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所见唐人著述辑考
唐人石刻研究,始于宋而盛于清。近代以来,唐石出土尤多,迄今已逾万品。其中记及唐人著述者,虽百无一二,但所载或多不见于唐宋书志,或可补传世文献之缺误,故弥足珍贵。笔者近年因辑录唐代诗文,颇留意于此,所积渐多,乃草为此编,以供谈唐世文献者参考。
本编所取,仅限于宋以来出土石刻。见于文集之碑志,唐时虽曾刊石,但其传却以印本者,皆所不取。所录略以四部为分,以书名列目,并节引石刻原文。有文献可参订者,亦附考之。凡唐宋书志不载者,即付阙如,不逐一作“唐宋书志不收”之类说明,以避冗复。作者事迹,非本文所能详叙,故仅存生卒及终官之类,余皆略。石刻篇名较长者,改用简称。其有多书载及者,仅注存文较完且常见之书。
一、经 部
1.1 注《周易》 唐临汾陈宪(648—725,开元太子宾客)注。见《唐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岳阳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陈公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开元二三七》)。卷数不详。
1.2 《周易异义》二十卷 唐会稽康子元(玄宗时秘书监)著。《康希铣神道碑》(《颜鲁公集》卷七,宋人录自石刻,石今不存):“侄秘书监集贤院侍讲学士□元撰《周易异义》二十卷。”据《新唐书》卷二〇〇,知即康子元。
1.3 《周易说卦验》三卷 后周天水王仁裕(880—956,后周太子少保)撰。见宋初李昉撰《王仁裕神道碑》(《陇右金石录·宋上》)。以上《易》类三种。
1.4 《春秋异同驳异》三卷 唐绛州王德表(620—699,武后时瀛州文安令)撰。见《大周故瀛州文安县令王府君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四六二页)。
1.5 《三传通志》二十卷 唐临汾陈宪撰。见前引《陈宪墓志》。三传,当指《春秋》三传。以上《春秋》类二种。
1.6 《论语后传》十篇 唐颍川陈皆(730—802,贞元台州刺史)撰。《唐故中散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台州刺史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颍川陈公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九八五页)云:“以圣言物则纂《论语后传》十篇。”以上《论语》类一种。
1.7 注《孝经》 唐绛州王德表注。见前引《王德表墓志》。以上《孝经》类一种。
1.8 《说文字源》一卷 唐赵郡李腾(贞元检校祠部员外郎)纂。见《宝刻类编》卷四,云贾耽撰序,贞元五年刻石于滑州。《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此书。贾耽序见《全唐文》卷三九四,叙纂刻始末甚详。原石已佚。
1.9 《小字说文字源》 后汉洛阳郭忠恕(宋初国子监主簿)重订。《宝刻类编》卷七云乾祐三年(950)刻石于徐州,为忠恕“取唐李腾所书《字源》,补其缺漏者七,改其音之误者一,别为小字以刻石”。《金石录》卷一〇亦著录。以上李腾原本及郭忠恕重订本皆不传,宋初僧梦英《说文偏旁字源》(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七),亦参据李腾书,郭忠恕并附书与其讨论之,可参。
1.10 《干禄字书》一卷 唐临沂颜元孙(? —732,开元华州刺史)著。颜真卿书,刻石湖州,宋以后迭有著录,不详叙。以上小学类三种。
二、史 部
2.1 《汉书□》十卷 唐会稽康国安(历祟文馆学士)述。颜真卿《康希铣神道碑》云:“君之先君崇文学士府君有……《汉书□》十卷。”所缺字疑为“注”字。
2.2 《后汉书注》 唐临沂颜光庭(高宗时涉县令)注。颜真卿《颜氏家庙碑》(西安碑林藏石):“光庭,注《后汉书》。”同人《颜含大宗碑》(《颜鲁公集》卷七):“光庭博学,注《后汉书》,涉令。”疑指预修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光庭为真卿从祖。以上正史类二种。
2.3 《甲子纪》七十篇 唐荥阳郑绩(672—727,开元比部郎中)著。贺知章《大唐故中散大夫尚书比部郎中郑公墓志铭》(《文博》1989年第4期):“依《春秋》作《甲子纪》七十篇。”此书殆为编年史书。
