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悠然闲饮田园居 躬耕南山自由心(陶渊明)
悠然闲饮田园居躬耕南山自由心
——陶渊明诗酒现象之我见
大江口镇中学张道良
《桃花源记并序》,一文一诗,桃花源就成了中国人一个恒久的梦想。特别是中国文人,可以说每个文人内心深处都埋藏有一个“桃源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陶渊明挣脱官场的决心和勇气,和面对隐居生活艰辛的平常心态和从容不迫。过真正隐居生活是需要极强的意志和毅力的,要耐得住寂寞,要忍得住清贫,要安得住心魂。但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呢?滚滚红尘、花花世界、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无时不在引诱,几人能坚持?有的是叶公好龙,有的是沽名钓誉,有的是浅尝辄止,当然也有陶渊明式的真隐者。贵在坚持,坚持下去的才能使“愿无违”,成为真正的隐者。
陶渊明挣脱官场,归隐田园,有躬耕田野、精神轻松的喜悦,有略有收获、友邻相酌的愉快,当然也有荒年饥饿、乞食就腹的窘迫,还有人生苦短、生死必然的惆怅,这些在陶渊明的诗中都有很好地诠释。《归去来兮并序》是陶渊明人生决断的见证,是他从“口腹自役”的生命不自由状态解脱出来,轻松自在地享受人生欢趣的开始,“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面知还”,就是这么洒脱自在、舒卷自如、悠然闲饮田园居,躬耕南山心自由。陶渊明写酒的诗导引我们认识他、理解他。
李白和陶渊明都是写酒的高手。读李白写酒的诗,读陶渊明写酒的诗,犹有天上人间之别。这不是说两者艺术质量的高低差别,而是个人阅读的感觉,李诗高高在上,陶诗平易近人。李白写酒的诗,汪洋恣肆,天马行空,是天上耀眼的星辰,刺人的眼,读起来有压迫感,犹如教主传道,需先贤的导引,且静心聆听,苦思冥想,方有所得。陶渊明写酒的诗,清新自然、娓娓道来,有人间烟火味,显得朴实无华,读起来有亲切感,犹如与兄长谈心,家长里短,人生忧乐,不知不觉中时有所得。品味陶渊明写酒的诗,感悟陶渊明隐居人生。
陶渊明写酒的诗,表明他久有归隐心。人们常说“大隐隐于市”,其实,陶渊明的隐也是大隐,只是大隐隐于“民”,“结庐在人境”,与普通民众共同劳作、共同生活、相伴到相知,相处在一起,其乐融融。不故作高深,不避居深山,不离群索居,人间烟火味很足,陶渊明是真正的大隐之人,真性情、真可爱。一组《归园田居》写出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回归田园的欣喜,“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写陶渊明看到庄稼长势好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劳动虽辛苦,但意志能自由就好,“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渊明从恬淡自适的生活中获得一种生命的诗意,还是饮酒自娱自乐吧,“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与友邻相知共饮,天下乐事。脱离官场,隐居村野,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换得的是和睦可亲的人际关系,“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移居二首》写出了乡野的人伦之美和精神淳朴。为什么还不归隐呢?!“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厌倦行役,恋念故园,个人自由比什么都重要,《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写明陶渊明急于从官场抽身回家的迫切,侍奉母亲,相见兄弟,“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仕官生活非本意,“高歌非吾事”。
陶渊明久有归隐心,是因为他有独立自由心,不愿受功名利禄牵绊,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魏晋时代,人性觉醒,再加之政治黑暗,人事无常,陶渊明逃离官场,隐居乡野,躬耕田园,悠然闲饮,也许就是最好的人生选择。“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表明了陶渊明身在行役,梦归田园的精神取向。“斗酒散襟颜,但愿长如此”,劳动后身体和精神双重放松,也是一种迷人的状态。美好的隐居生活,美好的乡村人伦,还有什么能让陶渊明舍弃?《九日闲居并序》写重阳饮菊花酒,隐居生活保存了生命的真意,陶渊明虽然贫穷然而还是快乐的。《和刘柴桑》婉拒友人皈依佛门的招请,隐居只是远离官场,陶渊明热爱常人生活,“结庐在人境”,农村生活浑厚有味。《和郭主簿二首·其一》描写的大约是陶渊明隐居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陶渊明是快乐的,物不求过,心求自足。《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出仕有违自己的天性,还是归隐好。官场不自在,无尽烦恼生。闲饮田园居,委怀琴书能。精神的自由和愉快才是最宝贵的。
