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对创意的认识与态度
长久以来,在国内的服装教学中有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叫创意服装设计。顾名思义,从字面来看是偏重于创意的服装,不幸的是,被更多的人理解为各种夸张的造型。这样的概念是否是一个悖论呢?仿佛创意服装一定要有夸张的造型和轮廓,而日常中的成衣却是没有创意的。很多时候人们都挖空心思去追求创意,但在努力追求更好创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确认识,创意到底是什么?(图1-1)
图1-1 创意即生活
艺术家尼克·克伍(Nick Cave)从社会事件中得到的创作灵感。
生活即创造,如同行走、坐卧、吃饭。创意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像饭菜里的盐,并不昂贵,仿佛是可有可无却必不可缺,这个话题无须再谈。在国外,创意早已完全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成为街头巷尾、点点滴滴中的平凡而珍贵的“盐”(图1-2)。而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们离这样的生活方式还有一段距离,创意暂时还是被放置在神坛上的一个名词。在我们挖空心思去追求它的时候,我们也许并没有真正了解,追求创意的过程有时候需要将自己放平,去了解生活的点滴(图1-3)。
图1-2 丰富多彩的欧洲女性
欧洲街头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女性:即便已经老去,也要将创意和时尚进行到底。
图1-3 日常生活中的创意设计
普通的日常用品也是实现创意的好舞台,充满创意的椅子颠覆了人们固有的概念。
一直以来西方对艺术的重视以及当代艺术的发展,为创意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西方文化中对个体的肯定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也让西方人能更自由地表达创意。如今国人已经不再对温饱担忧,开始追求生活的艺术,这时,与其羡慕西方创意的成品,还不如借鉴其生活的态度、对艺术的尊重以及对多元价值的肯定(图1-4~图1-8)。
图1-4 艺术家约瑟夫·哈维尔(Joseph Havel)作品
约瑟夫·哈维尔收集服装商标制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旨在反思人类的欲望。
图1-5 艺术家吉姆·左恩(Jim Drain)作品
艺术家常常将纺织品、陈旧的物件等连贯的联接起来,创造出五彩缤纷抽象的连续作品。
图1-6 艺术家玛利亚·卡瑞恩(Marya Kazoun)作品《被忽视的皮肤》(ignorant skin)
艺术家玛利亚·卡瑞恩利用毛发、纺织物等材料实现了“clothing—sculpture”(服装雕塑)的概念。
图1-7 艺术家大卫·阿尔特米德(David Altmejd)作品
艺术家通过不同面料的整合,传达与身体和生机相关的奇妙想法。
图1-8 意大利艺术家拉娜·费芙利托(Lara Favarettol)作品
在拉娜的作品中,主要展现人造物件的持久性与自然事件的瞬间性,同时也反映了审美形式与虚无概念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