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包含四个理论前提,分别是:(1)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2)低息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3)运用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4)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合理的。针对农业信贷供求失衡等农村金融市场的问题,该理论指出可以通过储蓄动员、利率市场化、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结合起来等改革措施予以应对。曹协和(2008)指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强调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强调利率的市场化。

二、农村金融创新理论

农村金融创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体现。中国学者认为金融创新是在金融领域范围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通过重新组合金融要素,以追求利润机会为目的而形成的在机构、业务及农村金融制度上的市场改革,金融创新与金融行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密不可分(饶余庆,1987;厉以宁、陈岱孙,1991)。金融创新对农村社会福利具有改善作用(Peter Tufano,1995),但过度的金融创新可能会增加社会成本,导致经济泡沫现象,削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Peter Tufano,1995; A.Saundres,1987;Michael Pawley)。刘祚祥(2009)认为,为了建设现代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门槛。

三、理性小农假设

舒尔茨和波普金认为,“理性小农”强调农户的“盈利动机”,农户经济行为在本质上可概括为追求代价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农户的生产目标可以概括为风险规避和利润追求之间的某种组合。小农是一个能够在权衡长、短期利益和风险因素之后,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作出合理抉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