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萧何的人生悲剧
汉十一年七月到汉十二年十月,历经三个月,刘邦击败英布。
刘邦身体不好,又遭受箭伤,回到沛去看看家乡父老。
心愿已了,刘邦向西,踏上了回长安的路。
谁曾知,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刘邦回到长安,接到很多百姓告状。
被告的人,正是被刘邦点名的大汉第一侯,也是汉初三杰之一人物。这个人就是萧何。
刘邦亲征英布回归长安,百姓没有夹道欢迎,却是拦路上书。他们状告萧何,低价强买百姓田地房屋。
那么,面对百姓拦路告状,刘邦又会如何处理萧何。
洁身自好的萧何,为什么会做有损自身名声的这些事?
先来回顾一下萧何的人生。
萧何出生没有记载,但,年轻时勤奋好学,又懂为人处世。大秦时,萧何在沛,有一份职业:主史。
萧何有个优点:会看人。
在刘邦尚未发达,还是泗水亭长之时,萧何身为领导,主动与之交好。
刘邦犯罪,萧何会袒护他。刘邦在吕公面前,夸下海口,以万金混吃。萧何也帮他打掩护。及至,陈胜大泽乡起义。
萧何站出来,推荐刘邦回来主事。并派夏侯婴、樊哙,去做刘邦思想工作。
刘邦被推举为沛公,率领沛县子弟起义反秦。
萧何站出来,是第一批推荐者。
张良、郦食其尚未登场,萧何有两个任务:
1.负责刘邦后方安全,并为大军提供粮草。
2.出主意。
诸侯反秦时,萧何做了三件事:
1.率领全族支持刘邦反秦。
2.推举刘邦为沛公,设占问之计。
3.为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粮草,稳定大后方。
就这样,刘邦和萧何建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也可以与说,刘邦和萧何患难与共。
楚汉争霸时,萧何做了三件事。
1.保举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
2.固守、稳定关中。
3.在楚汉争霸最关键时刻,替刘邦提供粮草,补充兵力。
大汉王朝建立,刘邦大封功臣。
萧何被认定为功臣之首,排名第一,也被称为大汉开国第一侯。刘邦还给萧何一个响亮的口号:汉初三杰。
当有人对曹参、萧何,谁是第一,争论不休时。
刘邦心目中还是认为萧何是第一。还说了一句很形象的话: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不断绝运粮通道,我不如萧何。
还有一句很形象的比喻:以打猎为主题,阐述人狗理论。
追杀猎物是猎狗的责任,而发号施令,让猎狗往哪里扑却是人的责任。你们这些将军的功劳,就是捕到了猎物,相当于猎狗。萧何坐镇后方发号施令,功劳相当于猎人。
你们说是人的作用大?还是狗的作用大?
刘邦用这句话,赌住了众将的嘴。
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叛乱,萧何稳固后方,负责提供粮草。
大汉需要国都,萧何负责修建。
刘邦和刘邦配合相当默契,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大汉王朝得以正常运行。然,随着发生的事几件事,改变了刘邦和萧何是君是友的关系。
1.韩王信联合匈奴反叛。
2.陈豨叛乱。
这两位都是刘邦信任且倚靠的人,都反叛他。刘邦心态开始变了,没有人信得过。萧何若是有反叛之心,关中就不属于他。
吕后诛杀淮阴侯韩信,萧何也出了很大力。同时,也像刘邦表明,他忠于大汉,心向刘邦。
刘邦做了一件事:派一名都尉,派五百军士保护萧何。
表面看上去,这是刘邦对萧何的恩典,担心他遭到打击报复。实则,是监视萧何的一举一动。
萧何却没多想,认为这是刘邦对他的奖赏。然,一个人看出了隐藏的祸端。这个人就是东陵侯。
他的本名叫邵平,在秦是被封为东陵侯。
他的职责:替秦始皇母亲守墓
秦亡,他沦落为平民。因为家贫,无以自给,靠种瓜谋生。他所种的的瓜,皮有五色,瓜汁多,味美,在长安颇有名气,叫东陵瓜。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他是如何与萧何产生联系。
当淮阴侯韩信被诛,刘邦做了三件事。
1.增加封地。
2.封他为国相。
3.增加侍卫,保证他的安全。
刘邦释放的这个信号,许多人得出一个信号:萧何是刘邦身边的大红人。
就出现了一个现象:朝臣皆来祝贺。
就在萧何春风得意,恩宠倍加,东陵侯出现了,说了一句话:祸事将至。
萧何没有官威,听得进去别人的话,就问了为什么。
邵平虽是种瓜为生,但,他曾是秦始皇封的东陵侯,经历多,阅历丰富。
通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他开门见山问了一句:皇帝出征平叛,让你留守关中。未遭战事,对你大加封赏。
先增加食邑,后增加卫士,这是为什么?
