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书院及其文化传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认真对待松林书院文化遗产

——兼谈“青州学”与“文化青州”建设(代序)

杨玉圣

一 书院文化的中国传统

按照中国古代教育史专家王炳照教授在《中国古代书院》中的考证: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的官学与私塾教育之外的重要形式,学界一般认为,书院在五代北宋时正式确立。在书院发展的高峰期——宋代,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并称“四大书院”,极一时之盛。学者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宋明理学还是乾嘉汉学的兴盛,均与书院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大儒朱熹与书院息息相关,他先后创建书院4所,修复书院3所,在20所书院讲学,为7所书院撰记或题诗,为6所书院题词或题额。与朱熹相媲美的是另一位大儒王阳明,先后创建、讲学的书院有数十所。乾隆、嘉庆年间的乾嘉学派,包括以1713年创建的苏州紫阳书院为大本营的吴派(以钱大昕等影响尤大),创建于南宋、重建于1790年的徽州紫阳书院为主的皖派,以扬州安定书院、梅花书院为主的扬州学派(赵翼、戴震等为代表),蔚为大观,为传统文化的总结、传承,立下不朽功业。

书院废行,近代以降,仍有坚持书院文化传统的机构,如毛泽东、何叔衡等1921年在长沙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钱穆、唐君毅等在香港创办的新亚书院,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等1984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都被认为是书院传统的现代延续。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学术界重新“发现”并高度重视书院史研究。与此前出版的少数书院著作[1]相比,最近20年来,无论是学术研究的质量还是著作出版的数量,都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其中,既有研究性的专著[2],也有普及性的作品[3],还出版了《中国书院》[4]和《中国书院论坛》[5]等学术集刊,编辑出版了有关辞书和文献史料[6]。其中,最为彰著的是关于岳麓书院的研究,既有专著[7]、通俗读物[8],又有文献整理[9]、文集[10]和丛书[11],硕果累累,可谓一枝独秀,令人刮目相看。

近年来,面对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严重滑坡的困境,复旦大学等一些综合性大学开始“探索恢复‘书院文化’”。[12]与此同时,“书院文化”也日益受到重视。比如,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把书院视作“是对现行教育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在这位年近八旬的哲学史家看来,“理想的书院教育能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哲,同时融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蒋广学认为,“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有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经世安邦之策,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精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领会传统经典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平实而论,存续千年的书院文化确实有值得我们珍视的文化遗产。如《白鹿洞书院揭示》即《白鹿洞书院学规》中的一些规定:“为学之序”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事之要”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此等等,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二 书院文化的青州活化石

就全国范围来看,书院在山东也曾相当发达。据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提供的数据,元代在全国19个省区创建书院296所,其中山东23所,仅次于江西(94所)和浙江(49所)而居第三,在北方则稳居第一;明代创建书院1699所,超过唐、宋、元三代之总和,其中山东69所,在江西(287所)、浙江(199所)、广东(156所)、河南(112所)、湖南(102所)、安徽(99所)、河北(70所)之后,居全国第八位;清代计创建书院3868所,其中山东149所,较之浙江(395所)、四川(383所)、广东(342所)、江西(323所)、河南(276所)、云南(229所)、广西(183所),亦居全国第八位。

作为齐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代中期之前山东半岛长达千年的政治与文化发展的中心之一,青州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辉煌灿烂的书院文化。据李良智先生整理的《青州古书院》载,宋代以降,青州计有十多所书院:除宋代松林书院外,尚有明代的青州府文庙、益都县文庙、云门书院和清代的旌贤书院、海岱书院、宏远书院、广德书院、培真书院、白龙洞书院、崇义书院、凝道书院、汪公书院、荣保书院、张公书院、崇道书院[13]

