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化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金字塔的时代

在文字材料尚不足以呈现一个时代的风貌时,考古资料的运用有时可以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对早期王朝时代的了解很大一部分就是建立在考古资料上。到了第三王朝,一个新局面突然来临,埃及在历经前一时期的沉潜和孕育之后,爆发出高度的能量,而度量其强度的证据仍然是考古材料。此时的新发展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石材在各式建筑中的大量使用上。

埃及有相当丰富的石材。尼罗河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固然缺乏石材,但因为埃及主要为石灰岩地形,在沙漠边缘山脉交接处,很容易找到石材。从史前时代的出土物可知,埃及人一直有机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石材,也累积了相当多处理石材的经验。不过这时埃及的工匠虽已能制造相当精美的石器,如盘、罐等,但尚未能自由运用石材建造大型建筑。第一、第二王朝时代的国王及贵族墓葬主要使用的仍是泥砖和木材,此时的大墓用大砖砌造,外形长方,后世阿拉伯人因其形似长条形板凳,遂以“板凳”(mastaba)一词称之。

从第三王朝开始,国王的墓葬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一位名叫卓瑟(Djoser)的国王开始利用石材来建造自己的坟墓,开创了埃及的金字塔时代。卓瑟的坟墓在今日开罗以西的沙卡拉(Saqqara)地区,是一个长方形六级阶梯式的建筑物,完全用石材建成。在此之前,只有少数的墓葬曾经有使用石材的例子。这新的尝试,是基于早期王朝时代“mastaba”的造型,不同的是,卓瑟不以一个长方形的“mastaba”为满足,建造过程中几经修改设计,最后增加为六层,每层的大小递减,如同生日蛋糕,如今被称为“阶梯金字塔”(Step Pyramid)。卓瑟的阶梯金字塔虽改用石砖,建筑构造的概念仍然是泥砖式的。它的高度约二百零六尺,底部为四百一十一尺长,三百五十八尺宽。

卓瑟阶梯金字塔为国王陵墓,但它和以往的王墓除了形式和建材不同之外,尚有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它开创了金字塔陵庙区的基本构造,从此以后所有的金字塔陵庙区都有三个构件:一个是墓的本身,一个是向国王献祭的寝庙,一个则是给负责祭祀的祭司们住的房子和储藏室。整个陵庙区由一道围墙包围,长五百米,宽三百米。这陵庙区显然是经过仔细的设计,并且极为用心地施工建造成的,它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展现国力——虽然国力在其中自然展现——而是加强体现了国王身为国家领导中心的地位,以及他在埃及宗教体系中的神圣地位。整个陵庙区的建构显示出埃及此时各方面资源的丰富,各种工匠和建筑技术专业化的发展,均远超过前一时代。在阶梯金字塔的地下,是一些极为复杂的地窖,应该是随葬品的储藏室,考古学家在其中发现了三万多个陶器,亦足以显示这墓葬的重要性以及国王所能动用的财富。

谁是这陵墓的设计建筑者?根据曼尼多的说法,一名叫尹和泰普(Imhotep)的大臣是发明石建筑的人。在阶梯金字塔所在的沙卡拉出土的一座卓瑟的雕像,雕像座上刻有“国王掌印大臣,首席大臣,王宫总管事,王子,诸官总管,尹和泰普”的字样,显示尹和泰普在卓瑟王时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在后代,埃及人崇拜一名叫尹和泰普的作家和医生,他们是否为同一人呢?也许有可能。但无论如何,这里没有任何头衔可以证明尹和泰普是阶梯金字塔的设计和建筑者。这中间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此时埃及政府机构中的官职常常无固定的职务,而是随任务而行事。尹和泰普的官衔中,没有一项是关于某一特定的工作,但也因此可以随机行事。当然,政府中仍然有些官员的任务是可明显由官衔得知。

与卓瑟阶梯式金字塔类似的王墓尚有几座,大约都是属于第三王朝国王的,但现在均已毁坏。而由卓瑟的阶梯金字塔到第四王朝开始,金字塔的建筑技术已经在半个世纪中达到完美的程度。在沙卡拉南方的达舒(Dahshur)和麦敦(Medum)地方有三座金字塔,是衔接阶梯式金字塔和四角锥金字塔的重要建筑。麦敦的金字塔目前呈两层阶梯式,其最外部的覆盖层已剥落,据推测,它原本可能是一座七层的阶梯式金字塔,经过两度修改,最后成为四角锥形,也就是习见的金字塔,底部为四百七十四尺见方,而在达舒则有两座金字塔,可能同属于史那夫鲁王(Snefru)。其中较早的一座呈四角锥形,唯斜边在半腰处折角,形成一方尖碑似的顶部。这可能是设计变更的结果,因为原设计的角度可能过大,导致石材无法负荷自身的重量,只好半途将角度改小。此金字塔的底部为六百二十尺见方。而在它不远处又有另一座金字塔,呈四角锥形,底部有七百二十二尺见方。这三座金字塔在短短数十年间建造,一座比一座大,形状也终于成为真正的三角形,显示埃及国力在此期间突飞猛进。不过有关此一时代的具体历史事件,我们所知不多。根据巴勒摩石碑记录,史那夫鲁在位时曾经和南方努比亚地区发生战争,并且掳回七千战俘、二十万头牛。这数字是否可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讯息间接证实史那夫鲁时代的埃及是充满活力的时代。

