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实在可喜可贺。2018年9月26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仪式,颁发“翼城·历山·历法之源”牌匾,确认晋南临汾市翼城县为“七十二候”起源之地。这是中国气象界对中国历法起源问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认证。

没有想到国庆长假刚过,临汾市气象局的延雪花副局长就与我联系,说翼城县粮食中心主任李学峰同志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也是一名喜欢科普创作的文学爱好者,他自2015年8月起用三年的时间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全部拍摄了出来,目前计划付梓,想请我审查并作序。这可是一个向国民宣传普及气象知识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事,我没有拒绝的理由,便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当我仔细地看过李学峰的这部饱含深情、得来不易的气象科普摄影作品后,我被作品所具有的严谨的科学性和优美的艺术性所撼动,这简直就是一场气象科技与摄影艺术融为一体的盛宴。我十分乐意将此部作品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以及气象、历法爱好者们推荐,这不仅是一部科普作品、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对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物候学研究,推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尧舜时期就开始了历法、物候的探索。《尚书·尧典》记载: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晋南陶寺遗址考古成果不仅确定了“最古老的中国在晋南”,而且也就古人对历法的探索提供了实证资料。《竹书纪年》记载:尧“元年帝即位居冀命羲和历象”;舜“元年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禹“元年帝即位居冀颁夏时于邦国”。夏时即夏历,冀便是古冀州,即晋南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历史上便有舜耕历山的记载,相传舜带领先民们创制了中国最早的历法——七十二物候历,而这座神圣的大山就在晋南翼城与沁水、垣曲和阳城的交界处。李学峰的这部作品进一步证实了历法之源地的准确性,坐实了历法之源地的科学论证,也进一步呈现了中国二十四节气在农耕文明时代,对中国科学早期发展的贡献。

科普摄影作品首先应当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具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性。李学峰的作品二者兼备。希望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创新,将艺术与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经典之作,引以为盼。

是为序。

2018年12月于北京


序言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象学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