话,孩子根本就没有听进去

欣欣做事总是磨磨蹭蹭。吃饭的时候,全家人都吃完了,她还在慢悠悠地吃;让她去洗澡,也要三催四请;写作业的时候也是一边玩一边写。每当这时,欣欣妈就在旁边没完没了地唠叨。一次,欣欣听得不耐烦了,就问妈妈能不能不要再说了,每天这样唠叨不烦吗?听到孩子这样说,欣欣妈很吃惊。

她发现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好像变得神神道道的,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这、做不好那,因此对每件事都要强调好几次,渐渐地变成了一种习惯。

欣欣妈感慨道:“一直唠叨下去的话,孩子会对我越来越疏远,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当孩子看电视不肯去睡觉时,当孩子在楼下一直玩不肯回家写作业时,很多家长就开启了唠叨、催促模式,一直提醒孩子去做该做的事情,但是孩子根本没有听进去。当孩子对我们的话无动于衷时,我们就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的命令。然而,这些重复提醒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却是:他不需要对你闻令即动。

我们开口说第一次时,孩子会对我们充耳不闻,因为他知道父母会重复一次又一次。只有听到我们发出歇斯底里的声音时,孩子们才会觉得自己必须当心点儿。

简单明确的指令更有效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自己都唠叨无数遍了,可孩子还是磨蹭着不起床、不洗脸刷牙、不快点儿吃早餐……孩子的执行力为什么这么差呢?怎么就不能快点儿呢?

这个世界上执行力最强的是什么人?应该是军人吧!而部队的指令从来都是干脆利落的,立正、稍息、齐步走……

简短、明确的指令,一方面有很强的力量感,另一方面能明确地告诉别人应该做什么。而啰唆、零碎的语言,则既不严肃,又很烦人,还让人无所适从。

同样是让孩子关上电视去写作业,我们通常会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一看电视就不动弹,把作业都忘到脑后了吧,不写作业成绩能好吗?你看看你,成绩一直在中游,就没进步过,别看了,赶紧关了写作业……”

而换一种军人式的简单、明确的说法:“按咱俩之前定的规矩,还有10分钟就该关电视了。我觉得你是个守信用的小孩,对不对?”

这两种说法哪个更有效呢?

写给父母的话:如何控制住对拖延的孩子唠叨

其实很多父母也发现了,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唠叨孩子这里不好、那里不好时,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被激发出来了,其表现就是反抗你,你说这样他偏要那样,你的话语毫无威慑力。那么,父母要怎样控制住自己对孩子唠叨呢?

变“唠叨”为“倾听”

父母要学着尊重孩子,而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指手画脚。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可以用商讨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也可以给孩子提出原则性、合理化建议,为孩子出谋划策。尊重的态度和平和的语气,可以更好地获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同,让孩子全身心信任家长的判断,领会家长的用意。

可以开口,但要少说

很多家长“唠叨”都是出于惯性,并没有考虑唠叨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所以家长在开口之前一定要努力把话准确、简洁、平和地表达出来。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家长们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用制订规则代替唠叨

家长之所以经常唠叨孩子,主要是觉得孩子有些方面做得不好,而唠叨往往会适得其反。家长可以针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制订好规则,比如做作业总是磨蹭,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行为规范,最好再给予一些奖励,帮助孩子慢慢改掉不良的习惯。

不要信口开河

比如,父母规定孩子要完成作业才能吃饭,但有的父母虽然这样讲了,又心疼孩子挨饿,就不停地催促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这些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父母自身情感的软弱,显得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父母想要克服唠叨,首先要在对孩子讲话前经过一番思考,不能信口开河。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急于说教,想要通过反复强调的方式来让孩子改正。其实对于孩子的问题,如果一时没有很好的办法,不如什么都不说。因为孩子的坏习惯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被唠叨得太多了,不断被贴标签,孩子的缺点被放大之后才形成的。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的,家长要对孩子有信心,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孩子会想办法修复自身的问题,健康地成长。

你反复指责孩子拖延,孩子也不改

——接纳拖延的事实,帮孩子重建自信

面对孩子的做事拖拉,父母焦急地催促。但是当催促也不管用时,父母就会大声批评孩子。然而,父母的指责非但不会使孩子做事的速度加快,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当众指责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

