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景观设计发展历程

景观设计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为更好地认识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并与园林、城市规划、建筑等专业史进行对接,在此将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概括成为四个发展阶段,即早期、近代、现代及生态的景观设计。现分别来做一下简要介绍。

一、早期景观设计

早期景观设计,一般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景观园林只为统治者、贵族、宗教信仰者等少数人所有和享用。

②景观园林空间为封闭的内向型。

③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多忽视生态和环境效益。

在公元4世纪以前,早期景观设计正处于萌芽状态,属于狩猎、农业社会的景观发展阶段。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剩余劳动产品不足,加上人们认识自然的局限性,同时又被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等宗教思想支配,景观功能一般以生产、狩猎及祈祷通灵等为目的,其实用性较强,游赏功能相对较弱,且以建筑为主,兼顾植物和水的应用,服务对象主要是皇室和贵族的后代。

(一)欧洲早期景观设计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旧约》全书中,其含义为“风景”“景色”或“景致”。

1.古埃及早期景观设计

西方最早的景观设计,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建造的古埃及法老和商人的私家庭院。对地处沙漠的居民来说,拥有水和“绿洲”是最大的梦想,他们为防止沙漠风暴和尼罗河水的侵袭,在庭院四周筑起高墙以作防范。古埃及的景观风格与特征是其自然条件、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宗教风俗的综合反映。古埃及庭院景观在总体布局上均有统一的构图,并采用中轴对称的规则布局形式。由于埃及人把几何学概念引入到了景观设计之中,古埃及的景观布局多具有方形或矩形特征(图1-4)。

图1-4 古埃及时期的景观布局形式

(1)古埃及景观类型古埃及景观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①宫苑景观,在公元前1570年出现高潮。②圣苑景观,古埃及历代法老都营造了圣苑(图1-5)。③陵寝景观,是古埃及法老及贵族为自己建造的陵墓。④金字塔景观,既是统治者死后的墓穴,又是其生前的礼仪建筑。⑤贵族花园景观,是古埃及王公贵族为自己建造的与府邸相连的花园。

图1-5 古埃及卢克索神庙

(2)古埃及景观特征①景园大多建造在临近河流或水渠的平地上。②树木和水体是最基本的景观要素,棚架、凉亭等也应运而生。③景观采用整体对称的规则式布局,具有较强的均衡稳定感。④植物种类和种植方式丰富多彩。⑤当埃及与希腊接触之后,花卉装饰开始在景园中大量出现。⑥利用大门通往住宅的甬道来构成景观中轴线,在两侧对称布置凉亭和矩形水池。⑦以高墙来分隔空间,且互有渗透和联系。

2.古巴比伦和波斯早期景观设计

古巴比伦时期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5世纪。在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占领两河流域,建立了波斯帝国。此后巴比伦王国衰败。

波斯庭园景观,多以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设计手法后成为伊斯兰教景观的传统,流传于北非、西班牙、印度等地,在被传入意大利后,又演变出各种手法。

图1-6 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景观

(1)古巴比伦景观类型①猎苑景观,以狩猎为娱乐目的。②圣苑景观,出于对树木的尊崇在庙宇周围种植树木。③宫苑景观,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又称“悬园”,就属此种类型,它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王妃建造的(图1-6)。

(2)古巴比伦景观特征①是当时自然条件、社会状况、宗教思想和生活习俗的综合反映。②将树木神化的做法,与古埃及圣苑十分相似。③在宫苑和宅园中,采取了类似于今天的屋顶花园的结构和形式。④为避免居室受到阳光的直射,通常在房屋前建有宽敞的走廊,以起到通风和遮荫的作用。⑤在建筑技术、引水灌溉和园艺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

3.古希腊早期景观设计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景观设计开创了欧洲景观设计的先河,其设计风格直接影响到古罗马、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古希腊人把果蔬园改造成具有装饰性的庭院,如将景观设于坡地上,并分成若干个台地园遍植林木,在景园中设有剧院、竞技场、小径、凉亭、柱廊等,既是宗教场所,也是公共活动中心。古希腊庭院中有关水的创作理念,对后来意大利和法国的水景设计影响较为显著。

