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话清史:从朝堂到市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年号与庙号

建元始于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在这之前,只用高帝几年、惠帝几年,或前元、后元等字号记录。所以,这在史学上也是一种创建。但武帝建元后,先是六年改一次元,后是四年改一次元,年号多至十一个。

年号的第一年叫元年,就像夏历的第一月叫正月。元是吉词,有善之长、大之始的意思。由于年号都取吉祥字眼,所以历代重复的很多。宋太祖的年号是乾德,以为自古所未有,后于宫中见一镜,上有“乾德四年”字样,便问窦仪,仪答曰:“蜀少主(王衍)之号。”经查问,这镜子果自蜀中来,乃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1]

宋徽宗改元宣和,有人说宣字是一家有二日,后来徽钦同帝。钦宗改元靖康,有人说只能立十二月,后来一年即失国,也有人说是十二月立康王之兆。这当然是附会之谈。明万历四十八年神宗卒,不想光宗立一月而卒,乃立熹宗,便以是年八月以前仍为万历八月,以后为泰昌,明年为天启,于是一年而有二三年号。

以年号代替庙号,如称明成祖为永乐,清世宗为雍正,只对明清两代才适用。从史学体例上说,是不够规范的,但现在已成习惯,用成祖、世宗,人家反而觉得陌生了。

为什么对明清才有这种称谓?这与明清各帝年号的固定而不改元有关(明代唯一例外是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以宋代而论,太宗的年号就有五个,真宗也有五个,这就难以用一固定的年号来称呼。唐玄宗在位四十余年,年号算少了,也有三个,民间虽有“开元天子”之称,只是俗称。清代自道光至光绪时,外患内乱接踵而来,如按过去例子,就得改元几次。反过来,同治时太平天国被消灭后,号称中兴,倒也可改元。

文宗出奔热河病殁,穆宗即位,起先想用“祺祥”的年号,后因两字重复而改为“同治”,即慈安、慈禧两太后垂帘而治之意。王闿运还写了一篇《祺祥故事》(据说印上“祺祥”的铜元也已铸成)。所以,同治并不能说是改元。

清人在关外时,太祖努尔哈赤以“天命”作年号,太宗皇太极先用“天聪”,后改“崇德”,但开始时只是作尊号以自娱,如“天聪皇帝”。他们的正式年号,应自太宗崇德开始。因这时才改国号为清。后来演义小说所谓清宫十三朝,以皇帝名额来说,自太祖至溥仪,实际只有十二帝,由于崇德改元,便成十三朝了。

用年号代庙号,还有一个缺点,如“康熙十年康熙下谕”,就易使人混淆,因而只好写作“康熙十年康熙帝下谕”。

现在写到中国历史时,有的只写年号,如明洪武元年;有的只写公元1368年。前者不能使人明了,这时是几世纪,如逢到并立的南北朝、(南)宋金之交,更需用公元来连贯;但如只写公元,又不能使人明了,究竟是哪个朝代以及具体的年份。如1644年,既是明崇祯十七年,又是清顺治元年,所以必要时应将两者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