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节日保卫战的文化独占性宣示——“保卫端午”的舆情演变及其行动逻辑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以及2003年通过的“保护公约”,是以肯定文化多样性的合理存在为前提的,这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文化多样性观念在中国的推行却始终步履维艰。更滑稽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中国的传播、推广,居然是借助于非理性的、以“文化独占性”观念为前提的新闻事件与“节日保护运动”而得以初步实现的。

也就是说,一种进步观念的宣传,却戏剧性地依赖于落后观念的造势。这无疑是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化闹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一悖论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我们可能将在更多的舞台上闹出更多的笑话。

本章要说的是一段关于“保卫端午”的故事,这故事虽然全程发生在中国境内,但它是打着民族国家的“文化保卫”伟大旗帜来进行的。这是一场没有侵略者的全民“保卫战”,战斗的激烈程度可以这样来描述:它不仅大大激发了“愤青”的“爱国热情”,而且大大地拉动了新闻“内需”,增加了各级报纸的发行量以及网站的点击率,增加了媒体记者们的季度奖金。还有,它为我们这些喜欢看戏的观众上演了一场“文化圣战”滑稽戏。

不过,大家看戏之前,我先交代一下:今天要讲的内容,大部分是花边新闻,小部分是个人见闻。以下故事只是叙述一些个人记忆(非物质),当时并未录音录像(物质)。所以,它们全是“非物质文化”,也即民间叙事,具有口头性、变异性、传奇性、虚拟性的特点,未必是纯粹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