(1)古希腊景观类型古希腊景观,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公共景观,是指供公共活动、游览的景观,景园内一般设有体育竞赛优胜者的大理石雕像、休息坐椅、体育活动观摩区,休闲区、游览区等,还建有讲演厅、音乐演奏台,以及其他公共活动设施。②住宅景观,是指在住宅四周以柱廊围绕成庭院,院中设有水池和花木的景观。③神庙景观,是指以神庙为主体的景观园林风景区。

(2)古希腊景观特征①古希腊景观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属于建筑整体的一部分。②景观类型多样化,并成为后世欧洲景观的雏形。③景观园林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园艺技术较高。

4.意大利早期景观设计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4世纪~16世纪)的发源地。在文艺复兴时期,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逐步由几何型向巴洛克艺术曲线型转变,经历了简洁、丰富、装饰过分(巴洛克)三个发展阶段。到了文艺复兴后期,景观设计一反以往的明快均衡之美,过分表现无序和烦琐的细部处理,甚至还追求主观、新奇、梦幻般的表现手法,代表人物为米开朗基罗。

(1)巴洛克化庭园景观特点①将巴洛克式宫殿中的壁龛形式,引入到庭园景观之中。②设有新颖别致的水景设施,如水魔术法、水风琴、惊愕喷水、秘密喷水等。③大量使用整形树木,如利用整形树木做成的迷园。④景观造型的线条复杂化,如花坛、水渠、喷泉等的造型及其细部处理都极少用直线而多采用曲线的形式。

意大利波波里花园,由特利波罗(Tribolo)于文艺复兴中期设计,其布局并不完全工整对称,而是依山坡走向在树林中布置了小径和喷泉池水等,颇具自然情趣(图1-7)。

图1-7 意大利佛罗伦萨波波里花园

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园是在文艺复兴运动末期由建筑师泡塔(G.D.Porta)设计,位于罗马东南部的一个山腰处,始建于1598年(图1-8)。

图1-8 罗马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园

(2)意大利庭园景观特征①文艺复兴初期,多流行简朴大方的美第奇式景园,并以喷泉或水池作为局部中心。②文艺复兴中期,多流行有明确中轴线的台地式景园,且整体性与技术性较强。③文艺复兴后期,主要流行巴洛克式景园,追求新奇且表现手法夸张,装饰趣味浓重。④庭园景观采用轴对称式布局,并以花坛、泉池、台地为面,以园路、阶梯、瀑布等为线,以小水池、园亭、雕塑等为点。

5.法国早期的景观设计

(1)法国早期景观类型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开始学习意大利的台地景观艺术,并结合本国的地形、植被等条件,使景观设计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中,法国的景观种类主要有城堡花园、庄园花园和府邸花园三种类型。

(2)公元17世纪法国景观公元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景观风格传入法国,使法国的景观艺术在17世纪下半叶就体现出鲜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孚勒维贡府邸花园和凡尔赛宫景园,设计师为安德烈·勒诺特尔。在这一时期中,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景园,被称为勒诺特尔式法国景观(图1-9)。

图1-9 法国巴黎孚勒维贡府邸花园景观

(3)勒诺特尔式法国景观特征①景观构图以突出府邸为中心,林园既是花园的背景又是花园的延续。②完全体现人工化的特点,追求空间的无限性。③利用平原上湖泊、河流等水系,形成镜面反射效果。④广泛采用阔叶乔木,体现明显的四季变化。⑤花坛色彩追求鲜艳、富丽的装饰效果。⑥将水池、喷泉、雕塑及装饰小品等,布置在路边或交叉路口等处,以引人注目(图1-10)。

图1-10 法国巴黎子爵城堡

(4)法国早期景观风格特征①在文艺复兴初期,法国庭院景观还保持着中世纪城堡的高墙和壕沟,且景观与建筑之间缺少联系,台地高度也相差不大。②至公元16世纪中叶后,府邸景观建筑已不再是不规则的封闭堡垒,而是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的布局形式,并增加了花园的观赏性。③受意大利景园影响,花坛用道路形成中轴对称式布局,并模仿刺绣花边的形式进行装饰造型处理。