史那夫鲁之后,胡夫(Khufu 或Cheops)建于吉萨(Giza)的金字塔则是空前绝后的巨构建筑。这个金字塔底部有七百五十四尺见方,高四百七十一尺,由大约两百三十万块石块建成,每块石块重约两吨半,最重可达十五吨。最惊人的是,它的四边分别正对地理上的四极,最大的误差不超过5′30″,而四角呈现几乎完美的正方形,在工程上而言,是一个相当完美的作品,显示当时埃及工匠和建筑设计者已经由从前的经验中掌握到十分精确的工程知识。

然而金字塔只是国王陵墓的一部分。除了这存放棺柩的建筑物之外,在金字塔东面尚有庙宇,为祭祀国王的地方。由庙宇到尼罗河边,又有走廊,供葬礼时运送国王的木乃伊之用。埃及葬礼的习俗以为,国王活着的时候住在尼罗河的东岸,死的时候要到西岸去,棺柩在西岸下船后要在岸边祭庙举行祭典,再经由走廊将棺柩送入金字塔的墓室。这象征,人死后前往西方世界。金字塔与大部分墓葬都是在尼罗河西岸,也显示埃及以为人死后到西方去的传统观念。看守金字塔的,除了各有所司的祭司之外,还有各种官吏、工人,以及替他们生产粮食的农民,形成了所谓的“金字塔城”。

胡夫的儿子卡夫雷(Khafre, Chephren)紧接着他的父亲又在吉萨建了他的金字塔,虽然稍小,底部也有七百零八尺见方。同时,卡弗雷金字塔的地基较高,所以看起来比胡夫金字塔还雄伟。最后,到了卡夫雷之子门考雷(Menkaure, Mycerinus)时,所建的金字塔体积突然缩小,底部只有三百五十六尺见方。从此之后,没有任何金字塔的体积是比门考雷金字塔还大的。

金字塔的建造和形式所引出的各种问题相当多,首先便是具体的技术和人力、财力、物力的问题。

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埃及人是用什么方法将石块堆得如此之高而不致崩溃?我们知道,古埃及人并不懂滑轮的原理,一切都必须靠原始的人力去搬运。一说认为,石块的运输在工地上是利用斜坡,以人力推拉而上。然而当斜坡随着金字塔的高度升高时,整个斜坡的本身庞大的建构就会是一个问题。另一种说法是,搬运石材的斜坡是绕着金字塔而上的,因此减少了建构斜坡的材料和困难。此说颇为合理,但仍然缺乏证据。还有一种说法是,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由下向上吊动。无论如何,技术上的问题是他们所必须克服的。看来埃及人用了相当简单的方法完成了一件不可思议的成果。可以举一例说明:金字塔的底部必须完全水平,否则石块的压力不平均,会造成滑动。在没有现代水平仪的时代,要如何去制造一面七百五十四尺见方的水平面?埃及人想到一个极简单的方法:考古学者发现,埃及人先在地基上挖出格子状的小水沟,再灌水进去,自然就形成水平面,再把每格中高出水平面的部分削去,最后得到一大块水平地基。

金字塔的建筑很具体地显现埃及的整体国力和财富。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它到底花了多少人力和时间来完成,我们并不清楚。但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是十万人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才建好。这数字显然是一个方便的说法,表示“很多人建了很久”。考古学家在吉萨金字塔周围发现了以前建筑工人的工寮,估计同一时间居住在工地的人是两三千人,不太可能十万人一起工作。但即使是两三千人,在管理上也是相当困难的。显然,要达成这样高的建筑水准,必须有相当好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相互配合完成工作。譬如,采石材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采石材的工人由采石场将粗糙的大块石材取出后,必须要运到工地由另一组工人割削成比较可用、比较成形的石块,之后再由第三组工人进行打平石材表面的工作。而石材的大小和形状则又有专司设计的人员负责。由此看来,整个工作的进行需要相当周密的计划才有可能完成。除了金字塔本身外,寝庙区还包括寝庙、走廊等附属建筑,需要二十年来建一座金字塔似乎并不为过。可以说每一个国王在一即位时便开始准备金字塔的建设,但每个人寿命长短不一,因此改变计划也是常有的事。

