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本科大学文化育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3 研究意义

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真正的大国,最终的较量表现在文化上。经济上的影响力、政治上的决定力、军事上的威慑力以及制度上的被信赖与文化上的被向往,这五大要素的集合,才能造就大国与强国。所以,欲强其国,必强其文化;欲强其文化,必强其教育。在这一方面,大学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教育规划纲要》指明:大学不仅要传播文化,还要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并且要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让科学先进文化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大学文化虽然属于社会的亚文化,但由于其先进性与引领性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国家繁荣的智慧库与思想库。大学负有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理性革新的使命感。大学文化的自觉,是通过特色发展上的高度自觉、发展使命上的高度自觉、质量建设上的高度自觉,从而培养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具、民族精神与国际视野共存、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兼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兼备的现代化人才与合格公民,大学人才的培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不仅助推大学自身的建设发展,有助于培养面向全世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而且对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繁荣与富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的文化育人应着眼于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具,具有公共视野与大众情怀,敢于担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大学的文化育人应不局限于课堂,而是身处校园的生活化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育人,更注重的是营造一种育人的氛围。这种氛围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共同营造,有精神的濡染,有制度的约束,有环境的熏陶,有人文的关怀。文化育人是一种自在的教育,一种诉诸人的感性教育。大学文化育人具有一种自我教育的指向。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丰富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而且在文化育人上更加注重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追求、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所以说,大学的人才培养不仅包括知识教育,即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升专业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还肩负着学生三观的塑造,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民族、国家的价值,学会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大学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为目的的教育实体。实现大学文化育人,必须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当今的大学教育,是“互联网+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提供新的教育服务形态,讲求个性化学习。从2013年开始,植根于民间的用户生产内容就已经开始从数量上超过组织机构平台的生产内容,微课、微博、慕课、微信、翻转课堂、QQ群、手机课堂、移动客户端,都能成为获取知识的平台。但无论如何,大学文化的育人力量仍不可替代,因为它植根于人的思想、灵魂、精神和心理。

大学文化育人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该研究不但有助于拓展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深化对大学文化及其建设的认识,而且可以为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促进大学实现自身“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和谐发展。

第一,大学文化育人研究既有助于拓展大学文化研究的领域,也有利于深化对大学办学理念、发展历史与办学规律的认识,还有利于深化对中国大学文化更为深刻的探求,对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具有文化引领价值。

第二,大学文化的研究具有恒常性价值,其力量可以影响、改变其他诸如社会政治、经济的存在。文化既是形象的,又是抽象的;既是显性的,又是隐性的;既是普遍存在的,又具有特殊性;既具有历史传承性,有守成性的一面,同时又面向未来,具有创造力与创新性;既有包容性,又有“文化围城”坚守的一面。大学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体现在导向性与制约性。

第三,大学文化育人研究对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意义,有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指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也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要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力与归纳力,让学生在扑朔迷离的未知世界和未来局势中做出有价值的自我选择。(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