萧何沉下心来想,反问:你说是为什么。
东陵侯说了一个观点:淮阴侯韩信在长安被诛,关中不稳,皇帝对你心生猜忌。
萧何不这样想,刘邦对他恩宠有加,何来猜忌。虽然韩信被是吕后杀的,但也有他的一分功劳。
诛杀韩信,萧何献策,这是表明忠心。
可,东陵侯的话,又让萧何觉得自身处境艰难。
韩信、彭越先后被诛,陈豨、英布先后造反。
现在的刘邦,已经变了。
萧何吸了一口凉气,问:他该怎么办。
东陵侯让萧何表忠心,明确立场,给出了两个办法:
1.拒绝封赏。
2.散尽家财,支援平叛。
萧何听进去了,也这样做,成功化解了危机。
平定英布叛乱,刘邦问得最多一句:萧何在做什么。
这种问候,暗藏杀机。但,萧何仍然没有察觉,依旧做份内的事。比如留守长安,稳定后方,提供粮草。
一门客察觉有异,对萧何说:君灭族不久矣!
萧何听后,反问:为什么。
门客反问: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
萧何点头,表示不能再加。他成为大汉丞相,混出头了。除非,他想当皇帝。
接着,门客说了皇帝问萧何在做什么的原因:震慑关中。
门客说了两个事实:
1.在关中盘踞十几年,势力根深蒂固。
2.百姓依附,深得民心。
对于萧何而言,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关中。但,对于刘邦而言,是在施恩百姓,积蓄力量。
萧何一点就通,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这位门客发现问题,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他告诉萧何,要想避祸,让刘邦安心,只要一个办法:通过自污,来败坏自己的名声。
还告诉萧何怎样自污,比如为子孙广置田地(王翦为了让秦始皇安心,也这样做)、做个贪官污吏、低价收地、赊账等方式。
百姓越讨厌萧何,他就越安全。
萧何听进去了,用自污的方式,败坏自己的名声。
刘邦回到长安,萧何就被百姓拦路告状。刘邦得到这个结果,第一反应很高兴。见到萧何,他有这样一个言行:笑。
进而,可以看出萧何的这种方式,令刘邦相当满意。
刘邦笑着问:
百姓都在说你的罪状。你身为相国,就是这样利民。
说完,刘邦就把百姓状告他的书信,交给他看。
萧何没辩驳,认罪。
刘邦又说了一句:你自己做的事,自己善后。
萧何听到这些话,得出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刘邦没有猜忌他。
萧何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反应,做了一件事:为百姓请愿。
他说: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萧何这个举措,利国利民。但,在刘邦哪里却是施恩百姓。
对刘邦而言,萧何贪得越多,名声越差,就不会有野心,谋夺帝位。萧何低价买地、赊账、欺压百姓,他不深究。但,萧何要求开放上林苑之举,刺中了刘邦的心病。
刘邦要解除心病,就要除掉萧何。
刘邦很生气,找了一个借口:萧何接受商人的贿赂,打了上林苑的主意。
随后,让廷尉用镣铐拘禁萧何下狱。
这下,萧何彻底清醒了。
眼前的人,不是沛县的泗水亭长,而是大汉皇帝。
刘邦不在是他眼中的那个人,他变了,变得可怕。
东陵侯、门客分析很正确,功高震主,是他太天真了。
可惜,他醒悟太晚。
按道理说,萧何一生也到头了。
据史料记载,刘邦相当生气,没有人敢站出来替萧何说话。
过了几日,一个人站出来替萧何说话。这个人只留下了一个王氏,还有一个职业:卫尉。
卫尉,是个官职,始于秦,为九卿之一。刘邦建立大汉后,延续了秦的官职。卫尉的职责:掌率卫士守卫宫禁,负责皇宫安全。