(5)法国与意大利早期景观的布局对比①法国景园为平面图案式,而意大利庭园为台地建筑式。②二者均为规则式布局,法国景园有平面的铺展感,意大利庭园则有立体的堆积感。③前者利用宽阔的园路来形成贯通的透视效果,并设有大型水渠,可展现出在意大利式庭园中无法感受到的恢弘气势,而后者则须从高处俯瞰才可饱览景色。

6.英国早期景观设计

在17世纪之前,英国景观主要是模仿意大利的别墅园、庄园等设计内容。自17世纪60年代起,英国又开始模仿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并将官邸和庄园改建为法国宫苑形式的景观,其人工雕饰成分十分明显,也丧失了自己的优秀传统。如伊丽莎白皇家宫苑、汉普顿园、却特斯园等,均出现在这一仿造时期(图1-11)。

图1-11 英国早期的汉普顿园景观

18世纪,由于英国工商业的不断强大,在景观设计理念上,英国开始吸收中国园林景观、绘画以及欧洲风景画的艺术特色,并探求新的景观表现形式。从18世纪30年代至18世纪50年代,为英国“自然风景式”景观风格的形成时期。这一新形式的出现,改变了欧洲由规则式景观布局统治长达千年的历史,对欧洲各国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1)英国自然风景式景观类型英国自然风景式景观的主要类型包括:①宫苑景观,如邱园。②别墅庄园景观,如斯陀园。③府邸花园景观,如霍华德庄园等。

(2)英国自然风景式景园代表人物英国自然风景式景观设计的代表人物为:兰斯洛特·布朗、查尔斯·布里奇曼、威廉·肯特、胡弗莱·雷普顿、威廉·坦普尔和威廉·钱伯斯等。

(3)谢菲尔德园谢菲尔德园,位于伦敦附近,建成于18世纪下半叶,由兰斯洛特·布朗设计。谢菲尔德园的设计风格为自然风景式景观,中心由两个湖组成,岸边种植适合沼泽地生长的柏树,并配有其他多种花木,具有植物园景观的特色(图1-12)。

图1-12 英国南约克郡谢菲尔德公园景观

(4)布朗式风景园的特点①完全取消花园与林园的区别,将自然起伏的草地作为景观主体,且在建筑物前不设平台。②善于使用成片的树林来遮挡边界。③常以湖泊作为景园中心,重视水的作用。④极度追求纯净,在景园里不允许有村庄和农舍,也不允许主建筑物周围有菜园、下房等出现。

(二)中国早期景观设计

中国早期的景观设计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开始,一直到19世纪末为止。在这3000余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中国早期景观设计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东方景观体系。

1.中国早期景观设计特征

(1)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揉;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蕴涵。

2.中国早期景观设计的五个发展阶段

中国的早期景观设计发展历程,为殷末周初时期开始至1840年止,可分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前期、成熟后期这五个发展阶段。现就此分别来做一下简要的介绍。

(1)生成期出现于先秦和两汉时期,表现特征为:①景观活动的主流是皇家景园(图1-13)。②“囿”为狩猎之用,“台”为通神之用,这是中国古典景园最早具备的两个功能。在生成末期,景观功能开始逐渐转化为游息与观赏为主。③由于山川崇拜和帝王的封禅活动,自然山川更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崇拜对象。

图1-13 汉武帝时期建章宫复原图(建于公元前104年)

(2)转折期出现于魏晋时期,共发生了四个方面的转折,即社会转折、景观审美转折、景观类型转折和景观艺术转折,现分述如下。

①社会转折由于景观建设活动参与群体范围的扩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的加入,使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简单崇拜,转向了成熟的系统认识阶段。

②景观审美转折由于时局变化,使皇家或贵族景园的建造被消减和弱化,而转向更有意识的景观建造活动,其审美形式也从原有的粗放型转变为较细腻且注重人的心理感受的类型。景观设计的理念也从模仿自然朝着抽象表现自然的方向发展,使景观活动实现了艺术审美的转向。

