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8亿多贫困人口脱贫,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1]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扶贫不仅解决了世界贫困的重大难题,而且为全球脱贫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我们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汇聚全社会的磅礴力量,打响脱贫攻坚战,向贫困发起总攻,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2020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最突出的特征。当前,我国精准扶贫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国情调研特大项目[4],聚焦全国范围内兼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贫困村,对村庄基本状况、贫困状况及其演变、贫困的成因、减贫历程和成效展开专题性研究,为及时了解和发现我国当前处于脱贫攻坚战最前沿的贫困村的贫困状况、脱贫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从村庄脱贫实践中总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经验教训,为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服务全国减贫事业大局提供参考和借鉴。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受历史和自然的影响,西藏海拔高、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生存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西藏又属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任务更具特殊性。近年来,西藏自治区融合精准扶贫和区域协同发展两大战略的推进路径,围绕“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么扶贫?”,在顶层设计、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方面下大力气精准扶贫,落实精准方略,采取超常举措,下足绣花功夫。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创新“合作社+能人+贫困户”“党支部+能人+贫困户”等精准扶贫模式,降低贫困发生率。2016年,全区14.7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全区25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1705个贫困村退出,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大力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林芝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平均海拔2980米,属藏东深山峡谷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芝市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扶志与智扶并重,严格落实“地市直管、县抓落实、乡镇专干”脱贫攻坚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逐级靠实责任,形成全党动员、政府推动、市场带动、部门互动、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扶贫开发格局,确保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林芝市巴宜区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带,平均海拔3000米,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藏东农林贫困地区于一体,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匮乏,贫困人口分布较广、贫困程度较深。2016年年初,巴宜区仅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就有556户1546人,占农牧民总人口的近10%。巴宜区以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三不愁”“三有”[5]为目标,完善专项、行业、社会、金融、援藏“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和扶贫对象瞄准识别机制,采取“基地+”“旅游+”“生态+”等开发模式,严格落实扶贫脱贫目标管理责任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截至2016年底,全区完成建档立卡550户1514人的减贫任务,减贫人口占年度建档立卡人口的98%,退出贫困村67个,贫困发生率由8.89%降至0.18%。2017年11月1日,巴宜区成为全国第二批26个、林芝市首个脱贫摘帽县区。
公众村、章麦村、巴吉村均属少数民族聚居区、藏东农林贫困地区。本次调研对于反映西藏农林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彰显民族地区特色扶贫亮点;对于传承藏区历史和文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增进民族自豪感;对于全面展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真实记录西藏与祖国一脉相承、荣辱与共,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现在党的领导下西藏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指引下,公众村、章麦村、巴吉村通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狠抓脱贫攻坚工作、狠抓保障改善民生、狠抓特色产业发展、狠抓深化改革开放等,一改“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现整体脱贫、全面脱贫,是西藏农林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范。公众村、章麦村、巴吉村村情不同、各具特色,扶贫开发的具体措施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次调研基于大量实践素材,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对于探索西藏农林地区脱贫攻坚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课题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藏东农林贫困镇——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的基本镇情和扶贫开发情况。概述了八一镇精准扶贫过程中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绩,特别介绍了八一镇精准扶贫项目。简要说明公众村、章麦村、巴吉村精准扶贫调研方法与指标体系。
第二章至第四章,依次介绍公众村、章麦村、巴吉村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三个村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调研情况,并从调研户基本情况、住房情况、收入支出情况、健康情况、就业情况、教育情况以及村民自治、社会联系、生活满意度等角度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第五章是公众村、章麦村、巴吉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比较研究。在总结概括三个村庄脱贫实践的基础上,对三个村庄脱贫绩效进行比较研究,包括村情比较、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比较、帮扶措施比较、脱贫成效比较、脱贫模式比较等,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西藏农林地区精准扶贫研究,这也是本课题的着力点和创新之处。
第六章是对公众村、章麦村、巴吉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与思考。针对现阶段三个村庄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就如何长期稳定持续地脱贫提出对策建议,并进一步探讨藏东农林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助力高质量脱贫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1] 《迈向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未来》,《人民日报》2019年10月18日,第3版。
[2] 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3月7日,第2版。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第82~83页。
[4] 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情调研工作的意见》规定,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国情调研特大项目,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贫困村同时开展调研,并开展整体性研究。
[5] “三不愁”是指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三有”是指有技能、有就业、有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