一天,沁沁的妈妈去舞蹈班接她,在下课换衣服时,沁沁边换边玩,动作有些慢。妈妈就开始大声地批评起她来:“磨蹭什么?赶紧换你的衣服……你傻呀,先脱了舞蹈裙……做什么都这么慢……”沁沁妈妈的指责引起了其他舞蹈班同学和妈妈们的关注,她们纷纷看向沁沁。此时沁沁面无表情,眼睛始终盯着一处看。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磨蹭就很生气,于是不分场合地批评指责。孩子的自尊心很强,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可能引发孩子对父母的对抗心理。

有些孩子非常敏感,看到父母因为自己发怒,心里会想“都是我的错,是我不够好”,所以,父母日常不经意的管教方式,比如说教、指责、惩罚,其实都会一点一滴地侵蚀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的内心产生挫败感。

接纳孩子,拖延也许是因为他真的不会做

孩子拖延、磨蹭,也许是因为他真的没有办法自己完成某些事情。身为父母,我们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与性格特征。孩子与大人的时间观念完全不同,他们并未建立起“时间均等”的观念。这使得他们沉浸在游戏中时,往往会将过去的1小时误认为10分钟。除此之外,孩子与大人的生活能力相差很远。在日常生活中做同一件事情(比如洗漱),孩子所用的时间往往要更长。这不仅因为孩子的熟练程度不够,还因为孩子的肢体动作不够协调。

当然,父母还应充分考虑造成孩子拖延的客观情况,并设身处地地了解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早晨太拖拉,有可能是因为头一天睡得太晚,起床后感觉困倦;也有可能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不想去上学;还可能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洗漱、吃饭。

即便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做作业拖拉是故意的,也要先接纳孩子。因为即使孩子是故意的,呵斥和责骂,或者坐在旁边监督着写作业,都不会起什么作用。

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到无论自己怎样表现,父母都是爱他的,都是愿意信任和支持他的。这样,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就会慢慢重建,减少因为防御所消耗的负面情绪,如恐惧、内疚等。这样他才能拿出更多的精力处理拖延问题。

写给父母的话:怎样批评才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磨蹭的问题,通常一天会说上十几次,无论孩子做什么事、犯什么错都会和磨蹭扯上关系。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阻止孩子犯同样的错误,但经常批评孩子只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也许会因为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尝试,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勇气;或者会产生叛逆心理。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有技巧地批评孩子的拖延呢?

不要当众批评孩子

父母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不要在起床后、吃饭时、睡觉前批评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心情、食欲以及睡眠,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更不要在公共场所、亲友面前批评孩子。当众批评孩子往往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批评孩子一定要客观,对事不对人

父母在批评教育孩子的同时要尊重孩子,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小错误就否定孩子以前的努力,只需明白地告诉他犯了什么错误,帮助他分析犯错的原因,这些错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怎样做才是对的,这样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比如,父母可以把“你就是不爱学习”改为“已经7点了,作业还没有开始做”;“你怎么这样不听话”改为“我提醒两遍了,书包还是没有整理”。

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

父母要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及时进行批评,才能真正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因为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加上天性贪玩,转眼就会忘记自己的错误行为。如果觉得孩子做的错事必须批评,那么别拖拉,马上就说,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批评时语气温和,声音适中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不妨放低声音,使用温和坚定的语气,这比大喊大叫更有效果,会使孩子更加紧张,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大喊大叫的批评方式会使孩子感觉尊严尽失,也有损父母的形象。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只能为零。

另外,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尽量不要用“你……”的句式,而是指出我们所看到的。例如,将“你把桌子弄得乱七八糟,快收拾一下”变为“桌子上很乱,需要收拾一下”,“你作业做得太慢了,快点儿做”变为“还有10道题没有做,加快速度”。这样会让孩子感到父母只是针对他没有收拾房间、磨蹭给出建议,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

严苛父母容易养出拖延的孩子

——惩罚看“疗效”,不能简单粗暴

父母用吼叫甚至殴打的形式惩罚孩子,也许暂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当父母的高分贝斥责声出现时,孩子的本能反应就是叛逆。你越想控制他,他越是要反抗,越偏离你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无论你如何焦急,他依然慢吞吞做事的情况。

爸爸因孩子拖延把他打成重伤——孩子不打,不长记性?