③景观类型转折士族地位的提高和豪强的出现,使得景观建造活动的主体从皇宫进入到了民间,私家景园开始异军突起,从而完成了景观类型的重大转折。

④景观艺术转折在魏晋时期,山水艺术得到发展,出现了独立的山水画及山水诗文,虽比较简单,却形成了景观艺术欣赏的一种转向。

(3)全盛期出现于隋唐时期,已有的各种景观类型都得到了发展。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早期景观设计得到全面发展。

(4)成熟前期形成于两宋至清初期,各类景园精品层出不穷。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早期景观设计开始进入成熟期。

(5)成熟后期是指从清中期至清末期。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对景观理论的探索停滞不前,创作质量也逐步下降,西方的景观设计开始被引入中国。同时,中国的早期景观设计也对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

3.魏晋时期景观设计特点

魏晋时期是中国早期景观设计的一个转折期,在景观类型、审美及表现手法上,均出现了重大转变,为景观发展全盛期的到来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壁画中,绘制了有关西魏时期宫殿的景象(图1-14)。

图1-14 西魏时期宫殿的景象图

魏晋时期的景观设计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在类型方面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景观全部出现。

(2)在艺术风格方面由原有审美形式上的粗放型转向体现人们内心情感的细腻型,并体现出清新自然的审美情调。

(3)在景观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从简单的模仿自然,转向抽象表现自然,初步形成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和“建筑美与自然美融揉”两大特色。

(4)在总体布局上皇家景观开始被纳入到城市规划之中,成为都城营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私家景园的自然美相互结合。

(5)在功能方面对狩猎、通神、求仙的功能要求基本消失,或者仅仅保留其象征意义,游赏功能已成为景观建设的主导方向。

4.隋唐时期景观设计特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早期景观设计发展的全盛期。唐朝的大明宫(原名永安宫,建于公元634年,毁于公元896年)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和象征,占地约350公顷,其面积为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的4.5倍(图1-15)。

图1-15 唐代大明宫复原图

隋唐时期的景观设计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私家景园、城市私园、郊野别墅园(辋川别业)、文人景园等开始萌芽。

(2)皇家、私家和寺观景观开始并行发展。

(3)皇家景观的“皇家气派”已经形成,且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其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都达到了一定水平。

(4)私家景园的艺术性进一步升华,山水画、山水诗文和山水景观相互渗透,中国早期景观“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

(5)随着宗教的普及化,寺观遍及到城市和郊野,城市寺观景园成为公共景观。

5.两宋至清初期景观设计特点

从两宋至清初期,正处于中国早期景观设计发展阶段上的成熟前期。苏州的网师园是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始建于公元1174年(图1-16)。

图1-16 苏州网师园景观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由圆明园、畅春园和万春园组成,占地面积约350公顷,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图1-17)。

图1-17 圆明园局部复原图(西洋楼与十二生肖大水法)

两宋至清初时期的景观设计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在建筑艺术方面,宋代建筑继承了唐代的形式,但从单体或群体建筑上来看,却没有唐代的那种宏伟刚健的气度,而是变得更为秀丽和富有变化。

(2)景观建筑和小品更注重与自然环境融合。景观设计完成了由写诗向写意的转化,对“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到宋代得以最终完成。

(3)佛寺景观由世俗化转向文人化,并体现出清新、雅致和富有文化内涵的特点。

(4)文人景园的艺术境界达到最高峰,并成为这一时期的成熟标志之一。

6.清中期至清末景观设计特点

从清中期至清末,为中国早期景观设计发展阶段上的成熟后期。

清中期至清末的景观设计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在艺术表现方面,墨守成规多于创新,并过分受到市民趣味的影响,表现为追求纤巧琐细、形式主义和程式化的倾向,呈现了逐渐停滞、盛极而衰的趋势。

(2)皇家景园建设的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3)在私家景园设计上并无新意,但建筑比例相对提高,山石用量也相对增加,使自然风景园的气氛有所削弱,并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私家景园的地方特色。

