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纵横:文·思·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5章 適時讀詩,收穫倍增

“不時不食”,食物講求時令、新鮮;讀詩也可配合時節。乍暖還寒的清明節,讀首杜牧的《清明》詩來應應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你讀《清明》詩,除了留意清明節的天氣變化、行人問途,以及唐朝有個“杏花村”外,還有興趣知道甚麼?

閱讀是個不斷“發現”的遊戲,樂趣就在其中。《清明》詩是個起點,你可以再去“發現”其他東西,例如清明節與“寒食”的關係。“寒食”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清明則在“寒食”後一天。“寒食”傳為紀念春秋時的介之推—晉文公欲迫有恩於己的忠臣出山,放了山火,誤殺介之推。晉文公為此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只准“寒食”,不得熱食一天,以紀念忠誠的介之推。“寒食”與清明的日期相近,兩個節令漸漸“合”為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詩中尋學問

你還想“發現”甚麼?想知道清明節的習俗?第一樁而又最重要的當然是掃墓。中國人重視慎終追遠,白居易詩云:“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纍纍春草綠。”(《寒食野望吟》)便是上墳拜祭的寫照。清明除了掃墓外,因春暖之故,亦是戶外活動的好時機,“踏青”—春郊是其中一種。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便描繪了宋代汴京清明時節人們祭墳、踏青等情景。

你看!只是讀一首《清明》詩,也可以讀出有關節令、掃墓、踏青等相關“學問”。讀詩的過程,充滿了“發現”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