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导读
《道德经》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思想,在本章中,老子通过对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观察,阐述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确认对立统一是永恒、普遍的法则。在此基础上,老子倡导“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提出顺其自然、不争功名的“无为”政治思想。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3],长短相形[4],高下相倾[5],音声相和[6],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7]之事,行不言[8]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9],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10]。
注释
[1]斯恶已:就显露出丑了。恶,丑陋,与美相反。[2]相生:相互依存。[3]相成:相反相成。[4]形:比较,显现。[5]倾:侧,依靠。[6]和:相应,应和。[7]无为:顺其自然,不妄为。[8]不言:不发号施令,不用政令。[9]恃:依仗,依赖。[10]去:离开,与“居”相反。
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邪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和声互相和谐,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现象。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一切,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因此他的功绩才不会被磨灭。
北宋晁补之绘《老子骑牛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