(4)宫廷和民间的景园建造活动频繁,景观功能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5)景观理论研究停滞不前,中西方景观文化开始有所交流。

二、近代景观设计

1840年为近代景观设计发展的开端。近代景观设计,应属于工业社会的景观发展阶段。至20世纪初,自然征服型工业社会的不利后果也导致了地球环境的急剧恶化,人类在创造便利和富裕生活的同时,也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在近代景观设计中,开始出现了如城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田园城市等新的景观类型。

近代景观设计与发展,包括景观设计思想的变革与城市公园运动的兴起,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理念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现做一下简要介绍。

(一)景观设计思想的变革和城市公园运动的兴起

19世纪初,英国人开始踏出国门,并引进了大量的国外植物品种,从此便渐渐地淡化了伤感主义的庭院景观设计思想,极力营造各种自然环境以适应外来植物的生长。在19世纪初,英国伦敦市的皇家大猎苑——海德公园开始向市民开放(图1-18)。在这种民主主义思想的感召下,一种新型的城市景观表现形式,即自然风景式景观便在英国的城市建设中大范围形成。到后来,这种自然风景式城市景观的设计思想也被法、德等西方国家所接受。

图1-18 英国皇家海德公园

(二)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理念

在1856年,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开始建设时,就有一些学者提出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在1892年,美国开始着手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并提出将公园、滨河绿地、林荫道路等景观进行相互连接的建议。这标志着景观设计理念已从孤立的场地认识,迈向了城市绿地系统的新高度。这一个划时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上的观念转变,对后来景观设计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三)西方的近代景观设计

1.新型景观的诞生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由于英国、比利时、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开始勃兴,城市面貌也发生改变,并赋予景观设计以全新的概念。从此,城市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国家公园、公共绿地等景观新类型开始出现。

2.西方近代景观设计主要特征

西方近代景观设计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在继承本国优秀景观文化的同时,改造历史遗留景观,以改善城市环境、满足公众游憩和娱乐等需要为主导方向。

(2)植物引进、植物园建设及植物景观配置成为主要发展趋势。

3.英国城市公园

英国在对市民开放的皇家景园中,以伦敦的肯辛顿园、海德公园、绿园、圣·杰姆士园,以及摄政公园(图1-19、图1-20)等景观改造最为著名,它们的位置几乎可连成一片,并占据着市区中心最重要的地段,总面积达480多公顷。

图1-19 英国伦敦市摄政公园平面图(建于1812年,1838年对外开放)

图1-20 英国伦敦市摄政公园景观

4.法国城市公园

在19世纪初,法国巴黎首先着手整治布劳涅林苑和樊尚林苑,然后在巴黎市内又相继建造了蒙梭公园、肖蒙山丘公园(图1-21)、蒙苏里公园,以及巴加特尔公园等公共景观。此外,在沿城市主干道及居民拥挤的地区,又设置了开放式的林荫道或小游园。这些措施使法国巴黎的城市面貌在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图1-21 法国巴黎市肖蒙山丘公园(建于1867年)

5.德国城市公园

1824年,德国的小城马克德堡建立了当时最早的城市公园。后来,受英、法等国家城市公园建设理念的影响,德国又将皇家狩猎园和蒂尔加滕公园向市民开放。与此同时,德国在柏林也修建了弗里德里希公园,1840年又改建了蒂尔加滕公园,并在此设置了新型的林荫道、水池、雕塑、绿色小屋和迷园等景观设施(图1-22)。

图1-22 德国柏林市蒂尔加滕公园(建于1840年)

6.美国城市公园

美国纽约市中央公园(图1-23),始建于1856年,由美国景观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设计。其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图1-23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1)把公园和城市绿地纳入到同一个系统来进行考虑,既改善了城市中心的环境,又丰富了市民的参与活动。

(2)为保护自然生态,公园的总体设计为自然式布局,并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当地树种进行开池植树。

