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访道
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出峡,来到江陵。江陵今属湖北荆州市,原是楚国的国都,名郢,处于楚国的西部,地处江汉平原的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是一个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的战略要地。江陵县北十里的地方,原是楚都的旧址,纪南城。自楚文王即位(前689年),将楚都由丹阳移郢之后,到秦将白起拔郢(前278年),郢为楚都共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李白与丹砂下了船,便在江陵的一家客栈住下。在这家客栈里,他听说当代著名道教大师司马承祯到了江陵。司马承祯是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他二十岁时到中岳嵩山,事潘师正为师,成了正一宗陶弘景的第四代传人,后隐居于天台山,自号白云子。在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屡召不起。唐睿宗时曾应召入宫,天子事之为师。据《旧唐书·隐逸传》上说:景云二年(711年),“睿宗令其兄承祎就天台山追之至京,引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承祯对曰:‘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且心目所知见者,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帝曰:‘理身无为,则清高矣!理国无为,如何?’对曰:‘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睿宗叹息曰:‘广成之言,即斯是也!’承祯固辞还山,仍赐宝琴一张,及霞纹帔而遣之,朝中词人赠诗者百余人。开元九年(721年),玄宗又遣使迎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十年,驾还西都,承祯又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以遣之”。
唐代的三代帝王都曾邀司马承祯为国入宫,尤其是唐玄宗,还拜司马承祯为师,顶礼膜拜,可见司马承祯在唐代道教中地位之尊。李白早就闻其大名,听说他现住在江陵紫极宫,因此决定前往拜见。
在江陵的紫极宫,门前车马拥挤,达官贵人和黎民百姓都争着向司马大师致礼观瞻,李白也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想一见司马大师的真容。恰逢司马承祯送荆州刺史等官员上车回府,司马道长一眼看见了李白,喜出望外。只见李白身穿白袍布衣,却是神采飞扬,两眼炯炯有神,便招呼李白一人上前。李白向司马大师行拜谒之礼。司马大师素善风鉴,见其相貌不凡,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手挽李白进入紫极宫中作倾心之谈,并邀李白随其学道。李白既高兴,又犹豫。高兴的是司马大师对其期望甚高,说他有成仙学道的根底,但又犹豫的是,此次李白出川,其意在“已将书剑许明时”,以身报国,修仙学道应是在事君荣亲、功成名就之后。于是他就向司马大师说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婉转地谢绝了司马道长随其学道的邀请。司马承祯看出了李白虽有道缘但又热衷功名的世俗之思,叹息着勉励他一番,约其功成身退后再续仙缘。
李白像失了魂一样回到客栈。他反复回忆了与司马承祯的相见与期许。心想,这真像是南柯一梦,能与老神仙相遇,真是他的缘分。他一向以大鹏自许,莫非司马承祯是神话中的希有鸟,要与他同跨仙界,比翼而飞?他耐不住心中的激动,于是展纸挥笔,写了一篇《大鹏遇希有鸟赋》,后经修改,改名为《大鹏赋》并序。赋曰: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
其辞曰: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一作志)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像其势,仿佛其形。
若乃足萦虹蜺,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昼,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猛势所射,余风所吹,溟涨沸渭,岩峦纷披。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精卫殷勤于衔木,鶢悲愁乎荐觞。天鸡警晓于蟠桃,踆乌晢耀于太阳。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戏旸谷而徘徊,冯炎洲而抑扬。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尺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此赋的序言中说:“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说明了此赋的原题为《大鹏遇希有鸟赋》,也说明了撰写此赋的缘由和目的。原来李白是借描写与司马承祯相遇,以及司马道长夸自己“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话,来宣扬自己,以求得世人的注意。