周六,萧萧正在玩玩具车,爸爸让萧萧别玩了赶紧写作业。听了爸爸的话,萧萧拿出了作业,却把玩具车也拿到了桌子上,边玩边写。刚开始爸爸只是简单地骂了萧萧几句,让他专心写作业,但是萧萧却装作没听见,依然边写边玩。

爸爸见萧萧无动于衷,怒发冲冠,抓起桌上的玩具车砸到萧萧的头上!萧萧被爸爸打疼了,哭着继续写作业。但是写完作业后,萧萧的脸色变得惨白,不时呕吐。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萧萧头部遭受重创,颅脑受损后引起呕吐,脑内还有少量出血,需要住院接受紧急治疗。萧萧爸爸也受到了法律的惩罚。

很多家长之所以觉得打孩子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为在他们小时候将疼痛与某些行为建立了联系,认为孩子会将疼痛作为拖延写作业的惩罚标志。实际上这种做法会将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与痛苦建立连接,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在很多父母打孩子的案例中,孩子的负面行为往往愈演愈烈,不但“越打越皮”,还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最终成为一个施暴者。

美国心理学家蒂莫西研究发现,那些严厉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培养出拖延的孩子。这大概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过于严厉的父母不太懂得与孩子沟通,他们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孩子在不得不执行命令的同时,只能采用拖延战术。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经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孩子被骂得不知所措,反而更慢

父母越是焦躁、发火,孩子越是磨磨蹭蹭。相反,如果你淡定些,或者把问题的严重性心平气和地描述给孩子,告诉他“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孩子知道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当成重要的事情去做,就要自己承担后果。于是,他便会把所有的计划提上日程。久而久之,他的拖延症会慢慢消失,同时还会变得越来越有责任心。

写给父母的话:孩子拖延,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好的情绪有助于实现良好的沟通,防止亲子关系恶化。我们在给孩子讲述拖延问题的严重性时要温和,有理有据。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发火呢?

暂时离开孩子15分钟

当我们的怒火被孩子的磨蹭点燃,准备爆发时,可以和孩子暂时分开15分钟。在这15分钟内可以浏览一下网页,听听音乐,刷刷微信、微博,去外面走走或者给好友打个电话聊天等。15分钟后,你的情绪就会冷静下来,从而理智地处理眼前的问题。

深呼吸,学会自我放松

当我们就要对孩子的拖延产生愤怒时,自我放松是调整情绪的有效办法。其中最容易操作的方法就是深呼吸。深呼吸会让情绪从消极状态回到正常状态,从而更为理智地解决问题。在深呼吸的同时放松全身,并在头脑中想一想孩子行为的正常性与可塑性,会更好地缓解自己的情绪。

纸条仪式

我们可以写两张纸条:第一张把自己坏脾气的可恶之处列出来,这张纸条就象征着自己的坏脾气;第二张写下自己改变坏脾气的愿望,以及有提醒作用的一两句话,这张纸条象征自己的决心。然后把第一张狠狠地撕碎或烧掉,象征着把自己的坏脾气埋葬掉。第二张要贴到墙上或放到其他自己方便看到的地方,规定自己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想发火,必须先跑去看看这张字条,看完了再决定发不发火。

或者我们已经开始发火,突然想到纸条,也要跑去看看。若纸条有效地控制了火气,就给自己一点儿奖励,让自己高兴;如果看过纸条后没管用,还是发了脾气,也不要气馁,把这一张撕了,重新写一张,重新给自己鼓劲。将看纸条这个仪式化的行为一直坚持下去,把上面提醒自己的话经常在心里复习一下,坏脾气一定能被有效地抑制。

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的作业没写完,立马就火冒三丈:“你怎么还没写?天天就知道玩!”这样,孩子只会更抵触写作业。父母应该温柔跟孩子沟通:“你不写作业的行为让妈妈很难过,如果你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妈妈会觉得很开心,乖宝贝,现在就去写作业,好吗?”