(3)在公园中设有大型草坪,景观视野开阔,游人可以观赏到不断变化的开敞空间。

(4)在公园与城市建筑的分界处种植大量乔、灌木,使景观感受更为自然和人性化。

(5)公园内的道路设置为曲线式,且能够相互贯通,具有游览、休闲选择的随机性。

(四)中国近代景观设计

中国的近代景观设计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结果。在鸦片战争,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景观设计历史开始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自1840年起,公益性的景观概念进入中国,这也促使了以往封闭和独占式的皇家、私家景园等场所向“公园”形态转变。

公园的建立是中国近代景观设计发展阶段上的一个主要标志。在这期间,中国的公园建设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其一,多国列强在租界内建立的公园,包括上海的外滩花园(现黄埔公园,建于1868年)、法国公园(现复兴公园,建于1908年),天津原英国租借地的维多利亚公园(图1-24)、法国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1917年)等。

图1-24 天津原英租界的维多利亚公园(建于1887年,现为解放北园)

其二,中国自建的公园,包括无锡的锡金公园(现城中公园,建于1905年)、成都的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建于1911年)、南京的玄武湖公园(原为六朝时期的皇家园林,1911年辟为公园)等。在中国自建的公园中,除无锡的锡金公园为当地商人集资营建外,其他的公园建设均为清朝地方当局出资。

其三,在辛亥革命后,北京的皇家苑囿和坛庙开始陆续向民众开放,其中有1914年开放的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原为明清两代的社稷坛)、1924年开放的颐和园、1925年开放的北海公园(原为辽、金、元时期的离宫)等。截至抗日战争前,中国已建有公园数百座。

此外,在中国近代公园出现的同时,中国的一些军阀、官僚、地主和资本家等,仍在建造私家景园,如府邸、墓园、避暑别墅等,其建造风格多为仿西式或中西混合的形式。

三、现代景观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是对早期和近代景观设计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源于自然的、为满足人类需求而进行的总体环境规划,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图1-25)。

图1-25 中国的现代庭院景观

同以往的景观设计发展阶段相比,现代景观设计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1)提倡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2)追求景观的文化品位,强调景观的精神功能;

(3)将景观规划与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相结合;

(4)景观的开放性与公众参与意识增强;

(5)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相互融合。

(一)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过程

自20世纪初,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从近百年来的近代景观设计阶段,开始进入到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阶段。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可将其大致分成三个时期,即徘徊时期、萌芽时期和成熟时期,现在就来分别介绍一下。

1.徘徊时期

西方经过了18世纪在景观设计思想上的巨大变革,特别是英国自然风景式景观的出现,以及1840年后城市公园运动的兴起,使西方的景观设计逐渐摆脱了以往的刻板模式,从此变得愈加丰富和充满活力。然而,若从景观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上讲,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在徘徊期中尚无任何创新,仍停留在以往的景观模式和折衷主义的混合式景观风格上。在此时期出现的景观设计作品及艺术思潮等,都还停滞于近代的景观设计阶段而徘徊不定。

2.萌芽时期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由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出现并影响到欧洲各国,欧洲也发生了一次极为广泛的“新艺术运动”。欧洲“新艺术运动”的主要观点包括反对传统模式,强调装饰效果,并以此来改变由于大工业生产而造成的产品加工粗糙和设计形式刻板等内容。出现在萌芽时期的景观设计作品,虽然今天我们见到的并不多,但对整个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却影响较大,如高迪设计的雷比斯庭院、巴塞罗那的居埃尔公园等(图1-26)。

图1-26 西班牙巴塞罗那居埃尔公园(建于1900年)

3.成熟时期

20世纪初,西方现代的景观设计理念和风格开始逐步形成。起初,美国进行了景观设计上的尝试,如1939年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所作的部分庭院设计,便是现代景观设计在成熟期时的初次亮相(图1-27)。

图1-27 美国纽约世界博览会鸟瞰图及局部景观

西方的现代景观设计,在其形成后的数十年中便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设计风格也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在成熟期中脱颖而出的设计师及作品较多,如美国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设计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图1-28)、讲演堂前庭广场、西雅图高速公路公园、旧金山庭院、爱悦广场、柏蒂格罗夫公园、曼哈顿广场公园等,美国设计师彼得·沃克设计的美国得克萨斯州福特沃思市伯奈特公园(图1-29),具有法国、瑞士及美国国籍的伯纳德·屈米设计的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图1-30),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的在法国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图1-31),德国设计师彼德·拉兹设计的后工业景观代表作,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图1-32)等。

