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存钱指南:简单3步,收获你的第一桶金(简七理财入门科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为什么穷人越来越忙,富人越来越闲?

作者:简七产品研究组 犀利君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家的3位获奖者,研究方向很接地气——主攻“贫困经济学”。

其中的一对夫妇,班纳吉和迪弗洛还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总结成书《贫困的本质》,试图解释:人为什么会穷?以及如何才能不穷?

其实在我身边,不少人都会自嘲是“穷人”:没车、没房、钱不够花是常态。但在经济学家眼中,真正的穷人,是指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情况。我们一般人,还远远够不上。但目前,全世界约有10亿人,生活在这一贫困线以下。

发现并解决这一部分人的难题,是班纳吉和迪弗洛夫妇俩最初的研究动机。

为此,他们成立了一个“贫困行动实验室”,用科学方法,不仅找到了贫困的根源,还用实际行动,让一部分穷人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怎么做到的呢?这要先从贫穷的3个起因说起。

原因一:穷人缺乏信息,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

对我们来说,读书看报上网,都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但真正的穷人们,可接触不到这些,也因此,他们获得的信息,是相对滞后和无效的。

简单来说,可以解释为“贫穷限制了穷人的想象力”。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日本街头节目:

节目组把100万日元(约合6万人民币)随机交给一个流浪汉,要求他在一天内花完,不然钱就要被收回。

被幸运选中的大叔,拿到这笔钱后,做了3件事:去便利店买日用品,洗澡理发,接着在优衣库买了新衣服。

但很明显,这些都不足以花光他手上的百万日元。最终,镜头记录下大叔,手捏巨款却无处安放的茫然……

看到留言里,不少网友同情并支招:可以吃吃喝喝,买这买那,甚至还能用来投资。但这些都超出了流浪大叔的“知识圈”。

班纳吉和迪弗洛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于是他们提出:很多慈善机构,通过直接发钱,来援助穷人的效果并不好。因为,缺乏有效信息的穷困家庭,并不知道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投资健康和教育。

原因二:忙碌和压力,蒙蔽了穷人的双眼

在一部分人的刻板印象里,会把穷和懒惰挂钩。但班纳吉和迪弗洛在研究中却发现,穷人们一点儿也不懒,反倒比富人们更加勤奋和忙碌。

但也正因为如此,在过度的压力和马不停蹄地工作中,他们越发无法破局,走入“越忙越穷”的恶性循环。

想起《穷富翁大作战》里,两位体验者的经历,在日复一日体力劳动的消磨下,除了饥饿,几乎无力思考其他。

另一部日本纪录片《穷忙族》中,也有大量类似案例:

靠打零工抚养孩子的单亲妈妈,想要通过考取护士资格来改善收入,但为此需要参与全日制培训,并放弃一部分收入。最后,为了抚养孩子,她只能放弃机会,延续眼下的生活。

原因三:穷人对未来的悲观预期,导致难以存下钱。

最后,两位作者还指出,穷人想要存下钱,也比普通人的难度更大。

比如,同样是买一台冰箱,对普通人不需要花太多积蓄,但穷人们却要为此存很久钱。于是,他们难免会想:既然离目标那么远,那还不如买杯茶呢。

结果穷人的账单里,会有大笔诸如茶、零食一类能获得即时快感的消费,却不愿为未来储蓄。

这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一般来说,对自己未来有信心的人,更愿意节衣缩食,省下钱来投资将来;相反对未来悲观的人,认为想象未来是件不愉快的事,与其留到明天还不如今天就先把钱花掉。

虽说,以上3点导致人们变穷的原因,主要是针对“赤贫”人群而言的。但其实,对我们普通人改善财务现状,也有不少启发。

首先,明白信息是无价的。

即使是在资讯广泛传播的今天,我们也或多或少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只有那些保持学习,并对新知识持开放态度的人,才有可能在投资和决策中,占得先机。

其次,做对比做多更重要。

困顿如《穷忙族》里的单亲妈妈,都思考过专业培训对收入提升的帮助。相比之下,我们对时间和金钱,其实拥有更多主动权。

如何利用手上的资源,把“无用功”转变为效率,形成成长的“良性循环”,是值得每个人停下来思考的事。

最后,在享受当下的同时,也别忘了给自己制定一个更长远的目标。

虽然,我们不建议大家,因为攒钱而过分克扣眼前生活,但对未来的责任感,的确能督促你放弃一部分享乐消费。

毕竟,追求稳步的“资产正增长”,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才是逃离贫困陷阱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