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现状
边疆的稳定和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国内外的研究者已从多个视角开展研究工作,但是,着手于华侨华人角度的研究,至今依然凤毛麟角。其实,这个角度同样是一项综合工程,由于研究的难度大,政治敏锐性强,研究者望而生畏。因此,目前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只能说是相关的,而不是直接的。
关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2009年厦门大学庄国土教授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大陆华侨华人研究述评》[5]已做了很全面的总结。他认为:相比其他国家的移民及其裔群研究,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具有超越一般学术价值之特殊意义。中国华侨华人研究肇基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时期,受挫于20世纪50~60年代,复兴于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华侨华人研究呈现多学科研究、微观和宏观研究相结合、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等特点。但就整体而言,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第一手资料匮乏与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其原因是研究者学术训练不足与急功近利的研究态度,而后者与现行学术评估体系错位相关。只要克服以上弱点,中国学者有望在新移民、认同和融合、国际华人社会关联性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
关于西南边疆华侨华人的研究总结,目前还没有人进行整体综述。按省别进行的研究梳理,已出现7篇论文,由近及远分别是:蒋婉的《广西侨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6]、高伟的《广西华侨华人研究述评(1997—2006年)——以〈八桂侨刊〉为资料来源》[7]、陈俊、万永林的《近30年来有关云南籍华侨华人研究述评》[8]、向大有的《广西华侨华人研究课题特征综述——纪念广西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十周年》[9]、叶枫红的《广西华侨华人研究概况》[10]、赵和曼的《广西籍华侨及华人历史的若干特点》[11]、黄铮的《广西华侨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2]。
西南地区是全国的一部分,以全国为范围的华侨华人论述,也包含了西南地区的内容。但现仅就西南地区华侨华人的专论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七类。
一 综合研究
综合研究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移民迁出与移民迁入、侨史与侨务的专著或者资料库、论文集。由于研究队伍不足等原因,能够做出综合研究成果的不多,主要还是以省(自治区)为区域范围的研究。主要有:
赵和曼的《广西籍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董平的《和顺风雨六百年:云南著名侨乡》(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尹文和的《云南和顺侨乡史概述》(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赵和曼的《广西籍华侨华人资料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云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编的《云南侨乡文化研讨会文集》(2005),向大有、赵和曼的《广西侨务侨史文集》(1、2,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二 华侨华人移民研究
移民的发生是华侨华人形成的第一步,没有众多的移民就不可能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学者们着重于移民动因到定居国外这一时间段,研究了西南籍华侨华人移民的原因、路线、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职业等。主要有:
赵和曼的《广西籍华侨华人知多少》(《八桂侨刊》1989年第1期)及《再谈广西籍华侨华人知多少》(《八桂侨史》1993年第4期)、向大有的《一百万与四百万的反差——关于越南华侨华人人口数据的考证》(《八桂侨史》1994年第2期)及《清代广西向国外移民三大板块背景要素的比较研究(上、下篇)》(《八桂侨刊》2010年第1期)、何平的《移居东南亚的云南人》[《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牛鸿宾的《近代云南的外迁移民》(《学术探索》1998年第6期)、〔日本〕吉松久美子的《云南回族入缅商路与移居点考——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中心》(涂华忠译,姚继德审校,《回族研究》2008年第2期)。
三 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
华侨华人在国外定居后与家乡互动的时间长、领域广、影响大。这是国内最关心的内容,侧重研究华侨华人对祖国和侨乡贡献的条件、原因、途径、内容和程度,成果相对较多。主要作品如下:
周智生的《商人与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社会:以滇西北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郑一省的《广西侨乡文化与华侨华人文化互动研究》(《八桂侨刊》2007年第2期),杨永平、何作庆的《丝绸之路陆疆侨乡与华侨华人互动发展研究——以云南滇西地区为例》(《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颜星的《越南的华人经济与中越边贸》(《学术探索》2002年第1期),王孔敬的《革新后越南越中边境民族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4期),唐凌的《华侨对近代广西矿业的投资》(《八桂侨史》1995年第1期),赵和曼的《海外华人与广西侨乡经济建设》(《八桂侨刊》2002年第3期),范柏樟、黄启文的《华侨对广西近代科技发展的贡献》(《八桂侨史》1991年第3期),董孟雄、陈庆德的《云南近代华侨的形成、结构和华侨资本的作用》(《思想战线》1984年第5期),董孟雄、陈庆德的《试论华侨经济对云南近代经济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1985年第4期),Gareth Porter,“Vietnam’s Ethnic Chinese and the Sino-Vietnamese Conflict”,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Volume 12,Issue 4,1980。
四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教授评论赵和曼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时,用的标题是《被遗忘的角落——评赵和曼教授新著〈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13],反映了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所受的冷遇。不过自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提出后,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可,参与的学者越来越多。另外,包括国外藏人的研究,也列入这一内容。目前的研究空间很大,主要研究了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形成、分布、辨识标准、人数估算以及对祖籍国的影响等。主要作品如下:
