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生死一线 路在何方
威海卫属丘陵地带,整个境内遍布丘陵。有丘陵处就有桲椤(注1)岚子,有桲椤岚子就可以放养柞蚕。这些年,威海养蚕之风日盛,家家植柞,户户养蚕,形成了一大产业。在威海卫租界里,尤以里口山为盛。
清晨的太阳升起,越过山脊,照射到了里口山里。太阳光从桲椤岚子上划过,山逐渐清晰了起来。阳光照射到了山脚根一排建筑,这些建筑便渐次清晰了起来。建筑中间入口的大门上,醒目地悬挂着“合德织绸”的牌匾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清晰。
一间长长的屋子里,摆放着一排排长条凳子,凳子上铺满了草帘子,草帘子上面满满当当地摆放着蚕茧。这是一间柞蚕制种室,黄氏领着曲文魁、唐掌柜一行人在巡视制种情况。
黄氏同曲文魁说道:“你爸从药材贸易开始起步,挣了本钱,有了钱,又搞起了花生,靠花生贸易赢了口碑。为了扶持娘的家乡人,你爸又和娘联手搞起了丝绸生产和贸易。现如今,买卖不好做,花生生意已经停了,药材贸易举步维艰,只剩这丝绸生意还可维持。你要用心学习,尽快接手才好。”
曲文魁回道:“我曾听我爸说起,六合八荒,德为根,业为本;一家一户,德为根,合为本。爸和娘合心聚力,化为一体,才有此家业。爸和娘堪称治家兴业的典范。”
唐掌柜接过了话头,“少东家说的是。大奶奶与东家是夫妻合一心,东家与伙计是上下合一心。就拿咱们这合德丝绸来说吧,跟着咱们这合德丝绸吃饭的,算上养蚕的、制种的、纩丝的、织绸的,有数百口人哪。一个场子养活这么多人,这在威海卫可是头一份。这合德丝绸是名副其实的合德。”
“是这样。”黄氏说道:“如今我等已不仅是给自己干了,还维系着众多人家的饭碗。你我众人要齐心合力才是。”
众人齐声应道:“大奶奶放心,我等定当尽心竭力。”
黄氏走到制种的工人身边,对工人说道:“今年气温升得略微快些,你们加温时温度要比往年略微低些才好。”
“是,大奶奶。”工人应道。
黄氏道走到加温的水包前,用手摸了一下,“温度还是略高些,你们把火撤一点才好。”
工人应声后,走到阀门前,把阀门扭紧了一些。
“娘,这暖水包里的水是哪来的?”
“大少爷,这暖水包还是大奶奶设计的。”工人抢着说:“隔壁是纩丝工场,纩丝要用热水,大奶奶便让人把水通了过来。”
“这个设计确实太妙了。”文魁若有所思。
黄氏见文魁认真的样子,有意考文魁,便说道:“文魁说说,这个设计有什么好?”
“以前,我妈暖茧用火炕,温度忽高忽低,总也不好控制,出的蛾死亡率高,产卵少。这个设计控温效果好,自然出的蛾也会好。再者,一水两用,费用还低。”
“少东家天资聪颖,一看就会。”唐掌柜竖起了拇指夸赞。
黄氏领着众人继续前行。到了气窗边,黄氏顺手拿起木杆,“湿度也有点大了,还要勤开窗才好。”说着,用木杆把气窗捅开了。
“是,大奶奶。”工人接过了木杆。
黄氏领着众人到了纩丝车间。这里,偌大的车间里,数排纩丝机一字排开,工人们紧张地在纩丝。
工人们见黄氏过来,纷纷向黄氏打着招呼。黄氏一边应着一边向前走去。
黄氏走到一位正在纩丝的工人面前,说道:“谷大姐,您的老寒腿最近好些没有?实在不行就回家歇着吧。”
谷大姐欲起身回应,黄氏按住了。谷大姐回应:“谢谢大奶奶关照。您给我的药吃过之后好多了。”
黄氏说道:“您腿脚不方便,我让大壮把纩丝机给您搬回家,您就在家里干吧。”
“大奶奶可千万别不要我了。”谷大姐道:“以前,我自己在家里干,有一搭没一搭的,自己织自己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如今,您领着我们一起干,虽然苦点、累点,收入可是比以前多多了。有了这份工作,我家生活可是改善了许多。”
唐掌柜解释说:“嫂子,您误会大奶奶了,您是第一个用纩丝机入股纩丝场的,大奶奶怎么会不要您呢。大奶奶是想让您回家一边养着一边干着,两不耽误呢。”
谷大姐道:“大奶奶慈祥,从不把我们当下人使。”
“可不是吗。”唐掌柜道:“大奶奶,刚入春,周边又有上百人要求加入纩丝场,咱们现在已经没有场地了。如果是租场地,我让盘算兄弟算了一下子,不合算,正不知该怎么办好呢?”
