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所有制和阶级关系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所有制与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挖掘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析社会的发展变迁必须研究所有制和阶级问题。关于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和阶级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60多年前就预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的具体形式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这一基本原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和困惑。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问题和阶级阶层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和阶级的关系理论中国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理论界有很多研究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著作,也不乏研究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思想的著述。在两者的关系上,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所有制决定阶级阶层,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目前,我国许多经济学家在分析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所有制结构的演变时,都深入探讨了所有制结构导致不同经济利益群体的产生及矛盾,他们主要探讨所有制对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和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收入多少不是划分阶级阶层的依据。恩格斯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写道:“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2]也就是说,经济学家的探讨涉及所有制对阶级阶层问题的某一个方面,但是没有全面系统地探讨所有制与阶级阶层的关系。国内外许多社会学家在分析我国社会结构问题时,几乎都是笼统地阐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包括所有制、知识教育等综合因素,把所有制作为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的依据之一,而且他们研究的着重点在于勾画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及其变化的整体轮廓或者各个具体阶层的特点,对于阶级阶层变迁的原因没有专门探讨,对阶级阶层导致我国阶级阶层的变迁作用以及阶级阶层怎样影响所有制状况的交互作用机制问题,基本上没有产生相关的成熟理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与阶级这两者的关系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值得进一步发掘研究。集中深入地探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与阶级的关系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也能为我国未来所有制结构和阶级阶层结构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二 现实意义:有助于推进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动建设和谐社会。”[4]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5]和谐的阶级阶层关系,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整合,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新中国6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所有制结构模式,也导致阶级阶层结构模式发生了相应变迁,无论是所有制结构还是阶级阶层结构都出现了许多与马克思恩格斯等当初预想的不同之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导致原有阶级阶层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阶级阶层结构也已初显端倪。

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社会分化的加剧,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已经并正在历经史无前例的震荡和冲击。

中国在“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体系下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随着当代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市场现代化、科技信息化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发展与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的“双轨制”一直到90年代开始的国企改革、证券市场以及房改、教改、医改、税改等一系列改革风起云涌,中国社会物质资源的再分配催生了先富起来的“万元户”、小老板、房地产商人……当然也有在制度空间下成为社会底层的下岗工人、农民工……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冲击。

我们现在的阶级阶层结构,基本上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自发地逐步形成的,存在不尽合理和不够理想之处。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利益结构的变化,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的特点,并且由这种变化导致了新利益群体、新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形成和矛盾,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引发了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社会不和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问题,以培育现代化的阶级阶层结构,为构建和谐的阶级阶层关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而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是与所有制关系的变化紧密结合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因此,要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构建现代化的阶级阶层结构,就必须研究所有制结构及其与阶级阶层结构的相互关系。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及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任务。和谐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科学发展应该是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而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大的不足是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同阶级阶层以及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因此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和谐。马克思主义划分阶级和阶层的基础是人们的社会分工,以每个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直接依据来区分阶级:所有制构成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也决定一个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阶级阶层关系,就必须从所有制入手。因此,研究所有制结构与阶级阶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