在这些青州的古代书院中,以千年以上的松林书院的历史最为悠久,其生命力也最为强盛:从物化的古松柏、古院落、古建筑,到香火绵延、一脉相承的青州一中,松林书院完全可以说是“活”的书院文化。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随着时代、时势的变迁,许多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文化景观,早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晚清以降,数以千计的书院的悲惨命运,亦复如此。现在保存下来的书院,据估计约有400所,但大多是以文化遗迹的形式留存,或者是游人如织的“旅游市场”(最典型者,莫如岳麓书院),或者是某一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但冷冷清清,被人遗忘。就一般情形而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书院这一脉的千年“香火”,在当代的华夏大地大致是“断”了的。

与已成为历史遗迹或根本不复存在的书院相比,青州松林书院又是不幸中万幸的:依托书院-学堂-中学的载体,绵延至今,生生不息。

据不完全考察,和松林书院——青州一中的传承一样,也有一些历史上的书院后来演化为现代的中学,如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兴鲁书院(创始于11世纪中期)、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的前身郧山书院(创始于1547年)、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前身为龙山书院(创始于1681年)、湖南省安化县第一中学的前身是中梅书院(创始于1692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丰山书院(创始于1751年)、河北省宣化第一中学的前身是柳川书院(创始于乾隆年间)、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中学的前身是萃华书院(创始于1789年)。然而,这些书院的历史都没有松林书院的千年历史这般久远;同样,这些以书院为基础的中学,从建制上讲,也都没有青州一中如此逾一个世纪另十载的办学历史。就意义而论,从文化传承与历史底蕴的双重视角考量,以千年书院为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学,举国之内,青州一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14]

三 “青州学”的文化标本

2012年2月,我在《“青州学”论纲》一文中曾率先提出:“像研究徽州而有‘徽学(徽州学)’一样,也应该使研究青州成为一门新的专门学问,即‘青州学’”,故主张创建一门独成学术体系的“青州学”[15]

在上述拙文中,我列举了五点理由:第一,青州是齐鲁文化的缩影;第二,青州是传统儒学的镜像;第三,青州是书院教育传统的活化石;第四,“青州学”属于再典型不过的区域研究范畴;第五,“青州学”也与时下方兴未艾的“国学热”相契合。同时,还提出了组编《青州历史与文化小丛书》、编纂《青州文库》、创办“青州论坛”、创设“青州学研究中心”、编辑出版《青州学》集刊等具体建议。

应该说,随着“文化青州”理念的提出,“文化青州”建设的加强,基于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的立场,开展“青州学”研究的大文化环境,已基本具备。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最近20年来,学术界围绕青州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一批可观的成果,从《青州史志》到《青州通史》的综合性著述[16],到青州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与总结性探讨[17],再到对青州古史的深入探讨[18],加之对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青州之路”或“青州经验”的初步总结[19],大致说来,综合性、跨学科、全方位的“青州学”,可谓曙光初现、呼之欲出了。

问题在于:如何把青州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财富?如何把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文化青州”建设的学理支撑?

事实上,至少在县域层面上,“青州”本身就是一个既有历史底蕴、又有文化品位的巨大的无形资产。打好“青州”牌,本来就是“文化青州”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20]

四 建设“文化青州”品牌

首届“松林书院文化论坛”之筹办,正式开启了青州松林书院文化的研究历程。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里程碑式的标志。

如何把“松林书院文化”、青州学、“文化青州”建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打通古今,进行扎扎实实的跨学科的研究,仍大有文章可做。

兹提出如下初步建议,供参考:

第一,从松林书院这一个案入手,还原松林书院的整体历史;总结松林书院的教育遗产、文化传统,切实改变目前对松林书院历史研究薄弱的现状[21]。此乃当务之急。

第二,从第二届“松林书院文化论坛”起,有意识地邀请专门从事中国书院史的专家介入,请这些专家从书院史的全国格局认真对待松林书院、检讨松林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的恰当定位。

第三,珍视松林书院这一活水源头与青州一中一脉相承这一特有历史传承,把青州一中办成现代教育与书院优良传统契合、古今合璧的中学教育的中国典范[22]