2.4 《高氏小史》六十卷 唐渤海高峻(开元前蒲州长史)纂。萧邺《高元裕神道碑》(《金石萃编》卷一一四,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五补缺文):“高祖峻,皇朝蒲州长史,撰《小史》行于代。曾祖讳迥,杭州余杭令。”《小史》即《高氏小史》,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作一百二十卷,云“初六十卷,其子迥厘益之”。又云:“峻,元和中人。”则误。峻为唐初名臣高士廉孙,元裕高祖,其生活年代不迟于开元中。《芒洛冢墓遗文续编》卷下有峻弟高嵘墓志,云嵘开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亦可证。《高氏小史》今佚,然宋人校订《魏书》《周书》《北齐书》时,颇参取此书,知其为节取各史而成。
2.5 《玉玺实录》一卷 唐博陵崔玄(638—706,神龙同中书门下三品)撰。见李乂《大唐故特进中书令博陵郡王赠幽州刺史崔公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开元〇二六)。以上杂史类二种。
2.6 《翰林壁记》 唐河南元稹(779—831,穆宗时宰相)撰。卢轺大中十二年撰《唐故范阳卢氏荥阳郑夫人墓志铭》(《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一四》):“祖……寻加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后为承旨。翰林承旨,自公始也。……今之翰林《壁记》,公为之首。”《翰苑群书》本元稹《承旨学士院记》,即以郑为首,知即指此。然元《记》仅迄于宝历,据上引文,似大中间尚有续记,今本不存。以上职官类一种。
2.7 《义士传》十五卷 唐博陵崔玄撰。详下。
2.8 《友于传》十卷 唐博陵崔玄撰。二书均见李乂《崔玄墓志》。《旧唐书·崔玄传》《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二书,《友于传》作《友义传》,当以石刻为是。
2.9 《姓氏录》、《血脉图》 撰人不详。《周故河东柳府君(怀素)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七》)云:“暨乎越古金轮圣皇帝……爰访三恪,式绍二王,府君之长子该申牒请袭。鸾台凤阁勘《姓氏录》、《血脉图》,据状历代英贤,准制合当承袭。”唐初姓氏书有多种,此不详所指。
2.10 《姓略》 唐陈郡殷寅(玄宗时永宁尉)撰。颜真卿《颜勤礼神道碑》(西安碑林藏石)云颜氏“四世为学士侍讲,事见柳芳《续卓绝》、殷寅《姓略》”。《旧唐书》卷一〇二云寅父践猷“通于族姓”,寅殆承家学而为是书。以上传记类四种。
2.11 《柘州记》一卷 唐荥阳郑绩撰。贺知章《郑绩墓志》云:“诣铨庭殊等,调左金吾胄曹。无何,充吐蕃分界使,因撰《拓州记》一卷,深明长久,有识称之。”“拓州”为“柘州”之误,其地适与吐蕃相邻。此书约撰于武后末至中宗时。
2.12 《古今录》二百卷 唐荥阳郑绩撰。贺知章《郑绩墓志》:“拜尚书职方员外郎。暨掌地图,撰《古今录》二百卷。凡所著书,皆宪章遂古,贻范后昆。”此书约撰于开元十年左右,当记古今地理沿革。
2.13 《渤海记》三卷 唐中山张建章(806—866,咸通摄蓟州刺史)撰。张珪《张建章墓志》(《文献》二辑):“踰年,李公入觐,弘农杨仆射受钺。星纪再周,渤海国王大彝震遣司宾卿贺守谦来聘。府选报复,议先会主,假瀛州司马朱衣使行。癸丑秋,方舟而东,海涛万里。明年秋杪,达忽汗州,州即挹娄故地。彝震重礼留之。岁换而返,□王大会,以丰货宝器名马文革以饯之。九年仲秋月复命。凡所启赋诗,盈滥缃帙。又著《渤海记》,备尽岛夷风俗宫殿官品,当代传之。”建章于大和七年出使渤海,历二年而返,著《渤海记》。《新唐书·艺文志》作《渤海国记》三卷。《北梦琐言》卷一三载建章使渤海途中遇水仙事,不及此书。《新唐书》卷二一九叙渤海州府、官品甚详,末云:“幽州节度府与相聘问,自营、平距京师盖八千里而远。”参前引文字,可信即据建章所记。以上地理类三种。
2.14 《西汉群臣言事章疏》十六卷 唐涉县孙绚(811—875,咸通湖南观察巡官)辑。孙球《唐故湖南观察巡官前同州郃阳县尉乐安孙府君墓志铭》(《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一四》):“子史诸书,抄览略遍。著《西汉群臣言事章疏》,总二百五十章,勒成一十六卷。”以上奏议类一种。
三、子 部