曲文魁听了,应声说道:“我娘成立纩丝场的初衷,原本也不在于挣钱,而是通过把一家一户的纩丝机集合起来,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村民通过机器入股挣一份钱,还能通过投劳再挣一份工钱,让周边的女人都能走出家门,挣钱改善生活。另外,这样做也是为了稳定质量,控住货源。虽说是前头养蚕、纩丝是亏了点钱,可后面的织绸工序还是赚钱的。依我看,这纩丝场规模能扩大还是要尽量扩大些。至于这场地,我看先把这中间走路的地方利用起来,等有了钱,再把院子利用起来,盖一片新场房。”
“少东家说的是,我这就安排人去办。”唐掌柜当即应承了下来。
黄氏问唐掌柜:“去年收成好,纩出来的丝也是一等一的好丝,为什么织出来的绸却卖不上价?”
“回大奶奶话。按说咱们的丝绸并不差,制成衣服,夏秋时节穿着最舒服。”说话的档口儿,到了织绸工场,唐掌柜从地上捡起已经织好的绸子说道:“咱们的绸子紧实耐用,透气性好,十年也穿不坏。只是洋布看着鲜艳,价格又便宜,大家图新鲜便宜,就不愿意买我们的绸子了。不过,咱们的绸子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宁海州的荣老板有路子把绸子卖给洋人。咱们费了点周折,同荣老板搭上了关系,把绸子卖给他了。虽说是价钱低了点,可销量还不错,去年已经走了三批货,快有点供不应求了。这不,廷叶兄弟马上又赶着送第四批货了。”
廷叶正在和工人一起往车上扛绸子,听了唐掌柜的话,应声道:“嫂子,这是最后一包了,装完了这包,就可以出发了。”
早春的威海虽然冰消雪融,却是春意料峭,寒风似刀。刚一入春,郑氏的病又重了,时不时地咳出血来,人消廋地没了人样。郑盘算向唐掌柜请了假,在家里照顾郑氏,娘家人闻讯赶了过来,围着郑氏暗暗抹泪。郑盘算的家里人进人出,忙作一团。
郑月儿刚忙着煎完药,又赶紧忙着给一大家子人做饭,忙得脚不点地,抽空儿还要在佛祖面前祷告,盼佛祖保佑,度过这一劫。
一只猫不声不响地跳上了供桌,欲吃桌上的供奉。郑月儿轻轻抱住了猫,从锅里拿了一块吃食,塞到了猫嘴里,猫叼着吃食心满意足地走了。郑月儿重又拿出手串,闭着双眼,念起了佛经。
李老板提着一包油津津的桃酥来了。李老板名叫李茂财,长个细高个,穿着青衣大褂,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头上梳着的灰白的大辫子也随着前后晃荡,整个人活像刚捞上船的大对虾。加上手里拿着一对核桃手玩,随着走路的节奏,边走边把玩,更显滑稽。
郑盘算见李老板来了,赶紧让座,冲了茶水端来,“怠慢李老板了,不巧今天内人病重,有照顾不周的地方您还得多担待。”
“我就是为这个来的不是。”李老板尖着嗓子说道:“这俗话说,冬天好过,春天难躲。弟妹子病了这么久,老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不是。”
“可不是吗,我都快急死了。”郑盘算道:“李老板见多识广,还请您多帮忙想想办法。”
“南城门最近从天津来了个活神仙不是。听说卖的三仙丸儿有还阳的功效,有钱人排着队买都买不上,大兄弟何不买来试试?”