第四,以青州一中做依托,青州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创建“青州松林书院文化研究院”这一实体机构,统筹有关论坛、研究及其成果的编纂、出版和推广事宜。

第五,统筹规划“松林书院文化”、青州学、“文化青州”建设,如同我在《“青州学”论纲》中建议的,以“青州论坛”为平台,创办《青州学》丛刊,编纂《青州文库》,以“文化青州”建设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营造“文化青州”品牌。

2012年12月4日

于中国政法大学逸夫楼办公室

2012年9月,青州一中建校110周年之际,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授发来贺信


[1] 威朗西:《中国书院制度》,中华书局,1936;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编著《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章柳泉:《中国书院史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张正藩:《中国书院制度考略》,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2] 杨布生、彭定国编著《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李国钧主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1998;徐梓:《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李才栋:《中国书院史论文集》(中、日文版);卞孝萱、徐雁平:《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2009。

[3] 朱汉民主编《中国书院》,上海书店,2002;杨慎初:《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李广生主编《趣谈中国书院》,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江堤:《书院中国》,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朱汉民:《中国书院文化简史》,中华书局,2010;李弘祺等:《中国书院》(画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曹华清、别必亮:《中国书院的故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邓洪波、彭爱学主编《中国书院揽胜》,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陈海波、邓洪波、雷树德编《中国书院楹联》,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邓洪波编著《中国书院楹联》,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邓洪波编《中国书院诗词》,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肖东发主编《中国书院藏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邓洪波编著《中国书院学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学规集成》(3卷),上海百家出版社,2011;梁申威编著《中国书院对联》,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4] 朱汉民等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从1997年到2006年,已出版七辑。

[5] 高峰、胡青、赖功欧、叶存洪主编《中国书院论坛》,作家出版社,2007;闵正国主编《中国书院论坛(第一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闵正国主编《中国书院论坛(第二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闵正国、胡青主编《中国书院论坛(第四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任方主编《中国书院论坛(第六辑)》,作家出版社,2009;黎华等主编《中国书院论坛(第七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6] 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上、中、下三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本书编委会《中国书院志》(12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7] 杨布生:《岳麓书院山长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杨金鑫:《朱熹与岳麓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朱汉民:《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朱汉民:《岳麓书院的历史与传统》,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8] 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略》,岳麓书社,1986;江堤、彭爱学编著《岳麓书院》,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王平主编《岳麓书院》,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赵岚编著《岳麓书院》,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陈谷嘉主编《岳麓书院名人传》,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江堤:《诗说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朱汉民主编《岳麓书院——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朱汉民:《岳麓书院史话》,岳麓书社,2006;杨慎初编著《岳麓书院建筑与文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唐子畏编著《岳麓书院概览》,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9] 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谭修、周祖文选注《岳麓书院历代诗选(注释本)》,湖南大学出版社,1986;周旭编《岳麓书院诗词选》,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清)赵宁纂修《新修岳麓书院志》,广陵书社,2010。

[10]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编《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暨岳麓书院创建1020周年纪念会文集》,湖南大学,1996;湖南大学工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主编《岳麓书院创建1030周年暨湖南大学定名8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展作品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 除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研究室从1982年起编辑内部资料《岳麓书院通讯》外,湖南大学出版社还陆续出版《岳麓书院学术文库》《岳麓书院文化丛书》《岳麓书院千年论坛丛书》《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丛书》,其中包括朱汉民主编《智者的声音——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朱汉民等主编《思想的锋芒——在岳麓书院听演讲》,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朱汉民主编《千年讲坛——岳麓书院历代大师讲学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江堤、陈孔国、肖永明编选《寻找文化的尊严——余秋雨、杜维明谈中华文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江堤编选《给艺术两小时——余光中、黄永玉谈文学与艺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江堤编选、余光中著《与永恒拔河》,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江堤、陈孔国编选、余秋雨著《寻找文化的尊严》,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朱汉民、肖永明编选、杜维明著《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江堤编选、樊纲著《全球化与中国》,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江堤、杨晖编选、金庸著《中国历史大势》,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江堤编选:《跨越三百年的自卑——张朝阳谈网络、网络文化与生活》,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12] 据媒体报道,复旦大学2011年新学期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在个别学院试点“四年书院制”。2011年9月,苏州大学“敬文书院”招收首批111名大学生。深圳新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创设了“致仁书院”。此外,作家老舍之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创办了以“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为特色”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课程寄宿制学历学校——“北京圣陶实验学校”。