3.1 《皇箴》一卷 唐陆浑毕粹(590—672,显庆德州平原丞)撰。《唐故德州平原县丞毕君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咸亨七四》):“公之平生,每怀感激。属纩之际,造《皇箴》一篇,鉴□替于前王,成匡救于今帝。虽史鱼励节,翟黄直词,取譬往贤,兼之者矣。”
3.2 《道统》十卷 唐新安盖畅(622—697,咸亨兖州曲阜令)著。《大周故处士前兖州曲阜县令盖府君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四五二页):“秩满归家不仕,以文史自娱,著《道统》十卷,诚千古之名作,一代之良才。”
3.3 《六官适时论》 唐博陵崔暟(632—705,武后时汝州长史)著。吴少微、富嘉谟《有唐朝散大夫守汝州长史上柱国安平县开国男赠卫尉少卿崔公墓志》(《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二六册):“尝诫子监察御史浑、陆浑主簿沔曰:‘吾之《诗》《书》《礼》《易》,皆吾先人于吴郡陆德明、鲁国孔颖达重申讨核,以传于吾,吾亦以授汝。汝能勤而行之,则不坠先训矣。’因修家记,著《六官适时论》。”
3.4 《王政》三卷 唐鼓城赵冬曦(677—750,天宝国子祭酒)撰。赵惎《唐故国子祭酒赵君圹志》(《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中复探玄象冈,精意老释……未尝以世务为心也。或曰:‘全其道,含其光,怀其宝,迷其邦,独善乃可,用大则未也。’由是始起,强为著书,核王政之得失,陈理体之终始,凡十七篇。景龙中,河南黜陟使卢怀慎览而钦叹,持表上闻,天子嘉为,虚己详问,执政者党同伐异,远赏文辞而已。奏以进士试,对策甲科。”《新唐书·艺文志》收冬曦《王政》三卷,云“景龙二年上”,即此书。是书久佚,据志文可略知始末。
3.5 《中道论》 唐临汾陈宪著。详下。
3.6 《通教论》 唐临汾陈宪著。《陈宪墓志》云:“惟公宅乎中庸,乐在名教……尝著《中道》《通教》二论。”宪曾注《周易》,撰《三传通志》,知此二论亦为儒家言。以上儒家类六种。
3.7 《管氏指要》二卷 唐江都李正卿(771—844,会昌绵州刺史)撰。李褒《唐故绵州刺史江夏李公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一〇九二页)云:“注《管氏指要》两卷。”以上法家类一种。
3.8 《中权略》四十卷 唐江都李正卿著。李褒《李正卿墓志》:“撰《中权略》四十卷。”此书当述兵机权略。
3.9 《会昌武备》三十卷 唐敦煌令狐梅(793—854,大中棣州刺史)著。令狐棠《唐故棣州刺史兼侍御史敦煌令狐公墓志铭》(《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一四》):“公因著兵书三十卷,号曰《会昌武备》,尽天下之要害,穷古今之玄微。以示李公,李公伏膺,披考旬日,然后旧笏致谢,且曰:‘自古论兵者多矣,皆泛言大体,非急要所能用之。今则腐儒开卷,可以决胜千里,真不世之宏业也。'”李公即李德裕,梅尝为其剑南、浙西从事,过从甚密。此书之著,适当德裕用兵泽潞之际,故亟赏之。
3.10 《长城集》十三篇 唐河西周玙(785—854,大中平州刺史)著。周在中《唐故平州刺史卢龙节度留后周府君墓志铭》(《文物》1992年第9期):“十岁诵孙吴兵书数十万言,弱冠又著《长城集》十三篇,藏于家,大略集古之名将得时为长城也。”约成于元和初。以上兵家类三种。
3.11 《集内经药类》四卷 唐临汾陈宪纂。详下。
3.12 《合新旧本草》十卷 唐临汾陈宪纂。均见《陈宪墓志铭》。谓“并行于代”。
3.13 《本草音义》二卷 唐江都李含光(683—769,大历茅山道士)著。颜真卿《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影宋拓本):“又博览群言,长于著撰。尝以《本草》之书,精明药物,事关性命,难用因循,著《音义》两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此书。以上医家类三种。
3.14 《海涛志》一卷 唐浙东窦叔蒙(大历中处士)撰。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五收此,云“其书六篇,一曰《海涛志》,二曰《涛历》,三曰《涛日时》,四曰《涛期》,五曰《朔望体象》,六曰《春秋仲月涨涛解》”。《宝刻丛编》卷一三引欧阳棐《集古录目》又云:“其说以月朓肭候涛汐之进退,并《窦氏涛日时疏》一篇,越州刺史孟简撰。”石在温州。《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著录作一卷;《全唐文》卷四四〇仅收第一章,题作《海涛论》。世无单行本,仅清俞思谦辑《海潮辑说》全收之。《历史研究》1978年第6期刊徐瑜文,述此书尤详。以上术数类一种。