真正过隐居生活,是要有一颗淡定平和心来支持的。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既有“采菊东篱下”的闲适,也有“饥来驱我去”的窘迫,他都能坦然面对,心态平和。《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内心平静,物我相融,“心远地自偏”是真正隐居生活的箴言,天人合一,悠然忘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快乐也好,苦难也好,都是人生的常态,都是生活的组成。《乞食》写陶渊明出门讨饭,感受人情的淳朴和温暖,没有伤感,没有愤激,只有感恩,乡间美好。《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场大火,烧去了陶渊明的房子,却看不到他太多的诉苦语言,“行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多加品味,就会明白陶渊明面对苦难的镇定、淡然。
陶渊明有一颗通透彻悟心,使他能抛开名利而隐居,使他看透了人生,饮酒自娱,任性而为,追求精神自由。《饮酒》系列写出了陶渊明对人生的思考,表现了陶渊明一种人生境界。《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卓然见高技”,显示的是陶渊明卓然不群的人生姿态,“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感觉到陶渊明平淡表象下的棱角。《饮酒二十首·其九》对农父的回答是他对自己思想深处矛盾的一种澄清,违背自己本性岂不是更大的迷失?“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相信自己的选择,陶渊明怡然自乐于隐居生活。《拟古九首·其四》面对茫茫大地、悠悠人生,陶渊明思量油然而生,“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强烈的悲悯情怀给人十分震撼的艺术力量。因为慈怀,所以悲悯,有道家的超越感,而又写得浑朴浓郁。看彻了人生,就无悔自己的选择。“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气和决心,不愿牺牲做人的原则,向那些劝自己出仕的人作出了回应。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是扎根于民众的,诗中体现了一份人情世故心,有人间烟火味,可亲可近。“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乐于归耕的陶渊明感觉到田园生活的美。通读《癸卯岁月是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似乎陶渊明对于世道的兴衰,仍不能全然忘情,难却世俗心。《杂诗十二首·其六》陶渊明五十知天命,“倾家时作乐,竟此岁月驶。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后置”,寻常人生感叹,分外亲切有味。及时行乐并不意味颓废,儿女独立非无情,人生经验和智慧,慢慢去品味。
陶渊明写酒的诗还表现了他的惆怅和迷惘,选两首诗可以很好地说明他形而上的思考。一组《形影神·三首》,“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写出了生死惘然、生命无常、无可奈何,有人生的空缺感。“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身死留名,似乎比及时行乐的饮酒要接近永恒。如此,饮酒自娱似乎有点拙劣。“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不因生而欣喜,不因死而忧惧,面对生老病死超然、洒脱。死亡是自然的,又是必然的,几人能看开。另一组《拟挽歌辞三首》,陶渊明想象死后的事,“有生必有死”,“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面对死亡真无奈,活着真好,真幸福,重视现世欢乐,积极达观面对那一天,最终还得过好活着的每一天,自我解脱。
陶渊明清淡平和诗风的另一面是高洁傲岸和豪放勇猛,全面品读陶渊明的诗,才能真正认识、理解陶渊明。《饮酒十二首·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生命乐趣在日常过程,而不是结果,遗世独立,对人生才有更真切的感悟,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照,看到陶渊明的另一个侧面。《拟古九首其八》写寻找崇高的人格,倾心的凛然义气,寻找知音,探寻历史的精神,探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高洁的灵魂总是孤独的。“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阳,念此使人惧”,看来,陶渊明还是有些许的惆怅。陶渊明诗的豪放勇猛集中体现在《咏荆轲》,其他几首也体现这一点。就以《咏荆轲》为例说明,“君子死知己”、“千载有余情”显示出陶渊明本有一股磊落不平之气,突显“易水送别”,最具悲壮气氛,陶渊明的豪放勇猛之心活灵活现,这就是他心底的英雄气。《赠羊长史并序》“贤圣留余迹,事事在中都”,“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说为朋友送别,实在自表心曲。
没有过多的大悲大喜的跌宕起伏,又有更多的平平淡淡的田园生活,与民同乐,把酒言欢,偶尔有些许的情绪低落,那也只是蓝天里的一抹云丝。很想效仿陶渊明,在几亩薄地上种橘柚,清晨趁风出去干活,稍迟回家,洗澡,吃饭,上午看看闲书,中午小憩个把小时,下午巡看果园,享受丰收在望的喜悦,傍晚在夕阳里与乡亲们交谈,海阔天空。太阳下山了,赶快回家,炒几个小菜,喝几杯小酒,最好是有朋友相陪。晚上写上几笔,读书心得或人生感悟。这就是幸福的生活,向往的隐居生活,我的“桃源梦”何时能实现?!
2019年10月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