此赋以《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为基础,以排比、夸张铺陈之手法,从各种角度极力描写大鹏的形象,“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雄伟气势,“跨蹑地络,周旋天纲”的远大志向,不为外物所役的旷荡纵适的逍遥精神,等等。大鹏是庄子的图腾,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从此赋以及李白其他诗文中可以看到,庄子追求自由之精神对李白思想的巨大影响。此赋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元人祝尧《古赋辨体》云:“此(赋)显出《庄子》寓言,本自宏阔,太白又以豪气雄文发之,事与辞称,俊迈飘逸,去骚颇近。”张道《苏亭诗话》:“太白之《希有鸟赋》(按即指《大鹏赋》)《惜余春赋》,子美之《三大礼赋》仰揖班(固)、张(衡),俯视徐(陵)、庾(信)。”因此,此赋一经写出便广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李白的好友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大鹏赋》时家藏一本。”同代人任华也说:“《大鹏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都说明了此赋极高的艺术成就。从思想上来说,太白自比大鹏,欲遨游于九天之上,以达到自由之境,实现其“安社稷、济苍生”报效君国和功成身退、高蹈尘外之梦。
李白的《大鹏遇希有鸟赋》很快在江陵流传开来。都知道有个西蜀才子,名叫李白,有仙风道骨,来到了江陵,并得到了司马道长的高度认可和极力夸赞,而且还极有才华,其赋可比相如。李白在江陵名声大噪,一时间便结识了当地不少名士,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相与甚欢。江陵是六朝时西曲乐府民歌的盛行之地,在宴会和酒席上时常能够听到婉转动听的西曲民歌。如《石城乐》:
生长石城下,开门对城楼。
城中美年少,出入见依投。
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
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
又如《江城乐》:
阳春二三月,相将蹋百草。
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
暂出后园看,见花多忆子。
乌鸟双双飞,侬欢今何在。
除了西曲民歌,金陵地区的吴声曲也十分流行。如《子夜歌》: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又如《子夜四歌》:
春倾桑叶尽,夏开蚕务毕。
昼夜理机丝,知欲早成匹。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这些西曲和吴声曲都是当地的民歌。其词通俗易懂,清丽动人,又以巧妙的比喻和谐音为胜,再加上缠绵悱恻的曲调和大胆直率的内容,十分动听,直入人心。李白对这些民歌十分喜爱,也引起了他学习的愿望和创作的兴致。他也模仿六朝民歌的写作手法写了一些诗。如《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这首诗就是模仿西曲乐府民歌《石城乐》“布帆百余幅”而作的诗歌。两首诗都写的是妻子怀念和盼望远行丈夫早归的内容。而李白之作,虽为仿作,但在诗中却表现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深厚情感。前二句写巴水的流速和巴船行驶速度之快。用了“急如箭”和“去若飞”来作为比喻,而后二句却说,在十月份这样的涨水季节,三千里的路程,几日或十几日即可回到家中,可是她的郎君却几年都没有回家了,使她心中十分牵挂。
李白的乐府诗《静夜思》也受到了南朝民歌的影响。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显然是从吴声曲乐府民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两句的诗意转化过来的,而且连韵脚都是一样的。
李白在江陵还写了一首《荆州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
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
缲丝忆君头绪多。
拨谷飞鸣奈妾何!
这首诗写的仍是闺妇思夫的内容,其中运用了南朝乐府诗的比喻和谐音的艺术手法。如以蚕丝为喻,“丝”与“思”谐音。白帝城在瞿塘峡之西,五月正是江水大涨的时期,而瞿塘峡中有滟滪堆突出于峡口中,谚语有“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流”的说法。因此古代过三峡的船夫,在江水大涨的五月是不敢过瞿塘峡的,怕的是触上滟滪堆水下的暗礁。首二句以思妇的口气说,丈夫远在瞿塘上白帝城,五月峡江涨水时,千万不要回来。而五月也正是荆州麦熟茧成,妇女在家缫丝之时,思君之心正如所缫之丝一样头绪繁多,真是千头万绪呀!最后一句是个隐喻。拨谷即布谷鸟,它的叫声好像是“行不得也哥哥!”因此思妇十分无奈,听鸟叫声而感慨万分。因此诗是七言,所以也有人说:“此歌有汉谣之风,唐人诗可入汉魏乐府者,唯太白此首。”(杨慎《李诗选》)此说虽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还是认为,这首诗是主要学西曲乐府的。
李白在江陵所学的南朝乐府民歌,开阔了他的眼界。他在蜀中所写的诗歌,多是学习初唐才形成的律诗,律诗自然是文人之诗,格律对仗多有限制。李白虽然在青少年时期也对律诗特别是五律下过功夫,写得有模有样,平仄格律、对仗无一不合,但正格律诗与李白自由旷放的性格不合。他出蜀到了江汉之后,学习了当地的乐府民歌,一下子受到启发,开阔了他的思路,拓展了他的眼界,诗风也开始有了转变。于是李白开始将二者结合,逐渐形成了既婉转工丽又清新自由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