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中国书法概论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汉字的起源奏响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乐章。历经几千年的锤炼和发展,汉字书法的艺术语言极为丰富。书法可谓是中国美学的基础,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图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故而,书法本身即成为一门以美学为核心的独特艺术,举世无双。汉字书法的发展,一方面以日常生活的实用书写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以表达书写者本身的思想情感、精神面貌的意象美为目的。古人所谓“书如其人”,一语中的。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古往今来,书法艺术一直承载着中国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汉字的象形性可以使国人在书写的过程中产生对汉字形体美的要求,由于这样的要求,使得书写者通过书法线条在有意无意间表达着书写者各自不同的意象美。汉字是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表达的载体,实现书法美,要有一个书写的过程来连接,而这个过程却因人而异。因书写环境、生理、心理、情感表达、学养等因素的不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国书法历史上灿若星空的书法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如王羲之《兰亭序》的秀逸洒脱美、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壮雄浑美,皆可谓超凡入圣。苏东坡的《寒食诗帖》“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苏轼诗集》)则是“无意于佳乃佳”的妙造天成的美。等等这些,皆倾注了书家各自的思想情感,于点画线条中自然流露出审美意味。这些书法艺术杰作,同时也表现出书家的修为和学养。书法艺术作品能体现如此深刻的美妙,故书法在一定程度上比绘画更能亲近国人的心。国人对汉字书法艺术美的欣赏水平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字,自然产生亲近感,由于这种亲近感而产生的对书法美的亲和力,使得每个中国人对汉字书法的美特别敏感。对书法产生共鸣的原因值得我们加以认识和思考,一方面是汉字的独特性,一方面是书写工具的特殊性。

汉字的独特性是指其结构的复杂和象形信息的注入,这有别于其他拼音字母文字的简单性。拼音字母文字通常是简单地朝着有规律的几个方向画线条书写,而汉字结构复杂、点画丰富多样,可谓“八面出锋”。运笔方向的应势出锋,在客观上增加了书写的难度,但汉字结体的丰富性和形象性形成了汉字的“画面感”,这是欣赏点。这种欣赏点不是如图画般的具象图形,而是具有想象空间的抽象性和意象性趣味。

书写工具是指毛笔、黑墨、宣纸、砚台,简称为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中国毛笔大约出现于商朝,有实物出土的战国笔杆用木或竹制成,笔头采用兔毫。汉代制作毛笔的工艺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汉墓出土的毛笔有的还锋颖整齐。之后,毛笔制作的工艺和材质不断变化,这与各时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风格和变化有关。

由于毛笔的柔软性和笔法的讲究,使得书法线条变化丰富。东汉蔡邕(133—192)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书写的线条丰富而变化微妙,和汉字的复杂结构相结合,导入书写者书写过程情感美的节奏韵律,这是中国书法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

黑墨在白色宣纸上形成黑白对比,由于毛笔的柔软性和书写技法的融合等,使得黑墨线条在工艺制作很复杂的宣纸上能显现出“墨分五彩”的艺术效果。这里要强调的是,宣纸能敏感地抓住墨线,并能充分展现书法线条的质感美。

中国文化主静,艺术也展现其独特的静态美的精神面貌。在文房四宝中,砚台透着这一静态美的特征。一方砚台也透出书家禅意静观的人生信息,苏轼所谓“非人磨墨,似墨磨人”,直指心性修为。故笔、墨、纸、砚同样参与书法乐章的美妙和声。

汉字书法艺术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龙山文化等原始文化的陶器上留存的装饰象形刻画符号即传递出书法美的信息。汉字起初被称作“文”,“文饰”线条装饰刻画于陶器上,可简可繁,经纬交错,极具装饰性,一直沿用至今。古人用具有美的信息的“文”来称汉字,汉字书法美的种子已被注入。由此可知,中国书法艺术与汉字的肇始可谓是同时的。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许慎指出,汉字是自然界万物的象形和指事符号,历史上的仓颉虽非文字的独创者,但因他对文字的整理有特殊贡献而被历史记传了下来。还有传说神农见嘉禾八穗而创八穗书,黄帝见紫气景云创作景云书,少昊作鸾凤书,帝尧作龟书等,而神农、黄帝、少昊、帝尧的书法作品皆属后人伪托,这些文字是否存在还是个谜。

文字学家通常认为,汉字形成大约是在夏代,而夏商之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字体系。学术界公认,中国最早的古汉字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从甲骨文的卜辞可以看出,当时古人很注重甲骨文书刻的美感,在一些练习书契的甲骨片里,其中有一片(《殷契粹编》1468号)内容为甲子到癸酉的干支文字,反反复复刻了好几次于甲骨板的正反面,其中有一行字刻得秀丽而行气贯通,其余字刻得歪斜不成字,行气也不贯通。郭沫若先生研究认为,这一行规整秀丽的字是指导教师所刻,其他几行是学生学习所刻的,在学生所刻的几行里又偶见数字一气贯通者,可视为老师一旁传授示范之迹。这虽然是郭沫若先生的推论,但我们认为是合理的。甲骨文书刻的美,说明当时古人十分注重书刻技巧的训练,并已把甲骨文作为载体来表达美了。这种体现美的要求,还体现于在一些甲骨片刻文点画线条里涂上朱砂或墨,还有甚至在同一片上填涂朱砂、黑墨两色。董作宾先生认为,甲骨文被涂以朱墨,是为了文字装潢美观,这与卜辞本身没有关系。这种现象在以后的青铜器和其他相关物品上也有,体现出对美的追求,这最初的求美意识深远地影响到今天的竹刻艺术、木刻艺术,以及现代书法刻字艺术。

甲骨文的“文”写作“”,我们认为已具有文饰美的信息注入。郭沫若先生认为,在甲骨文刻文内嵌金,均属审美意识下所施之纹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作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这一说也得到后来的学者如李泽厚等先生的认可。由此可见,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