[13] 见李良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29c4f101019fep.html。

[14] 参见杨玉圣《作为“Party”的校庆——青州行记(之五)》,学术批评网,2012年10月8日。

[15] 参见杨玉圣《“青州学”论纲》,学术批评网,2010年2月17日;杨玉圣:《学术共同体》,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第336~338页。

[16] 本书编纂委员会编《青州市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王立胜主编《青州通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延伟东编《青州文明图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刘序勤主编《青州石刻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郭长建主编《中国青州石雕》,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李建华主编《青州民间文学集成》,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

[17] 王华庆主编《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王建琪、王华庆主编《青州北朝佛教造像》,北京出版社,2002;夏名采:《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三联书店,2004;李森:《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邱忠鸣:《北朝晚期青齐区域佛教美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美术学院,2005;董立军:《青州佛教造像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李佳:《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初探》,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5;苏允桥:《三维技术数字化复原青州佛像综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烟台大学,2008年;邱枫:《山东青州傅家画像石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8;陈琪:《青州北朝背屏式佛教造像中飞天伎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1;贾素静:《论青州龙兴寺造像艺术特征及写意精神》,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2;都江:《青州北齐立像艺术风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2;苏秉琦:《环渤海考古与青州考古》,《考古》1989年第1期;夏名采、杨华胜、刘华国:《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第2期;夏名采:《青州傅家北齐线刻画像补遗》,《文物》2001年第5期;陈冬梅:《佛像起源和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刘凤君:《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与“青州风格”》,《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金维诺:《青州佛教造像的艺术成就》,《美术》2002年第12期;庄明军、杨华胜、王瑞霞:《山东青州出土北朝石刻造像》,《文物》2005年第4期;邱忠鸣:《北齐佛像“青州样式”新探》,《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刘华国、徐清华:《青州龙兴寺诸院初考》,《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李森:《试析青州龙兴寺造像贴金彩绘并非均系北朝装饰》,《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2期;李森:《青州龙兴寺造像中龙的名称、造型来源及流行原因》,《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2期;李森:《青州龙兴寺院落考证》,《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王卫华:《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造型研究》,《美术》2009年第10期;沈玺:《北朝时期“青州风格”石雕佛教造像赏与鉴(上、下)》,《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3、5期;邱忠鸣、王新:《佛衣上的“净土”——一件北齐青州立佛像胸部母题的图像志研究》,《装饰》2011年第4期;张荣国:《青州北朝佛教造像风格的“混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姜建成、庄明军:《山东青州市冢子庄汉画像石墓》,《考古》1993年第8期;郑同修、魏成敏:《山东青州市戴家楼战国西汉墓》,《考古》1995年第12期;夏名采、刘华国:《山东青州市苏埠屯墓群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96年第5期;郑同修、杨爱国:《山东汉代墓葬出土陶器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3期;周麟麟、兰德省、容波:《彩绘陶器保护修复规范化操作初步研究——以山东青州汉墓出土彩绘陶马为例》,《文博》2009年第6期;王燕玲:《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彩绘陶俑初探》,《文物春秋》2010年第2期;石可昌、庄明军等:《山东青州西辛战国陪葬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7期;魏书亚、马清林、Manfred Schreiner:《山东青州香山西汉墓彩绘陶俑胶接材料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张治国、马清林、Heinz Berke:《山东青州西汉彩绘陶俑紫色颜料研究》,《文物》2010年第9期;庄明军、李宝垒、王岩:《山东青州市仰天山路宋代砖室墓的清理》,《考古》2011年第10期;杨泓:《关于南北朝时青州考古的思考》,《文物》1998年第2期;王瑞霞、周麟麟:《以青州为例看山东的可移动彩绘陶质、石质文物》,《文博》2009年第6期。

