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修仙之北境仙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灵根之说

朝云暮雨。

王元清晨入山时,天空之中便是云雾迷朦。

如今半晚时分,却是背着鼓鼓的背包,顶着小雨回到了自己住所的所在地。

一处无名小山之下,有着几排连在一起的石屋,这里都是外地来此谋生的采药匠的居所。

因为下着雨的原因,王元走在石子铺着的路上,除了看到两旁石屋内透出的昏暗灯光外,并没有其他行人。

一路疾走,来到自己的居所前,将门锁打开,推门而进。

屋内的摆放没有多好,靠墙的平板木床,木制的椅子和桌子,上面摆放着茶杯以及茶壶,当然了还有柜子货架什么的。

关上房门,王元将背后那鼓鼓的背包置于木桌之上。

“呼!”

王元深深的呼了口气,随后便拿起茶壶倒上一杯慢慢的凉水,随即便一口喝了下去。

凉水入肚,一阵舒爽,好半响之后,王元才坐下将那鼓鼓的背包慢慢的打开。

王元今日的收获可谓是满满,七株三年份的灵芝,五株六年份的灵芝,还有一株二十年人参。

王元仔细瞧了几眼,确定这些药材,并没有损坏,当即有些自得的心道:

“这么多,应该能够卖到六、七十两吧。”

这药材采集下来后,若是没有特殊的保存方法,便会缓缓的流逝药性。

而王元如今只不过是一名小小的练气一层修士,自然也谈不上会呢?

是以,明日一大早他便需要前往,北境县将这一批药材出售。

将这些药材各自用布包好后,都放回背包,然后再整个塞入床底后,王元便盘腿坐下木床之上。

点燃铜灯,同时运起《长春功》,时间救在打坐修炼之中过去。

......

北境县因为四面环山,是以其实它的占地面积并不是很大。

而北境县虽有四方城门,但平常时刻,也都只开放东大门。

晨曦初露!

王元早早的,就来到了北境县的东大门前。

城门前,有许多与王元一样的采药匠,当然了也有诸如砍柴、贩兽等其他人。

交得一枚铜钱的入城费后,王元便跟随着人群进入到了这北境县内。

一踏入城门,便能见到薄雾混杂着烟火气,在北境县这宽约不过两丈的街道上游荡。

街道是由青黑色的大石板铺成,看上面的各种痕迹,便能知道它有些岁月了。

而街道的两旁,则早就支起了各种售卖早餐的摊点。

闻着飘来的香味,王元不由得食指大动,如今虽踏上修仙之路,但还并未到那辟谷的境地。

是以王元嗅了一下,便朝着离自己最近的一混沌摊而去。

走进白布帐篷下的摊位,王元寻了个空位,随后便郎声高呼道:

“老板,来两碗肉馅混沌。”

“好嘞,客官稍等!”

回话的是一名手拿着漏斗勺子,在烟雾腾起的摊位后地一名憨厚汉子。

三下五除二吃完后,王元便甩下几枚饭钱,离开了摊位。

在北境县内,要说哪里收购药材的价格最为公道,那么必须是这北境县内最大的灵云药房了。

灵云药房开遍整个大周,据说其背后的掌舵人,乃是当今皇帝的亲叔叔。

而他收去的药材,那是上至专供于皇家,下至给平民百姓治疗百病的场所。

因此对于药材的年份,完整度,药性都是有严格要求的,并且每一株草药都必须新鲜,这也是他们高价收购的原因之一。

而灵云药房所在地,则是在一条名为翠花街的街道中心位置。

翠花街长约不过百丈,但却承载着北境县上百年的历史。

街口位置的空地上,有着一高大的黑色帐篷。

帐篷内,则放有桌椅竹筐,以及各种不知名的器具。

而帐篷内,除了三名身穿粗布衣服的小厮以及几名采药匠外。

最显眼的莫过于,稳稳坐在木桌后边饮着茶水的微胖汉子。

只见他身着绸缎衣袍,中等身材,眼神微闭,神态自若。

看着眼前几名小厮与几名采药匠,计算着他们带来药材的价值。

便就在他看了几眼后,又小小抿了一口茶水后,就下意识的朝着前方尽头拐角的位置看去。

“咦?”

这微胖汉子,诧异一声。

一名身材纤瘦、皮肤黝黑、头戴一顶斗笠的典型采药匠打扮的少年,正恰巧拐弯过来。

自看他背着一鼓鼓的背包,径直的朝着这边走来。

而这时,这微胖汉子也反应过来,连忙起身越过桌子,热情的大声喊道:

“哈哈,王老弟来了呀!”

王元听得这微胖汉子的话语,也是三步做两步的走入帐篷,拱手轻声说道:

“邓管事!”

“嗯!”

邓管事点了点头,而后露出异样的眼神,不自觉的看向王元身后的背包。

他可是清楚,此人每一次来出售药材,必定会拿出年份不错的药材出来,而灵云药房内的晋升规则,与这一点也有些挂钩。

是以,这也是其为何对王元如此热情的原因。

凭借练气一层修士的灵觉,王元自然也察觉到这邓管事眼里的东西,当下也不拖沓。

将背包置于木桌之上,随后缓缓打开,同时做了个请的动作说道:

“邓管事,请过目。”

那邓管事自然是等候不急,待王元话音落下,整个人便靠在了桌子上,白皙的双手也套着一蚕丝手套。

只看他将王元所拿出的药材,一一拿在手里仔细的观察着,嘴里不时的发出惊叹之语。

“好,好!”