图1-28 美国波特兰大市伊拉·凯勒水景广场(建于1970年)

图1-29 美国得克萨斯州福特沃思市伯奈特公园(建于1983年)

图1-30 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建于1987年)

图1-31 法国卢浮宫庭院喷水池及金字塔(建于1989年)

图1-32 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建于1990年)

(二)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过程

景观设计始终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才开始逐步进入到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阶段。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即恢复时期、调整时期、损坏时期、建设时期和前进时期,现在就分别来说一说。

1.恢复时期

1949~1959年,即新中国成立之初,因经济条件的不足,在城市建设中很少有新建的景观项目,而只是把新中国成立前的仅供少数人享乐的场所,逐步改造成为可供人们进行娱乐、游览、休闲的公园(图1-33)。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恢复和1953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施行,城市景观建设才由最初的恢复时期逐渐转为有计划地向前发展。在当时看来,中国的城市景观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许多城市中开始新建公园、绿化街道、绿化工厂、绿化学校、扩建苗圃等。

图1-33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天安门街景

2.调整时期

1960~1965年,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过程中的调整时期。由于这一时期中国遭受到多年的严重自然灾害以及不利的国际环境等影响,中国的景观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在有些城市中还出现了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发展势头。

3.损坏时期

1966~1976年,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人借口以反对“封”“资”“修”和破除“四旧”等名义,对全国的景观及园林绿化,尤其是存留下来的历史景观等都进行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4.建设时期

1977~1989年,由于党中央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将景观绿化事业提高到两个文明建设的高度来抓,景观设计与建设又重获新生。1978年,国家建委首次提出了关于城市景观绿化的规划指标,即新建城市的绿地面积不得低于用地总面积的30%,旧城区改造所保留的绿地面积应不低于占地总面积的25%;城市绿化覆盖率,近期应达到30%,远期应达到50%。从此,中国现代的景观建设才开始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图1-34)。

图1-34 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徐家汇的街道景观

5.前进时期

1990年至21世纪初,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无论在发展速度上,还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比先前的四个时期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图1-35~图1-37)。

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进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表现。

(1)城市开发的进程与景观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

(2)关注景观规划与布局的合理性,开始引入生态规划的思想;

(3)吸取国外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将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和城市规划三者融为一体;

(4)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景观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景观建设的法律与法规。

图1-35 1995年上海外滩街道景观

图1-36 20世纪90年代北京朝阳公园附近园林景观式住宅

图1-37 1997年建设的深圳市华侨城OCT生态广场

四、生态景观设计

自21世纪以来,为中国的生态景观设计发展阶段,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约半个世纪。

(一)城市生态景观的主要标志

城市景观属于一种生态系统,它包含多种构成要素,要素间相互作用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通常来讲,一个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其生态景观应具有以下特性。

1.和谐性

和谐性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指景观结构与功能、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形象与内涵、客观实体与主观感受、物理联系与生态关系的和谐程度。应做到将自然景观融于城市,使人与自然共生,让人能够回归自然、贴近自然。

2.整体性

生态城市是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应合理配置景观资源,并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同时,还要使景观建设具有地理、水文、生态系统、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时空连续性。要达到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并促进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全面、协调发展。

3.多样性

多样性是指生物圈特有的生态现象,应体现出景观、生态系统、物种、社会、产业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多样性。城市生态景观改变了一般工业城市的单一性和专业化或理性化的分割,它对原有各要素进行多样性的重组。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不仅包括生物多样性,还包括文化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空间多样性、建筑多样性、交通多样性、选择多样性等更广泛的内容。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体现,可使不同地域的景观建设均具有突出的个性化特征。

4.畅达性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论在系统的内部,还是在系统的内部与外部之间,都存在着大量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流动。一个和谐的城市生态景观,应体现在城市内部与外部系统之间,其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要达到顺利通畅。