“我也听说了。只是太贵了,买不起。”
“大兄弟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不是。”李老板依然尖着嗓子,不紧不慢地说道:“这俗话说,救急不救穷。眼下到了生死关口,我不帮你谁帮你。这样吧,钱我先替你垫上,药拿到了先给弟妹子吃上。等你有钱了,再还我也不迟不是。”
“李老板,您这让我怎么感激您呢!”郑盘算作揖道:“都说患难之处见人心,您这一次次帮我,让我如何消受得起!”郑盘算边说着边到李老板跟前续了茶水。
“这老话说,救急不救穷。客气话就不用说了,救人要紧不是,你让月儿跟着我去拿药就行了。”
郑盘算应过,转头向里喊:“月儿,你过来!”
郑月儿听到了,并不挪动脚步,只是回道:“爹,我在忙呢,没有空儿。”
郑盘算对着李老板无奈地笑笑,“这个孩子还小,不懂事,李老板不要见怪。要不,我跟您去拿?”
“大兄弟,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李老板阴阳怪气地说道:“当初我想娶月儿,是明娶不是?我情你不愿,这页就算翻过去了,我也没对月儿怎么着不是?如今,月儿老是躲着我,传出去坏了我的名声不是?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对月儿怎么样了呢。这不管怎样,咱就算做个样子给邻居们瞧瞧,也不算过分吧不是?”
“李老板教训的是。”郑盘算道:“我这就让郑月儿跟您去。”
里口山里,黄氏领着众人到了门外,外面宽阔的小广场上,停了一辆马车,装满了丝绸。二牛帮着廷叶把麻袋装到了车上。
曲廷叶看着车如释重负,“妥了,可以出发了。”
唐掌柜对曲文魁说道:“少东家,这趟出去,大兄弟负责收钱,二牛负责押车看货,您看这样妥不妥?”
曲文魁回道:“唐叔一向谨慎,从未出过差错。这趟商路我爹和二牛哥也走了几次,熟门熟路,您只要放心,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大奶奶,一切妥当了,您看是否可以出发?”唐掌柜小心翼翼地问。
黄氏没有立即应声,抬头向远方望去。
里口山四周是山,中间狭长平坦,如同葫芦,只有一条黄泥路通向山外。山上树叶落尽,树在寒风中瑟瑟抖动,唯有青松还是青黛黛的,顽强地挺拔着。黄氏看着,感觉这些青松就如同自己,风里雪里硬挺着。
是啊,半年多来,自己的境遇,如同这天气,一天冷似一天,眼看春天来了,可感觉更冷了。想到这,黄氏后背不禁冒出了丝丝凉气。
黄氏又想起昨天的一幕。昨天,唐掌柜告诉她,年底前,为了给这些工人结算一年的报酬,抵押了工场,向李老板借了高利贷,最近就要到期了,就指望着把这车丝绸卖了,回款还贷。
黄氏收回目光,满腹心思地看着曲廷叶,一再嘱咐:“弟弟,买卖难做,一步错不得。此行千万小心,不要出了差错。”
曲廷叶说道:“嫂子,您就放心吧,人在货在。”
黄氏道:“出发吧。”
黄氏本来想像往常一样大喊一声,却不知怎么忽然泄了中气,说出来的话,有气无力。
注1:桲椤,胶东方言,指灌木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