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盛放 支教(一)
总算考完试了!每天晚上睡觉前,闭上眼睛还在背书;睁开眼睛后,又接着开始背书的日子可以告一段落了。林纾跟室友们一起聚餐告别,各自回家。
年轻人可能都一样,向往着远方,迫不及待地离开家乡。这个寒假,林纾又只在家待了半个月——她要参加为期半个月的湖南湘西寒假支教项目。
大二的萧晴是这次支教的队长。她是个白净可爱的女孩子,还没褪去婴儿肥,但林纾觉得她比自己成熟干练多了,能联系支教点的政府部门,争取活动支持,保证支教队的衣食住行,能带着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格、怀着不同目的的十三人支教队,圆满地完成任务。
在学校时,萧晴就组织他们按支教的传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晨练。天寒地冻的,呼吸都能把鼻子酸掉,萧晴硬是很有原则又很有策略地让这些温室里的小树苗坚持了下来。出发前,她还要组织大家排课程表,做教案,买保险,还要选择一个调研项目课题,以便在支教空余时间完成后,返校参加各类竞选。她给大家分成课程组、项目组和后勤组,林纾任项目组组长。
林纾查阅了好久资料,才把她所担任的四年级语文课程教案给排了出来。
教学方面她没有太大压力,因为此前她也去自己家乡的片区小学支教过,还参加了在F大周边小学日常支教的活动,有一定的经验。她喜欢支教,不同于一些人为了志愿学分、为了各类荣誉奖项,她是单纯地想回报一群人。她初中的时候,有一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大学生,来她所在的中学支教,那些大她八岁的大学生们,为他们开展了一个暑假的英语夏令营活动,不但点燃了她对英语的热爱,更让她看到了大学生活的美好,为曾经也是山区学子的她打开了一扇观看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的窗。她的好朋友小兰甚至因此在几年后报考了广外,只为了成为当时启迪过自己的人。
林纾后来没有再联系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但立志自己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抵达湘鄂交界的湘西边陲的小学,林纾觉得这里的条件果然比家乡山区小学还要艰苦一些。
校址偏远,在深山的山腰。最远的学生要走一个半小时山路才能到学校。整个小学只有一栋三层小土楼是教学楼。墙面甚至都没粉刷过,就是粗糙的黄泥砖石。灯光昏黄,不借助自然光是无法照明的。
低矮的一排学生宿舍除了高低床,什么都没有。学生们每天要拎着热水壶,去厨房兼水房打水,用来洗脸洗脚。洗澡是没办法的。厕所就是宿舍外面的一座茅厕。
每个年级各一个班,十多名学生。整个学校只有一个校长,三名教师,课程只有语文数学,近年才增加了英语。四年级的教师竟然是个比他们年纪还小的女教师,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这里任教。她黑红的脸透着远超他们的成熟与沉稳,她说自己并不觉得比他们苦,她热爱这份工作,也在用心做好。她甚至用长辈的语气跟他们聊天,告诉他们,他们写的教案两节课就把一篇课文讲完了,进度太快,这些学生是跟不上的。
林纾在这里过上了比军训时还要苦的日子。
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农户家。她和另一个队友越越借住在一家人的一个小房间,一天晚上去上厕所,发现房间隔壁就停着两具棺材。小姑娘吓得每天都要贴着她才能入睡。
天气极冷,林纾甚至没两天就长出冻疮,紫红色肿了一大片,又疼又痒。还好她从家里带了一个热水袋,每天先用它暖暖被窝,不然她和越越都难以入睡。
吃得是跟学生一样的饭菜。他们每天除了教学外,还排了班去帮厨。冰冷刺骨的水,他们要洗干净几大盆蔬菜。肉是基本没有的,基本就是辣椒炒豆芽这样的菜。
林纾吃不惯辣椒,加上太冷了,身体起了应激反应,冻感冒了,流着鼻涕,发着烧,喉咙痛得发声都难。
他们的任务是按排好的课程表教课,语数英美术音乐体育自然德育等课都有;没课的时候备课、批改作业、家访;晚上要巡查宿舍,深夜才能回到住处。
小朋友们当然是喜欢跟这群人玩的,他们喜欢听这群外乡人用与他们不一样的口音和他们聊天,玩游戏。他们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他们自己跟老人在家。周五下课后,他们跟着选择的家访对象回家,会发现他们家都建了房子,不管大小,设施还是齐全的。小朋友们都很早当家,哪怕是二年级的小娃娃,都会劈柴,喂鸡鸭,择菜淘米做饭。
看到孩子们的现状,萧晴跟她商量,把她原本定的关于当地非物质文化的实践项目改为留守儿童现状调查,这样他们可以趁着家访进行访谈调查。她觉得很惭愧,自己埋首书堆定的项目题目太不切实际了。她看到萧晴、冬青怎么组织活动开展工作后,更觉得自己还是很不适合当领导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