在西汉时,卫尉统率的军队,又被称为南军。
卫尉身居要职,见得到大汉皇帝。他看见贤相萧何下狱,站出来说话。
说话,是门极高的艺术。面对上位者,表达不对,不但不能替对方求情,还会殃及自身。
王卫尉是懂说话艺术的人,先问了一句:萧相国何大罪,惹得陛下如此生气。
刘邦先说了一个人名:前秦丞相李斯。
李斯助秦始皇治理天下,有功劳归秦始皇,出差错自己承担。萧何受商人贿赂,谋占上林苑,既收了钱,还施恩百姓。所以,我把他铐起来下狱交给廷尉审判。
王卫尉从这句话得出一个信息:刘邦生气,不是因为萧何受贿,也不是请求开放上林苑,而是萧何在关中名气太大,百姓依附。
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王卫尉抓住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先表达一个观点:萧何为百姓做事,这是他的职责。
接着,他又提出一个反问句:陛下怎么怀疑相国收受商人钱财?
随后,他为了应正这句话,列举了萧何的功劳:
1.陛下亡楚,萧何做的那些事。
2.陈豨、英布叛乱,萧何在关中做了什么。
如果萧何有野心,凭借他在关中的威望,是足以裂土封王。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归陛下所有。
接着,王卫尉又来一个反问句:相国不趁着诸侯叛乱为己谋利,现在却贪商人的钱财?
然后,王卫尉又对刘邦说李斯的话进行分析,他是这样说的:秦始皇正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而失去天下,李斯分担过错,不值得效法。
最后表明一个观点:陛下为什么要怀疑萧丞相会贪商贾之金。
王卫尉说得很具体,分析很到位。但,刘邦听不进去。他只是想找一个借口,打压萧何,仅此而已。
刘邦听了不高兴,但,也做了一个举动:当天,释放了萧何。
萧何在牢狱这几天,彻底清醒。所以,他入宫见刘邦,表现出异常恭顺,还做出一个举动:赤脚步行谢罪。
刘邦见萧何老了,又是这副模样,心中不忍,说了第一句话:相国休矣。
跟着,又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最后,刘邦说了一句为什么要让萧何下狱:是想让百姓知道自己的过错。
萧何被刘邦猜忌,因为人品好,有人点播,懂得自污,入狱时,还有人站出来替他说话。因此,萧何没有落得飞鸟尽,良弓藏,凄惨的下场。
对于,刘邦没有杀萧何,有三种观点。
1.王卫尉的说辞,让刘邦懂得一个道理:他定的罪,难以服众。
王卫尉的话,也代表了长安大多数人的意见。若真杀了萧何,会让功臣人人自危,百姓怜悯。他还会背上诛杀功臣的千古骂名。
杀韩信、诛彭越,有理由。但,萧何矜矜业业为他打天下,没有过错。又在关中十几年,深得百姓和官吏爱戴,不能杀。
若真杀,就会激起民愤,汉家天下难以持久。
秦二世乱杀,才导致大秦离心离德,最终亡国。
刘邦爱总结历史经验,不会让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2.萧何自污。
萧何通过这种方式,向刘邦传达一个信号:我没有更大的政治野心。
3.刘邦不忍。
萧何和刘邦认识早,有很多共同的回忆。尤其是刘邦未发达时,两人就建立了深刻的友情。
再加上,共同打江山的经历。
可以说,他们共患难。
刘邦让萧何下狱,是为了敲打他,告诉他,天下是谁的。刘邦达到了敲打萧何的目的,顺势就释放了他。
可惜,他们友好的那些岁月,再也回不去了。
从此,他们只是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