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不是道,道不是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道德经》“长生”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存在,是因为不为了自己的存在而自然运行着,所以能够长生。所以圣人处事退让谦后而能占先,将自己置于度外而能保全自身,不正是因为圣人不以自己的私念施为,所以才能够成就自身么?很多人把道德经割裂来看,以此章求长生,实际上道祖的传授是循序渐进的,后为前阐,而前为后基。从对道的认识,到窥探道的门径,再到以此门径窥探天地而得无为,再到天地不仁象,天地根生象,再到天地长久象,是一步步渐渐深入的过程。修长生也一样有着前提,观妙徼、行无为、知开源,然后才有修长生。第八章里说了守谷神,做到这点才有修长生这个步骤。“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一章实际上和前面的二章叙述了同一个道理——为无为。“不自生”,就是“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所以能够长生。将天地的大道容纳到人身,这就是德。所以道德经,不是割裂的道经和德经,而是以道为师、法至身而成德的一体浑然。不自生,是无为的一种体现。那么人的长生是不是“不自生”呢,非也,长生是守谷神而不自生。在丹道中,守谷神需要长久的修炼,而不自生则是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让自己的身心为了欲望而去改变,说一些很常见的,就是“不手yin”、“不熬夜”。这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要如同道的长久运行一般“绵绵呵,用之不堇”,去始终坚持。那么再看下一句:“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里可以看出,圣人的做法是后其身、外其身,做到这点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洗象,也作观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在身处其中处理很多具体事情的时候是看不到这些事物的内外前后的,做起事来就是盲人摸象,只能凭触听闻味及寸光。只有识象本真才知道什么是内外、前后。那么说无私,无私是放弃一切么,非也,无私的目的是成其私。无私、后身、外身本来就是妙徼的一种运用,前面也说过这种运用的前提,是明白舍弃什么能得到什么,得到什么要舍弃什么,以及如何得到,如何舍弃。仍然回归两点,明道理,辨大象。这是道家人做出具体举动前事先要考虑清楚的事。第七章第八章浑然一体,而非人为划分割裂的九九八十一章中的分别两章,这种人为的分割让很多人对道德经这个“一体浑然”的认识不足。从初窥门径到修无为,再到洗象,讲述的都是道家人眼界和行为的基础准则。而到了第七和第八章,道祖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说立天地根、授予学生以“长生”。这也说明修道的根基是长生久视,“身”乃是人修行的本钱,只有安身立命后,才有认识世界和自己、清静牢固的根基,才可以进行后续的修行。道祖的考虑和教导是非常实际的,在基础的眼界和行为准则后,第一个讲述的就是“长生之道”丹道成就,在道教的说法不是实体的丹状物,而是指气息金性圆满,浑然一体而无漏。守谷神,以至精、气、神满是其一;为无为,以至无逆、无碍、无矩是其二。在前面,我阐述过无为的缘由,世上的事物在道的运转中因为自身的形体固定而被不断的磨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只有顺应自然去施为,才能“成其功而不去”,渐臻“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这也是道祖讲“上善若水”之前的的一个铺垫,容后再说。这一章我和前两章一起归纳,是“守谷神,常用勤,观象动,不自生,乃得长生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