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文化的源頭是土地、人民和社會。因此,文化是人民的生活結晶,歷史的昇華。提升文化藝術水平,正是社會的軟實力、競爭力及凝聚力提升的基石。不過,一些市民認為:文化是深奧的、藝術是精緻的,同時文化人和藝術家面對星斗市民時,又有點格格不入。
如何讓「人人認識藝文、親近藝文、欣賞藝文、享受藝文,達致保育文化和創造文化」的目的?如何讓特區政府及市民認識到「人人享有文化平等權」的重要,都願意投放時間和資源來提升文化涵養,建設優質的文化環境呢?
回歸後,特區政府對文化藝術投放的資源是加大了力度,但用於提升文化藝術水平的力度卻不足。特區政府要把文化藝術普及化,建立「文化平等權」,以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視野,讓社會各階層市民都感受到、發揮到文化的力量。市民可透過提升自己的文化涵養和欣賞能力來豐富文化生活;文化人和藝術家透過充權得到更大的發揮。這一切,都為文化藝術、社區發展提供了機遇。
為了推動社區文化的建設和分享把握機遇的經驗,「文化力量」於去年舉辦了「文化•社區•機遇」圓桌會議。除了從事文化藝術工作者外,還有來自十三個區議會的二十多位區議員一齊來探討:如何把握機遇,促進文化藝術進入社區,從而提升社區的生活,讓文化藝術的花朵,在社區的土壤裏盛放。
《發現香港——文化•社區•機遇》一書就是以社區文化發展為主線,透過不同持份者包括文化工作者、文化評論員、社區人士分享的社區文化故事,展示今天香港社區文化的持份者,如何把握機遇來發展社區的文化特色。正是這些別具特色的社區文化,使文化人和藝術家們得到養分和發揮,並為社區文化營造提供了素材和特色。
另外,我更要鳴謝馬介欽博士、馬僑生先生和羅漢文先生的支持,沒有他們提供的財政資助,我們是沒有足夠資源出版此書的。
此外,衷心感謝許曉暉副局長為書名題字。
《發現香港》,值得你一看!
高寶齡
文化力量主席
2015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