赵和曼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刘宝军的《海外回族和华人穆斯林概况》(民族出版社,2004),唐家卫的《事实与真相——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其人其事》(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50年真相:西藏民主改革与达赖流亡生涯》(人民出版社,2009),沈开运、达玛的《透视达赖》(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李安山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迁移特点、辨识标准及人数统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谭天星的《现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境外迁移初探——以新疆、云南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赵和曼的《试论海外少数民族华人的若干特点》(《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赵和曼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向大有的《试论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现状与历史的分析》(《八桂侨史》1993年第3期),石沧金、于琳琳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对我国构建“和谐边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海外藏胞现状及侨务工作关系的探讨》(载国务院侨办政研司《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2000~2001》)。
五 归侨侨眷研究
归侨侨眷是海外侨胞的国内联系者,也是海外侨胞服务祖国的一种形式,因而是国内侨务的重点。学者们研究了归侨归国的原因、途径、贡献以及新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重点是华侨抗战和归难侨。主要作品如下:
陈琪、关萍的《从湄南河到澜沧江——云南泰国归侨革命历程纪实》(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陈毅明、汤璐聪的《南侨机工抗战纪实》(鹭江出版社,2005),曾国华、陈寿德的《印支难民安置工作的回顾与思考》(《八桂侨史》1988年第1期),梁姣的《广西武鸣华侨农场安置归难侨工作研究》(《八桂侨刊》2006年第1期),梁姣的《广西华侨农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探究》(《八桂侨刊》2005年第5期),Lewis M. stern. The Eternal Return:Changes in Vietnam’s Polilcies Toward the Overseas Chiniese(1982-1988).A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24(7),July,1988。
六 华侨华人社会研究
华侨华人能够顺利生存和发展,才有可能更好地支持祖国,与祖籍国合作。学者们研究了华侨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包括个人的、群体的、环境的等,努力探寻华侨华人在不同的国度的生存法则。这是华侨华人研究最广泛的部分,成果很多。主要作品如下:
广东华侨研究会的《侨情手册·泰国》(内部资料,1991),庄国土的《略论二战以来老挝华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庄国土、于向东的《二战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王士录的《柬埔寨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黄小坚的《越南华人经济形态的转变》(见Elizabeth Sinn. The last half century of Chinese overseas,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98),向大有的《关于印支华裔难民问题的再认识》(《八桂侨刊》1987年第2期),朱慧玲的《西、中、南亚地区侨情概述》(国务院侨办《侨情》2002年第20期),〔泰〕班侬·拉姆盖的《泰国北部清迈的中国云南人》(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缅〕陈孺性的《缅甸华侨史略》(《南洋文摘》1964年第2期),〔越南〕陈庆的《越南华人的人口学分析》(黄汉宝、陈金云译,《八桂侨刊》2001年第3期),梁茂春的《越南华裔在美国的生存与适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于向东、刘笑盈的《战后四十年越南华人历史之变迁》(《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于向东的《目前越南华人的政治状况》(《当代亚太》2003年第6期),闫彩琴的《二战后越南华人政策演变探析》(《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6期),陈健民的《泰国对华人的政策和战后华人社会的变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Ramses Amer,The Ethnic Chinese in Vietnam and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Kuala Lumpur,1991。
七 侨务研究
研究侨史和侨情,就是为侨务做好基础工作。如果缺乏侨务的研究,侨史和侨情就成了纯学术的东西,不能带来效用。因此,侨务研究是华侨华人为国服务、为国所用的直接工作方法的研究。由于学术与实践的现实距离,学者对侨务不熟,侨务工作者对研究不熟,因而,虽然侨务研究也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开展了不少研究工作,但相对而言,成果还是比较少。主要有:
《广西通志(侨务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云南省志——侨务志(卷六十五)》(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熊志灵的《试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广西侨务工作》(《八桂侨刊》2008年第2期)、郑锡伟的《中国东盟合作与广西侨务教育初探》(《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8期)、韦穗奇的《关于对外经济开放与广西侨务工作的探讨》(《八桂侨刊》2006年第1期)、潘瑞安的《改革开放中的广西侨务工作》(《八桂侨刊》1991年第1期)、陈俊的《民国时期云南地方政府侨务述论》(《思想战线》2008年第2期)、致公党云南省委课题组的《加强侨务工作 开发侨力资源 引导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参与云南经济建设》(《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