5.安全性

一个优良的城市生态景观,应在气候条件、地形地势、资源供给、环境健康以及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影响上,均能提供较强的安全性,并为城市中的人类、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营造一个安宁祥和的最佳环境。

6.可持续性

一个较好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应具有较强的自行组织和调节机能,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才能实现城市生态景观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图1-38)。

图1-38 城市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二)西方的生态景观设计

西方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就形成了关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劳伦斯·哈普林联合公司就已经开始尝试有关生态景观规划的设计方法。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就进入到了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之前,虽也有过这方面的尝试,却始终未能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如出现于1858年西方近代景观设计发展阶段中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对生态景观设计做出了许多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涌现出几种学术思想和代表人物,下面就对此来做一下简要介绍。

1.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Ian Lennox McHarg,1920—2001),是英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其代表思想与成就包括以下几点。

(1)主张生态规划思想,强调土地的适应性,并完善了以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

(2)将景观规划提高到了一个科学的高度,这是景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

(3)麦克哈格,被认为是继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之后,最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

当然,麦克哈格的理论成就也有其缺陷,举例如下。

(1)理论上唯环境论,坚信自然的决定作用,而规划师的能动性被忽略。

(2)方法上唯技术论,认为规划是完全理性的过程,然而数据的可靠性不能保证。

(3)存在生态科学基础的局限性,研究上仅限于垂直方向而缺乏对水平过程的关注。

2.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 KLaw Olmsted,1822—1903),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其代表思想与主要成就包括以下几点。

(1)受英国田园与乡村风景的影响甚深,英国风景式景园的两大要素,即田园牧歌和优美如画的风格都为他所用,前者成为他公园设计的基本模式,后者用来增强大自然的神秘与丰裕。

(2)1858年设计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图1-39)。

图1-39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

3.帕特里克·盖迪斯

帕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854—1932),是苏格兰植物学家、人文主义规划大师及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其代表思想与成就包括以下几点。

(1)特别强调和注重保护地方特色,认为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真正的个性,这个个性也许深深熟睡,规划师的任务就是把它唤醒。

(2)提出区域规划理论,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规划思想,这种思想超越了城市的界限分析模式和区域的经济背景,把自然地域作为规划的基本骨架,强调“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它,按事物的应有面貌去创造它”。

(3)提出了“调查—分析—规划”的城市规划方法,在目前仍被视为城市规划的一般程序。

4.乔治·哈格里夫斯

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1952—),是美国景观大师,被称为风景诗人,其代表思想与成就包括以下几点。

(1)在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的内心世界深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使我们对风景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在设计中充满了诗意的风景、各种各样的互动性及隐喻,使参与者惊醒,并深受感动。

(3)认为景观设计应该首先把艺术放在第一位,艺术是景观之灵魂。

(4)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是拓展当代景观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5)主要作品有圣何塞广场公园、拜斯比公园、哥德鲁普河公园、辛辛那提大学总体规划、烛台角文化公园、澳大利亚的悉尼奥运会公共区域等景观设计等(图1-40~图1-43)。

图1-40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广场公园

图1-4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拜斯比公园

图1-4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瓜达卢普河公园

图1-43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园路景观

(三)中国的生态景观设计

自21世纪以来,出于多种方面的原因,中国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目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雾霾等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使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城市景观建设中的生态理念。

相对于国际上景观生态学研究而言,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还很短暂。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学术刊物上才正式出现了一些关于景观生态学方面的文章。

在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阶段上,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在大搞城市建设,其发展的规模及速度都十分突出。同时,中国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人们有关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革,人们在关注生存空间和资源条件的同时,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出更多新的要求,也会由封闭型或内向型逐步向着开敞型及外向型发生转变。

综上所述,学习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其目的是让我们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看清问题的本质,并更清醒地认识到景观设计今后的发展方向。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景观设计必须具有生态规划的理念,同时还要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环境的现实要求,有针对性地处理好人——景观——环境三者之间内在与外在的必然联系,并使其协调一致,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