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上墓”的礼俗

自从春秋战国之际社会上开始推行“墓祭”以后,到东汉初年更为流行。东汉初年有“讳被刑为徒,不上丘墓”的礼俗。王充《论衡·四讳篇》认为“徒不上丘墓有二义”:

愧负刑辱,深自刻责,故不升墓祀于先(祖先)。古礼庙祭,今俗墓祀,故不升墓,惭负先人,一义也。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齐(斋)戒洁清,重之至也。今已被刑,刑残之人,不宜与祭,供侍先人,卑谦谨敬,退让自贱之意也。缘先祖之意,见子孙被刑,恻怛憯伤,恐其临祀,不忍歆享,故不上墓,二义也。

王充所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确是事实。当时所以会流行“墓祀”,就是由于人们认为墓葬是死者灵魂居住之处。王充说“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墓葬之所以会成为“祭祀之处”,就是由于“鬼神所在”。从王充这段话,可知当时民间风俗十分重视“上墓”(或者称为“升墓”),“上墓”就是为了“祭供侍先人”。当时礼俗之所以要禁止受刑的人“上墓”,正是由于重视“墓祀”,免得“惭负先人”和影响祖先的享受祭祀。由此可见东汉初年,东汉政权之所以会推行“上陵礼”,不是偶然的,正是当时社会上重视“上墓”、“墓祀”的结果,也就是顾炎武所说把“士庶人之孝”作为“盛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