金字塔的发展从第三到第六王朝有一个起伏的过程,这过程和宗教的发展有关。第五王朝之后,金字塔的造型可说比以前要小得多。相对而言,国王寝庙的形制与以前也有所不同,即庙顶上面树立了一座方尖碑,这是太阳神崇拜的一个象征物。方尖碑高度从第五王朝之后愈来愈高,甚至超过金字塔的高度,象征太阳神崇拜的重要性超越了国王。在第三、第四王朝的时候,一切重要的建筑物都是为国王而设,因此国王在宗教或现实社会中都具有最高的权威。但到了第五王朝时期,对太阳神的崇拜开始兴起,国王在人世间的崇高地位相对的就有了折扣,这种情况也可从国王的名字看出。第四王朝的国王,已经开始将太阳神雷的名字结合在自己的名字中,如“Kafre”“Menkaure”,显示他们对太阳神的崇拜。到了第五王朝,这种习惯变得更普遍,但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却不清楚。在中王国时代的文献中,有一则神话故事谈到第五王朝的最初三位国王,是太阳神和一位女祭司所生的。这故事虽属神话,也许仍然可以模糊地反映出太阳神崇拜在此时的重要性。

金字塔的建造显然是一项极为劳民伤财的事,国家若没有足够的资源,是很难为继的。我们虽不清楚门考雷的金字塔为何突然比他父亲的小了许多,但自第三王朝末期以来不断地建造大金字塔,必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因而有可能是因为资源的拮据,使得他只能建一座较小的陵墓。而金字塔的建筑在第五和第六王朝时期愈来愈小,同时品质也较第四王朝差,似乎暗示国家的财力和人们对国王的崇拜也在走下坡路。不过,第五和第六王朝的金字塔有一个新的发展,就是在棺室中的壁上出现了所谓的“金字塔文”。这类文字基本上为葬礼祭典中祭司所诵读的咒文,目的在于帮助国王顺利地前往西方,成为诸神的一分子。这是古埃及宗教最早也最重要的一批文献。

除了实际的技术和形式演变问题之外,我们还必须讨论金字塔的意义问题。由于金字塔特殊的形式,数千年来人们对于它的作用和意义产生了种种猜测。为什么埃及王要建造这样一种形式的陵墓?我们当然可由建筑史的角度来看这问题:国王的大墓自第一王朝起的长方形墓演变为阶梯式,最后变为四角锥金字塔,似乎循着一个合理的发展途径,即不断地扩大、增高。这是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力增强的具体表现,当然也是人们对国王作为神明在人间统治者的身份的崇敬所致。但金字塔的形状是否还有宗教和象征的意义?根据埃及神话传说,在今开罗附近的“太阳城”希利俄波利斯(Heliopolis)的太阳神庙中供奉着一块尖形石碑,埃及人称之为“奔奔”(benben)。有些学者遂认为这可能是金字塔的原型,也就是说,金字塔的形状和太阳神崇拜有关系。这一点虽合理,尚无法得到绝对的证明。另外,在埃及文中,阶梯式金字塔的形状正是“台阶”一字的意符,于是有人据此主张阶梯式金字塔的形状为国王死后升天的台阶。“金字塔文”第五百三十九段说:“任何一位神明,若不替这个国王建造阶梯,当这个国王升天时,他就不得享有面包,不得享有阴凉,不得在澡盆中洗澡,不得嗅肉香,不得尝肉腿,土地不得为他而开垦,献祭不得为他而设。”这里所说的阶梯,是否指的是阶梯金字塔,或者是一般金字塔的同义词。我们尚无法确定。

也有人认为四角锥金字塔的形状正如太阳由乌云中破洞而射向地面的形状,也象征了太阳神对国王的照顾和国王升天的情景。这说法有一些合理的地方,但终不免为推测。可以确定的是,国王死后升天在旧王国时代的确是埃及宗教神学中的说法。在第五、第六王朝的“金字塔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这一点。譬如“金字塔文”第五百零八段:“我乘着你(太阳)的光芒,好似足下的斜坡,我上升到我母亲,雷,额头的圣蛇那儿去。”又如第五百二十三段:“天为你加强了太阳的光芒,好让你能够将自己提升上天,成为雷的眼睛。”这些譬喻式的文句也的确让人会联想到金字塔的形状是太阳光芒的象征。

此外,金字塔和太阳神崇拜的关联除了第五王朝金字塔前的太阳神庙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证据,就是在金字塔旁所埋葬的木船。这类的木船已被发掘了好几个,其目的据推测是为了要让国王在死后乘船在天上随着太阳神雷游行。

金字塔作为国王陵墓的形式,由旧王国时代一直延续到中王国时代,几乎每一任国王都在尼罗河西岸为自己建一座金字塔,所以金字塔的数目在此时间范围内的就有三十多座。不过中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至今也多已倾圮。至于中王国之后,国王的陵墓移至底比斯西方山谷中,深挖岩洞,不再使用金字塔的形式,这中间有宗教观念的改变,也有实际的为了防止盗墓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