要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让感情自然顺利地流露。这样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管教。

命令和威胁会让孩子愈加被动拖延

——谈话而不是训话,建立平等沟通的模式

有些家长很强势,习惯用严肃的、命令式的语气对孩子讲话。比如:“你必须在1个小时之内完成作业”“你完不成作业晚上就别想睡觉”“你如果再磨蹭着不起床,我就走了,不管你了”。这些命令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到十分不舒服,也非常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命令和威胁带来拖延式反抗

每天早晨,妈妈把小橙叫醒,就去忙着准备早饭,总是忙了好一会儿,进屋一看,小橙衣服才穿了一半,人还坐在床上发呆呢!这时,妈妈往往会厉声命令道:“5分钟之内给我穿好衣服。”

5分钟过后,妈妈发现小橙依然没穿好衣服,于是就会说:“再给你5分钟,穿不完衣服就别吃饭。”小橙心想,不吃就不吃,于是依旧一边穿衣服一边逗猫玩。

当孩子不听话时,我们可能说出许多强硬的话:“不准哭!”“住嘴!”“说不行就不行!”“你别写了,给我站着!”本来我们想告诉孩子,应该做家长认为“对”的事情,试过几次后渐渐失去了耐心,感觉孩子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于是用命令来强制孩子执行。其实这些命令背后隐含了我们对孩子不满情绪的发泄,甚至有惩罚孩子的心态。

家长不妨换个角度,把自己置于被命令的处境,然后去体察一下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了解孩子的感受了。当你听到一连串的“不准”开头的话时,你是否感到被限制、被压制,以至于想反抗?也就是说,当孩子在接受这样的“命令”或者“控制”时,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是“拒绝”,而不是“行动”,所以会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只剩下一味被动拖延。

命令和威胁不是一种健康的沟通方式

发布命令与执行命令,不该是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命令意味着无条件遵从,没有例外,没有理由。这种强行的压制会使孩子失去探索世界的兴趣,抑制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人际交往能力。

如果命令不起作用,很多父母还会威胁孩子。几乎每个孩子都被自己的父母威胁过,比如“你不听话,大灰狼会把你吃掉”“你不听话,警察会把你抓起来……”这类威胁并不是不能用,但是父母在使用的时候要视孩子的具体状况而定。

孩子年龄越小,越没有办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孩子的内心对那些恐怖或严肃的形象无法进行区分与加工,轻者可能会做噩梦、尿床,重者还会引发孩子精神上的异常状态。大一点儿的孩子也许能识别父母的威胁不是真的,但他们会觉得父母这样威胁自己是不喜欢自己了。父母的轻视和打压会让孩子产生困扰与怀疑,对于他们的自我认同形成阻碍,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甚至学习表现、生活状态。

写给父母的话:如何建立平等的沟通模式

很多父母认为,用命令的语气和孩子说话才能树立家长的威信,否则会被孩子牵着走。恰恰相反,父母只有和孩子平等地沟通,孩子才会更加尊重父母,亲子关系才会更加融洽。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和孩子沟通呢?

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

家长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比如,大人们在谈话,孩子却插话进来,大人可以说:“你想加入进来吗?你想加入进来的话,等我们讲完好不好?”你这样说,孩子一定会听,但如果你说“大人在说话,小孩不要插嘴”,则会使孩子心里非常不舒服。

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在和孩子沟通时,我们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如果父母挺直腰俯视孩子,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会让孩子产生距离感,他们就不会把心里话说给家长听了。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平视地沟通。

不要使用讽刺挖苦、冷嘲热讽的语言

孩子最不喜欢听家长说一些过于讽刺的话语,比如,“你还能干点儿什么?这点儿活都做不好?”“你还不如咱家的小狗听话呢!”这些话是很伤孩子自尊心的。如果不小心口误说出来了,一定要及时向孩子道歉,请求孩子的原谅,不要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就无所谓,这些细节对孩子来说影响很大。

此外,父母之间进行交流时也应该互尊互敬,不要总是吵吵闹闹,或者父亲总是压迫母亲,这样会给孩子一些不平等的印象。孩子心思细腻,大人的一举一动孩子都能观察出来。

你的否定会加重孩子的磨蹭

——用表扬激发孩子的行动力

吃饭慢悠悠不着急,写作业能等就等,办起事来拖拖拉拉……孩子的这些表现常常把家长激怒,而后歇斯底里地冲孩子大声叫嚷。这时家长不如换一种方式,和孩子达成一个协议,比如完成一件事情就给他奖励,这样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建立奖励机制,让孩子学会立即去做

