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讲仲景脉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主热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img

胡希恕

【释】本条虽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发热不渴,而且必恶寒,今发热而渴竟不恶寒,为热盛于里的温病,与邪热在表的太阳病大异。温病宜寒凉,不可发汗。若误发其汗则津益伤而热益炽,势必变为身灼热的风温重证;更不可误下使津液竭于下;不可烧针、火熏以火助热。凡此种种逆治而成的坏病,犯一尚可苟延时日,犯多则死期至矣。

img

段治钧

〈注〉发热而渴,不恶寒者,热盛于里。热在表,散热机能不及,热郁肌表,感到与外界温度的明显差异,故恶寒;热盛于里,热机能太过,蒸蒸外泄,远远超过外界温度,所以但觉发热而不恶寒。“渴”是口津不足,其原因有热盛、水蓄不行、伤津耗液等之不同:白虎汤证之大烦渴,热盛也;五苓散、猪苓汤证之渴,为小便不利,水蓄不行也;小青龙汤证之或渴,表不解心下水停也;小柴胡汤证之或渴,上焦不通,津液不布也;大陷胸汤证之渴,水与热结也;茵陈蒿汤证之渴,湿热内聚也;柴胡桂姜汤证之渴,津伤而水不行也。其中白虎汤证、五苓散证、猪苓汤证之渴是主证,余均客证耳。此外,单纯因伤津而胃不和之渴,少与水即愈,不必治疗。本条的渴因于里热。

上述之温病,若再有身灼热烫手,且自汗出,即是风温病,较前为重,乃由于温病误发汗而致。此条更示人温病不可发汗,发汗则津愈竭、热愈炽矣。

阴阳俱浮,指尺脉和寸脉俱浮。此自汗出,热盛于里而迫于外,实为汗自出,可见此浮脉乃主热。身重乃湿郁于外。大青龙汤之身但重是虽有表证而里热,正气与外邪抗争于表,因表实不得汗出,积而郁之,故但身重;大小承气汤之身重,里实而内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之一身尽重,烦惊而热郁;白虎汤之身重,乃里虽不实而热蒸于外,全身皆热也。上述之身重皆属客证。多睡眠因热壅于上,扰其神明,或曰汗出疲倦。息必鼾,热盛散温不及,鼻代其职,呼吸加重。语言难出,热盛津伤,舌失其养。

小便不利,误下而水分被劫夺。直视,即两眼直瞪而目不转睛,乃津竭于上,影响视神经。失溲,即大小便自遗,前后括约肌失职。上述均属误下而致的坏病。

微发黄色(轻者),以火助热,热灼津枯,红细胞崩解而为溶血性黄疸。瘈为筋急而缩,疭为筋纵而伸,时瘈疭(重者),即抽搐如惊痫,乃因热而使运动神经失常也。上述均属烧针、艾灸所致的坏病。

若火熏之,指用艾叶等药物烧火熏身。凡以火助热的坏病,一次逆治或可延其时日,多次犯逆,预后危殆!

〈按〉太阳病必恶寒,不渴;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有渴。温病不恶寒而发热,必渴。可知温病乃阳明之类,首句冠以太阳病者,比较之意,文中多见。

中风伤寒均为太阳病的一种证,论中不称其为病。今明明又提出一个温病,其不属于太阳病可知。

太阳病有汗名中风,无汗名伤寒。热病无汗名温病,有汗名风温,亦以有汗、无汗区别之。

热在表则发热恶寒,热在里则发热不恶寒,在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此热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的最佳鉴别法。病发热不恶寒,故其热在里可知。渴更属热盛伤津之证,所以不可辛温发汗。里虽热,然津虚,故亦不可下。至于火攻乃使人发汗的一种方法,太阳病本当戒用,施之温病,更属逆治。

本条未出治法,既言不可汗、下、温,当用寒凉除热之法。大青龙汤(初起)、麻杏石甘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白虎汤(入阳明)等可酌情选用。

温病所以在此提出,以其与太阳病相似,示勿以治太阳病的发汗法治之,其意颇深。特别明示不可汗、火攻,其戒均已在先矣。

又曰:“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115)

img

胡希恕

【释】脉浮热甚,宜选用石膏配伍的发汗剂。医反灸之,不知此本实热证,而以治虚寒的方法灸之。邪无从出,反因火而动,上炎伤肺,势必咽燥而吐血、衄血。

img

段治钧

〈注〉脉浮、热甚,为热而实的证。因无恶寒,所以说此脉浮主热而不主表。实,即邪实。灸为治虚寒之法,有热而属实不当以此法治之,故曰反。

实以虚治,即实证而以治虚寒的方法灸之。

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实热因被火而妄行,炎及上焦则为咽燥、吐血、衄血之变。

又曰:“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201)

img

胡希恕

【释】浮而紧,为太阳伤寒无汗的表实脉。阳明病而见此脉,为太阳伤寒初转属阳明,未至濈然汗出可知。虽有潮热,亦必发作有时。脉不紧,但浮者,虽表还未罢,津液已有损耗,故必盗汗出。

