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纺织强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奠定纺织工业强大基础的30年

作为一个曾在纺织业领导机关整整工作半个世纪、比较了解“史实”的老纺织人,在这里列举一系列史实,来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重视民生问题和民生产业,如何的为之殚精竭虑,如何的为之苦苦探索,一些战略决策、战略部署又如何的富于魄力和智慧。

1.新中国成立前夕和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十年

——1949年8月,全国解放在望。中财委(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率领几位党内经济专家,在上海主持召开全国财经会议。会议对上海、青岛等沿海城市纺织业开工生产所急需的原料(棉花)精心进行调度;并决定成立由中财委直接领导的花纱布公司统一供应棉花,收购纱布。会议还就“上海地区国营纺织工厂搬不搬内地产棉区”的问题做出“不搬”决策,从而稳定了沿海老工业基地。

——1949年9月下旬,陈云授权中财委委员钱之光,在北京召开全国棉花会议。钱之光依靠吴味经等一批纺织工程、棉花专家,富于远见地就棉田面积、粮棉比价、棉花检验标准、改良棉种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一个完整方案。由此开辟了中国棉花事业的新局面,从原料资源方面为恢复发展纺织工业创造了必要条件。会议开到9月底。10月1日,钱之光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吴味经等会议代表光荣登上开国大典观礼台。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最先设立的几个工业部中就包括专门管理纺织工业的部级机构——纺织工业部。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大区,设立纺织工业管理局。华东地区纺织业的地位更为重要,特设大区一级的“华东纺织工业部”。

——1949年11月。为制止由“二白(粮食、纱布)、一黑(煤炭)”商业投机引发的物价猛涨,中财委决定用经济手段来平抑物价,即在上海、汉口、西安及湘、粤一些中心城市同时抛售纱布。中财委派钱之光去上海、汉口灵活调度两地库存纱布。钱之光作为部长级领导干部,从上海登上货运列车,亲自押运纱布去汉口。

中财委这一重大行动迅速奏效。事后,毛主席大加赞许:其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

——1950年3月。纺织工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公营纺织厂、纺织机械厂会议。会议决定:着力准备纺织系统自己造成套纺织机械的总计划。1951年8月,正式启动新中国第一套棉纺织成套设备的制造工作。全国十几家公营纺机厂和几百家私营纺织机械修配厂迅速行动,分工协作,全国成套,很快就造出四套采用“适用技术”的棉纺织设备,用于武汉、郑州等地四个新建中型棉纺织厂。以此为基础研发、定型的“五四型棉纺设备”后来大量用于“一五”时期六大纺织工业新基地的建设。从此开辟了中国纺织系统自己造专用机器的成功道路。

——1953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在中南海听取纺织工业部党组关于“一五”时期纺织工业扩大棉纺生产能力180万~250万锭的建议。经反复研究后,毛主席最后拍板:“不是180万锭,也不是250万锭,而是300万锭。”后来基本达成这一宏伟目标。

——1954年冬。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打电话给纺织工业部党组:周总理要纺织部在中南海的瀛台举办一个小型纺织展览,请中央领导同志观看。钱之光部长立即组织力量,并指派李正光主办,很快就完成布展工作。

——1955年初。钱之光陪毛主席、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参观小型展览会近3个小时。毛主席兴致很高,对钱之光说:“你们搞得不错,很有收获。”朱德称赞纺织工业自力更生好,说:“你们自己搞设备,开了一个好例子。”

——1955年12月。刘少奇在听取纺织工业部汇报工作后,对纺织工业的生产建设方针作了具体指示,并对自制纺织设备给予了肯定:“应当做一个全面规划,全世界的好机器都要搜集,都要造出来。”

——1956年2月。纺织工业部向毛主席详细汇报工作。当汇报到纺织工业在沿海、内地的分布情况时,毛主席指示:“沿海地区要充分合理利用,不能限制。”当汇报到建一个8万锭棉纺厂一年建成、一年收回投资时,毛主席指示:“轻工业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很重要,能多搞尽量多搞些。”毛主席肯定了“紧缩手工纺织业,淘汰土纺土织”的方针。陈云插话说:棉花有限,不能再发展。陈云也肯定了纺织系统自己造专业设备的产业政策。

——1957年秋冬。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组织一个化工化纤考察团,由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带队赴日本考察。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出访前的考察团时,说了如下一番话:“中国6亿人口,人多耕地少,光靠天然的农产品要解决好温饱有困难,吃饱穿暖都有问题。派你们到日本去考察,看看他们的技术如何;如果好的话,有可能买它的技术设备来建设中国的化肥厂增加粮食,建设中国的化纤厂发展化纤,解决温饱问题。”

2.20世纪60年代,“人民衣被甚少”成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最为关切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人们多方探索发展纺织工业的门路,有成功,有失败,有顺利,有挫折

——毛主席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卷学习笔记中指出:“要为人民衣被甚少着想。”

——1959~1961年。“大跃进”的负面效应开始呈现。由于棉花大幅度减产,纺织业严重开工不足,棉布定量供应不得不由十几市尺减为一丈以内以至7市尺[1]。纺织工业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峻形势。

——1960年2月。为把有限的棉花资源用于纺织工业兑现布票,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停止棉花的土纺土织的指示》。