5岁的琦琦知道,早上起床后,他得去刷牙、洗脸、换衣服,吃完早餐后要去拿鞋子,好让妈妈帮他穿上,然后去上学。如果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事,就可以得到奖励。而妈妈的奖励就是给琦琦零花钱,好让他攒起来去买变形金刚。

琦琦酷爱变形金刚,他已为买下一个变形金刚存到了一半的钱。如果他还能在玩完玩具后把它们收拾整齐,就会得到更多的零花钱。那么,琦琦买下一个变形金刚的日子也不远了。

建立奖励机制,最大的好处就是鼓励孩子对于喜欢和讨厌的事情都立刻去做。同时,家长要帮孩子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先做事后享受。例如,把房间整理干净才能看电视,把作业写完才能出去玩。

如果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的行动力,最好以孩子珍视的东西作为奖励。这个方法不只适用于年幼的孩子,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依然非常管用。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份奖励清单。清单上的奖励方式应该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协商,这样一来,当孩子想要得到这些奖品时,他就会努力把分内的事情完成了。

家长需要注意,奖励孩子要及时。孩子年纪越小,家长越需要在完成任务之后立即给予他们奖励。

当然,家长给孩子的奖励必须是合理且实际的。如果孩子只是整理了自己的房间,我们就不需要夸张地带他出国旅游。当奖励的方式牵涉到金钱时,家长也必须考虑奖励金额的合理性。

奖励无效,试试压力式激励

有时,奖励对孩子也会无效。当他们没有按要求完成任务、没有得到奖励时,对此也并不在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试试“压力式激励”的方式,让他们为后果付出代价——“如果你不立刻去做,就不让你再做……(孩子爱做的事)了。”许多孩子并不珍惜或者不在乎额外的奖励,但是当知道拖拖拉拉会使自己蒙受损失时,他就必须做出选择,而通常他会选择“立刻去做”。

有时候,家长可能会狠不下心执行规则,尤其看到孩子因违规而必须接受责罚时,家长内心也会受尽折磨。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放任孩子的行为而不加以约束,最终只会害了孩子。同时,我们也会因为孩子的任性行为与之争吵,破坏亲子关系。

另外,赞美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奖励方法。我们不妨在亲友在场之时当众表扬孩子,对孩子来说,此时的肯定和赞美远比给他任何有价物质更具有鼓励作用。

写给父母的话:建立奖励机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在建立奖励机制的初期,孩子并非都会认真地对待,因为他们不认为父母会信守承诺。当孩子屡次违规,父母也没有对他进行惩罚时,孩子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那些规则根本就不是真的,我何必还要遵守呢。”因此,只有父母坚定地执行,孩子才会坚定地遵守。为了保证奖励机制的顺利运行,家长还得注意以下两方面——

告诉孩子克服拖延的具体方法

小慧在谈到自己拖延的毛病时提到,其实她从小就有这样的困扰,而令她感到遗憾的是,小时候并没有人教导她如何克服拖拉的毛病。

从小学到中学,小慧的最大问题是习惯把所有的作业都拖到最后一秒钟才做。这种拖延的做事方式,使小慧养成了马虎、不认真的坏毛病,成绩也不理想。当小慧的父母看到小慧的成绩时,只是说:“你要是改掉拖延的毛病,成绩一定会很好。”小慧的父母只知道告诉小慧改正,却没有教她改正的具体方法。

不要过分表扬和赞美孩子

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赞美和表扬能够激发孩子的动力,但却不知表扬得太频繁太夸张,也会伤害孩子的自信。比如,孩子按时完成了作业,自觉收拾了房间,我们可以对他们适时加以表扬。但是当孩子慢慢养成习惯后,就要逐渐减少表扬的次数,拉长表扬的时间间隔。

表扬时不能过分夸张,否则容易让孩子骄傲。尤其当孩子有一定的评价、判断能力后,家长过分夸张的表扬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诚意。久而久之,表扬对他的激励作用将大大降低,甚至会因此反感、排斥父母。

另外,家长应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先把自身拖延的习惯改掉,给孩子树立榜样。然后,只要再提供一些奖励方式来取悦或鼓励孩子,他们就会渐渐养成好习惯,变成一个做事情讲求效率的行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