【按】此就脉诊以说明太阳转属阳明的过程。病初传阳明,脉浮紧为表实;若脉但浮而不紧,为津耗表虚而表未解。

img

段治钧

〈注〉本条表述的是阳明病初起,表证还在,据脉证不同所反映的两种情况。

浮者病在表,紧者为体表津液充实之应。潮热者,言其热汹涌,蒸蒸如潮。表实无汗,里热已渐,表里皆热,故其热更甚。又因热乍传里,所以其潮热不是连续不退,而是发作有时。

但浮者,即脉但浮而不紧,在表的津液有所损耗。盗汗即醒时无汗,寐时则悄然汗出。这里脉与证是互为因果的:脉不紧则表实不甚,因里热而引发盗汗。因盗汗出,津有所失,故脉但浮不紧也。可见此脉浮主热。

〈按〉潮热,乃其热汹涌如潮的意思。有谓信时而发者,非也。病初传于里,表里俱热,其热更甚,未至濈然汗出,故有时发此潮热也。

又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img

胡希恕

【释】心下痞,按之濡,即《伤寒论》所谓“但气痞耳”(157条),无实质东西,胃内是空的。其脉关上浮为胃有热,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按】心下痞,按之濡,并非说濡软如按棉,与结胸证的硬满比较之词。若真濡软如按棉,无抵抗,则乃里虚之候,绝非本方所宜。

img

段治钧

〈注〉痞,痞塞不通,上下不通畅,发堵,自觉症状。心下,正当胃部。

濡,濡软、迟滞、停留的意思,是他觉症状。按之腹壁虽濡软,但深按则不濡,有抵抗。

浮脉,不只主表,也主热。关上浮,即中焦有热。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两味,以麻沸汤(即滚开水)二升渍之,须臾(时间勿长)后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此于(三黄)泻心汤去黄芩,并以沸水渍之而不煎,故治泻心汤证烦热较轻,而大便秘结不甚者。

〈按〉“关上浮”,这里选的是一条复合脉。

又曰:“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227)

img

胡希恕

【释】脉浮主表亦主热。今发热不恶寒,则热不在表,非表证甚明。口干鼻燥而能食,为热在里而未实,故脉浮。热亢,故口干鼻燥,久则必衄。

【按】发热、口干、鼻燥为白虎汤证,治之或可不衄,迟则虽衄亦宜白虎汤主之。

img

段治钧

〈注〉热盛者气为之张,所以浮脉有时亦主热,本条脉浮即是。

发热不恶寒已非表热,口干、鼻燥为里热形成而未至大实,是阳明病的外证表现,为白虎汤证。

能食者,即同书197条阳明中风之谓。里有热则能食,虽能食而不渴,表示热未消烁津液至渴的程度。

热入于里而动血,久之必衄也。可与同书209条互参。

又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img

胡希恕

【释】此承同书221条,若误下后脉浮发热,欲饮水而小便不利者,里本不实,下之不但伤中而且及肾,致蓄水不行之变。可与五苓散证互参加以辨析。

【按】本条和同书222条均承221条“若下”句后,与栀子豉汤证并列为三,都是白虎汤证误下所致的变证,《医宗金鉴》合为一条是也。

img

段治钧

〈注〉同书222条白虎汤证误下后,热移于下焦,膀胱蓄水不行(后世谓水不气化)。水不下通,故小便不利;津不上乘,则渴欲饮水;热不得泻,故脉浮发热。此虽与白虎加人参汤证同有渴欲饮水,但机理不同,故以猪苓汤主之。

〈按〉《伤寒论》221、222、223三条白虎汤证误下的变证:栀子豉汤证是里不实的虚烦,里实的热烦则不中与之;白虎加人参汤证为下后伤津,邪热入里,以渴为主证;猪苓汤证乃下后蓄水不行,津不通调,以小便不利为主证。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滑石,甘寒,缓和性清热利尿剂。通六腑九窍津液,利涩结,下垢腻,逐湿热。主小便黄赤,膀胱炎、尿道炎,暑热、烦渴。

阿胶,甘温微腥,止血剂,滋润黏滑兼有滋养、强壮作用。功能止血养筋,滋燥和血补血,调经安胎,柔肝、润肺。主咳、吐、衄血,淋痔、崩漏出血,组织枯燥出脓血、疼痛。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四味均属甘寒性利尿药。猪苓解毒消炎利水道,尤善止渴;阿胶止血润燥,治小便不利,或淋漓,或出血。全方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偏于热者。

〈按〉猪苓汤与五苓散证治大致相同,但猪苓汤为寒性利尿剂,五苓散偏温。猪苓汤利尿、消炎、止血,用药一派甘寒,连温性的白术亦不用,加薏苡仁可治尿道疼、小便频数、发热之泌尿感染及肾盂肾炎;五苓散因有桂枝,可治气上冲。利尿药中若加大黄五六分更助利小便(大黄多用通大便,少则利小便),经验之所得也。

《金匮要略》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十三,13)

〈注〉此与上条同。为《伤寒论》在《金匮要略》重出者。

由于以上诸例,可见浮脉亦常主不同的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