——1962年7月。纺织工业部向党中央建议:采用棉短绒、木材为浆粕原料,新建一批黏胶纤维厂。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当即批示:“我看是值得的,还有合成纤维也必须考虑。”李先念副总理也批示:“建议及早动手,迟办不如早办。”

钱之光亲自带队深入大兴安岭林区和海南岛腹地调查研究,寻找可利用的化纤原料资源,并去农村实地调查研究棉短绒、棉杆皮利用问题。

——1960年8月。中共纺织工业部党组向党中央作《关于纺织工业发展方针的请示报告》,着重提出“实行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方针”。

——1961年1月。李先念副总理指示纺织工业部:“今年5万吨人造纤维的建设,一定要争取搞上去。”

——1964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积极发展人造纤维”工作指示。责成纺织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人造纤维会战指挥部,责成国家计委对发展人造纤维迅速做出规划,纳入长期计划。

——1964年4月。南京化纤厂建成投产前,钱之光带着李竹平、陈锦华到该厂蹲点,历时两个月;其中有一个月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蹲点结束后,根据薄一波指示,国家经委在南京化纤厂召开全国基本建设现场会,国务院14个部委和全国50个重点建设项目的领导干部与会。

——1964年秋。国务院直接批准的从日本引进全套设备的北京维尼纶厂,1963年10月开工建设,1964年9月建成投产。钱之光先后陪同邓小平、彭真、杨尚昆到该厂参观。邓小平参观后说:这个厂可以扩建,一个厂1万吨,可以办它10个厂,以解决棉花不足的问题。

——1966年5月。纺织工业部在上海举办规模空前的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命成果展览会,展出两个月,大获成功。5月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参观展览。送走卡博后,周总理重返展会大厅,在展会“前言板”前即席讲话。在高度肯定纺织工业技术进步后,指着“前言板”上的一段文字(为满足全国人民对纺织品的需要做贡献)严肃地指出:这个提法不对,我国人口众多,什么时候都不要轻易说“满足”二字。此时,全国纺织业形势已有所好转,但纺织品供应水平还很低。周总理对在场的纺织工业部人员讲这番话,是要大家认识中国社会解决人民衣被问题的责任之重,责任之艰巨。

3.20世纪70年代,在“文革”乱局中坚持搞好纺织生产,并致力于“大化纤”建设

——1970年7月。根据国务院令,原纺织、一轻、二轻合并为轻工业部(广义轻工业)。周总理在三部合并后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宣布:“全国重点抓轻工,轻工重点抓纺织,纺织重点抓化纤。”

其后又传来一项中央指示:必须把粮食抓紧,必须把棉花抓紧,必须把棉布抓紧。

钱之光、曹鲁、谢鑫鹤等部长抓住这两项中央指示,大做经济工作正常化的文章。大轻工业部时期(1970~1978年)纺织工业生产、建设的发展不慢。

——1970年秋。“文革”乱局稍见平伏,纺织业生产出现转机并小步提升。周总理在同美国友好人士斯诺的谈话中,首先在国际上公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产棉花、棉纱和棉布最多的国家。

——1972年1月。钱之光组织起草《关于充分利用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发展化纤和化肥的报告》。送国务院业务组后,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联名向周总理报告:经国家计委与有关部门商量,拟引进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约需4亿美元,争取五六年内全部建成投产。投产后一年可生产化纤24万吨、化肥400万吨。2月1日,周总理在李先念报告上批示:“拟同意,即呈主席批示。”毛泽东圈阅表示同意。钱之光关于建设一批大型合成纤维企业以加快化纤工业发展的愿望得以实现。当时年已72岁的钱之光,从此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四个大化纤项目建设上。李先念副总理当时以赞许的口气对钱之光说:“化纤不搞到100万吨,不让你到八宝山见马克思。”

——1973年。国家计委批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建设上海(金山)、辽阳、天津、四川长寿四个大化纤企业。总投资概算73亿元,其中用外汇7.43亿美元。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为纺织工业建设史上前所未有。

——1974年1月。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正式动工建设,迅速形成“千军万马战金山”的宏伟场景。同年8月,辽阳石油化纤厂正式动工建设。工地上“毛主席圈阅我施工,建设辽化多光荣”的大标语,高度激励人心。

——1975年4月。邓小平再次来到金山工地视察,大加赞扬:“搞得很快,看了高兴。”回北京后,建议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这一工程的建设经验。

——1978年春。在钱之光主持下,刚刚重新组建的纺织工业部又提出:到20世纪末,要建设10个大化纤厂,以解决长期以来纺织品“生产赶不上需要,原料供应赶不上生产”的矛盾,解决好全国人民的穿衣需要。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并由国家计委逐项落实。新建3个“大化纤”:上海石化总厂二期工程、江苏仪征化纤厂、河南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加上在建的4个“大化纤”,年产化纤的产量总规模正好在100万吨以上。10个化纤项目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建成,由此奠定了中国化纤制造业的雄厚基础,为中国社会衣被问题的大解决创造了原料前提。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后来又进行扩建,形成年产50万吨聚酯纤维、24万吨涤纶短纤维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居世界大化纤业第4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