[18] 冯蜂鸣编著《青州古代沿革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王立胜主编《东夷文化与青州——山东青州东夷文化研讨会文集》,齐鲁书社,2009;宋艳波:《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张锟:《东夷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张莉:《两汉青州官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7;程少燕:《日僧圆仁视野中的唐代青州》,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8;杨会:《北朝时期青州地区弥勒信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王婷:《明清时期青州府进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1;孙洪江:《明代中后期青州刘氏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刘保富:《北宋青州知州考略》,《昌潍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李嘎:《从青州到济南:宋至明初山东半岛中心城市转移研究——一项城市比较视角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4辑;赵红卫:《欧阳修在青州的归隐心态探究》,《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于中航:《赵明诚题名和乡居青州考》,《文物》1984年第6期;王宪明:《青州衡王府与〈红楼梦〉》,《昌潍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程少燕:《日僧圆仁途经青州路线考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严屏、孙建、张振伟:《山东青州衡王府牌坊的雕刻艺术》,《文艺争鸣》2010年第14期;定宜庄:《辛亥革命后的八旗驻防城:山东青州满城个案考察》,《满族研究》2008年第4期。

[19] 李安增主编《科学发展的青州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孟庆刚等主编《青州民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于萍:《青州方言内部差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马佳:《山东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08;张伟锋:《青州蜜桃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8;刘伟卿:《青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8;康效生:《青州市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王新民:《青州市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马佳:《山东青州回族文化变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民族大学,2008;侯成果:《山东省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祝大立:《2008年东坝村上访事件的调查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陈华:《青州市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改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郝益芳:《青州市“迁村并点”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钟读民:《山东省青州市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张琳:《山东青州夏钦园回族村福寿灯存在之探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杜先伟:《青州地方语文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0;许彩霞:《山东省青州市村级集体经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李海波:《青州城市社区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丁爱辉:《青州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王尚诚:《青州市云驼风景综合旅游区项目可行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王艳波:《山东省青州市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王立学:《山东省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张洪刚:《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青州市乡村旅游SWOT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李红伟:《青州集约化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杜志勇:《青州市蔬菜营销渠道整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吴兆美:《青州市农业推广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赵建东:《青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徐继中:《山东省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王红霞:《山东省青州市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0] 顺便说一句:我对于前些年所谓的青州“东夷文化”说,一直是持不以为然的反对态度的;至于云门山下的所谓“东夷文化广场”,更是其中最大的败笔。众所周知,“东夷”是相对于“西戎”“北狄”“南蛮”而言的。放眼全国,试问有哪一个历史名城建有“西戎文化广场”或者“北狄文化广场”抑或“南蛮文化广场”?“东夷文化广场”之立于古青州,与其说荣光,不如说是自取其辱。此乃不懂历史的代价与惩罚。在此,我郑重建议青州市委、青州市人民政府尽快摘掉“东夷”这块莫名其妙的牌子,拨乱反正,把“东夷文化广场”更名为“青州文化广场”。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青州”建设的具体步骤之一。

[21] 李森:《松林书院记石碑考释》,《中国文物报》2006年12月13日;李凤琪:《青州满族的海岱书院》,《满族研究》2012年第2期。

[22]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授2012年9月17日在致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110周年校庆的贺信中曾明确指出:“青州一中传承书院文化精髓,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