“这七株三年份的灵芝和五株六年份的灵芝,卖相真是不错。”

随后又看向放在一侧的长条布包,直觉告诉他,这里面一定装有年份不错的药材。

想到这里,他便小心的将布包解开,生怕因为自己的失误,而破坏里面包裹住的东西。

“什么,这...这...竟然是有着二十年份的人参。”

邓管事看着眼前这,有着数十根细小根须的人参,吃惊的说道。

足足过了十来息后,这位邓管事才看向王元,沉吟一番后,轻声说道:

“王老弟,你看着一共六十两如何?”

王元闻言也不纠结,当即点头应下,至此一场皆大欢喜的交易圆满完成。

白银对于王元来说,每一千两白银是可以和一些有需求的散修手中换去一块下品灵石的。

据说白银中含有一种名为银精的下品灵材,而有一些宗门会在地下拘束些地火,以作为宗门炼丹炼器之用。

所以说这买卖也算是有赚不赔的,可就是做这种买卖的散修少之又少,但也不是没有。

平日王元将交易得来的白银存放起来,等待着交易。

可惜王元他的出身修真界最为低下的散修,别说由大神通者强行沟通地下,拘来地火原地建立炼丹室和炼器室,就是连由白银所炼制的最低级的法器都从未见过。

王元目前修行所需的一切资源都是采集灵药和散修交换或者一些散修组织的北境小会得来。

这所谓的北境小会根本算不上时正是的散修交易会,更遑论与传说中专门为修行者举行盛大的交易会相比了。

王元有一次和一名散修交流得知,这为修行者专门举行的交易会,各种宝物奇珍应有尽有,而且样式巨多。

只要你有足够的灵石什么都能买到,根本不是这北境小会相比,所以这北境小会也称之为半吊子交易会。

只因这北境小会多是些不含有一丝灵力的灵石,含有丹毒的灵丹,一些释放完毕徒有其表的符箓。

凡俗间的金银财宝都有还有些不知名的灵草,这些几乎是最底层的散修拥有的所有的东西了。

在修行界炼制失败的丹药是不能服用的,因为里面含有过多的丹毒和杂质,修士如果服用过多的话。

会囤积于体内,这时如果不运功祛除丹毒和杂质的话,体内的灵力就会暴走,轻者伤及经脉,重者因此丧命。

但是哪怕是因为废丹的副作用这么大,也有散修会服用。

因此北境小会也出现了一位修士。

其都会专门在小会上摆设一个摊位,来倒卖各种炼制失败而废弃的丹药。

而且他还会不辞辛苦的,将各种废丹从杂质和丹毒多少来分类开来卖。

至于服用这些含有丹毒和杂质的丹药的修行者,几乎都是些修为低下,且灵根繁杂的修行者。

他们侥幸踏上了修行之路,但以为自身灵根低下无法因正常打坐而提升,所以才盯上了这废丹。

他们在服用废丹的同时身体也会积累大量的毒素,只有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将丹毒从身体祛除出去。

才能继续服用废丹修行,但是长久以往,丹毒和杂质会在体内扎根,终身都无法在筑基。

灵根是踏入修行之路的必备条件,凡人之中拥有灵根者都是万中无一的。

其中又百分之九十乃是五行杂乱的杂灵根,若是没有足够的机缘这群人都将在练气前期徘徊。

因为北境县没有哪可以检测灵根,所以王元至今不知道自己是何种灵根,修行的资质如何?

有无何种体质,不过想到自己修炼到练气一层花费了几年时间,想来自己的资质也不算太好。

在修行界对于资质的划分:拥有单一属性灵根的被称之天灵根,属于天之骄之是各个门派争相抢夺的目标对象,一路上可以毫无瓶颈顺利突破至金丹期。

可惜天灵根数百年都难见一位,拥有两种属性灵根属性可称之为双灵根,修行的资质属于上乘同样也是非常难得,可顺利成为筑基修士。

而拥有三种属性的灵根则是修行界最为常见的,他们有六成机会成为筑基修士,也是广大修真界最为主要的成员。

而拥有四种灵根则称为伪灵根,若是没有奇遇一生都无法成为筑基修士,而五灵根修士则称为杂灵根,一生都在炼气期徘徊。

另外还有一种名为异灵根的特殊灵根,比如冰灵根,雷灵根之类的。都是一些双灵根或者三灵根变异而来,这些灵根也是各大门派争相抢夺的对象。

王元拿着交易得来的银子的回到了自己的住所,打开房门从床底下拉出一个巨大的箱子,将今天得来的银子放好。

“这么一大箱子大概有两千多两吧?”

自从踏入修真界以来,王元无时无刻不想进入宗门修行。

王元深知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所以王元一直在打听周边有哪个门派在收门派弟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北境小会中,王元从其中一名散修口中得知在距离北境县数几十里的升仙镇。

每三年青灵门都会在升仙镇招收弟子,这升仙镇就是历年来青灵门前辈高人收取低阶修士的地方,附近的散修想要拜进青灵门,八九成都会来参加升仙会。

当然了如果某些散修对自己修为有信心的话,可以直接上山扣门,闯过青灵门立下的十八道关卡,经过考验可以直接成为内门弟子。

王元自认不是这块料,青灵门第一道关卡就是灵根测试,想要直接成为青灵门内门弟子首先至少要双灵根资质。

王元想的还是稳扎稳打,先加入青灵门外门,安安稳稳修炼几十年。

多做一些宗门任务累计一些功绩点,等到自己练气后期以后,进入秘境采集一些有价值的药材,向宗门换取筑基丹。

王元做完一切后,从背包中拿出一盏铜灯,给铜灯添好灯油点燃后,盘坐在床上修炼着《长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