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过香积寺》讲解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王维作。表面看是写景物,即行程中所见。深入吟味,是透过景物写心意,因为:一,景物很多,写此而不写彼,如此写而不如彼写,是以心意为主选择的;二,全诗意在勾画出一种佛理的境界,或说禅境,这境界虽在世间,却有超出世间的意味,正是作者尽力企求的。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人各有志,想知其志,应该先知其为人。王维生在佛教(尤其其中的禅宗)兴盛的盛唐时期。他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又多与出家人交往,所以如他自己的诗所说,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所好之道是佛教的万法皆空的理。他特别敬重《维摩诘所说经》中大居士维摩诘的为人,所以取名为维,字摩诘。像维摩诘一样,他也没出家,可是后半生独身,在山林间隐居,过心静不为物扰的悠然自得的生活。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
诗题开头用“过”字,是表明从他处来,匆匆一面。香积寺在终南山,和他住的辋川,都在都城长安的南面。香积是佛教传说众香国的佛名,名称有教意,也可以说兼有诗意。
诗八句四联。第一联,由出发前往写起。“不知香积寺”,表示没到过,不知道在哪里。“数里入云峰”,表示往山里走,越走越高,路不近。接着第二、三联,写行程中所见所闻。第二联由阔大处着笔,第三联由细微处着笔。依一般习惯,都用对偶。前一联,“古木无人径”,写见。木是树,文言早期多用木,这里指树林。树高大,没有人行路,都表示山深而寂静。“深山何处钟”,写闻,妙在听到而仍不知在哪里,这才真是深山。这一联对偶,“无人”对“何处”,词语不对,但意思对(“何处”表示有地方),古人称为十字句,即全句意思对。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水冲过高石作抽泣声,写闻。“日色冷青松”,微弱的日光照射松树,显出寒意,写见。这一联,“咽”和“冷”写出景物的远离世间烟火的神态,用字见巧思,通常称为诗眼。前一句,“泉声咽危石”,应该用平平平仄仄而用了平平仄平仄,这是近体诗有时用的变格,如杜甫《月夜》第七句“何时倚虚幌”就是,目的大概是这样可以使音律更舒缓,下句才显得更紧凑昂扬。第四联扣紧题,写寺。不宜于再写景物,所以由寺僧的修持方面下笔,傍晚,寂静的潭边荒僻之处,出家人在静静地坐禅,用法力制服潭内害人的毒龙。这两句更着重它的比喻义,是在寂静的寺院深处,僧人坐禅,以求除去心内的杂念而得解脱。
诗由入山写起,到寺为止,所见所闻,都是远离世间尘嚣,学佛人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境界。这境界是作者心意的反映,所以所写既是实见实闻的景物,又是不能直接感知的作者的心意。苏东坡曾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就这首《过香积寺》说,还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是诗中有道。
最后说说读。这首诗平起(第一句第一音步后一字“知”是平声,全句是平平平仄仄),押二冬韵。第一句“积”,第五句“石”,第七句“曲”,第八句“毒”,旧都是入声字,属仄声,现代音都改读平声,不合格律。如果求合格律,保持音律美,可以读为去声:jì,shì,qù,dù (普通话没有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