3.15 《新文类聚》一百五十卷 唐荥阳郑绩著。贺知章《郑绩墓志》云:“俄征秘书郎,深惬素意。由是讨论七阁,综核九流,或繁失旨要,或缺遗条品,乃著《新文类聚》一百五十卷。”约成于中宗时。
3.16 《累璧》十卷 唐会稽康显(中宗时修书学士)撰。见颜真卿《康希铣神道碑》。《旧唐书·经籍志》有许敬宗《累璧》四百卷,为别一书。
3.17 《干禄宝典》三十卷 唐会稽康元瓌(开元秀州长史)著。颜真卿《康希铣神道碑》云:侄“秀州长史元瓌著《干禄宝典》三十卷”。以上类书类三种。
3.18 《行己要范》一卷 唐博陵崔玄著。李乂《崔玄墓志》云:“撰《玉玺实录》《行己要范》各一卷。”《旧唐书》本传、《新唐书·艺文志》均作十卷,误。
3.19 《则阳子》九篇 唐颍川陈皆著。详下。
3.20 《教子中典》三卷 唐颍川陈皆著。崔芃《陈皆墓志》云:“以寓词明道,著《则阳子》九篇;以立家必子,序《教子中典》三卷。”
3.21 《解言》上下各十九章 唐吴兴沈中黄(792—858,大中大理司直)著。沈佐黄《唐故承奉郎守大理司直沈府君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一一四三页):“为《解言》上下各十九章,设宾主问答,析辨名理,不容秋毫,则杨子《解嘲》、士衡《连珠》,未足比也。《解言》既行于世,声光震耀,卿士拭目,乡荐神州,名在殊等,贡于有司,第登甲科。”中黄开成二年登第,知此书成于大和末至开成元年间。
3.22 《代耕心镜》十卷 唐会稽康南华(玄宗时美原尉)著。颜真卿《康希铣神道碑》云:“侄刑部员外郎璀男美原尉南华撰《代耕心镜》十卷,□□□□□□百二十卷。”后一书不知为何。以上杂家类五种。
3.23 《续卓绝》 唐河东柳芳(大历集贤殿学士)撰。见颜真卿《颜勤礼神道碑》,云此书载及颜氏历代盛事。卷数不详。据书名,应为《卓绝》之续编。《卓绝》不详。
3.24 《入洛记》一卷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见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仁裕初仕前蜀,蜀亡后入洛,此当记沿途所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七著录,云“国亡入洛记行”,后不传。《太平广记》引仁裕《王氏见闻录》、《玉堂闲话》颇有记及蜀亡前后事者;《说郛》卷三四引《豪异秘纂》云仁裕赋蜀主出降诗,皆与本书有关。
3.25 《南行记》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出处同前。内容不详。以上小说家类三种。
3.26 经论疏记一十三卷 唐释智该(578—639,贞观中长安灵化寺僧)撰。明浚《大唐灵化寺故大德智该法师之碑》(《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又于京城诸寺,讲《涅槃》《维摩》《般若》等经,摄大乘《中》、《百》、唯识等论,斯乃鸠集疏记,覃思玄章,共有二十万言,勒成一十三卷,莫不词林布护,理窟深沉,隐括大小,昭显文义。”书名不详。
3.27 《辨定□正论》一卷 唐释智该撰。明浚《智该法师碑》:“然以本寂圆宗,未学方驾,南北兴鼠首之执,当见怀犹豫之疑。故复研详首□,商略异说,撰《辨定□正论》一卷,使有识知归……”书名缺字,当为“邪”。此书当属护法之著,与法琳《辨正论》相近。智该二书,均成于武德、贞观间。
3.28 译经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唐释玄奘(600—664,高宗时三藏僧)译。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唐代墓志汇编·开成二六》)云玄奘临寂前,“命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卅八卷”。别书于卷数尚有异说,详杨廷福《玄奘年谱》。
3.29 《慈恩疏》 唐释窥基(632—682,高宗时长安慈恩寺僧)撰。李弘庆《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唐代墓志汇编·开成二七》):“以师先有儒学词藻,诏讲译佛经论卅余部,草疏义一百本,大行于时,谓之《慈恩疏》。”窥基诸经论疏,宋以后中土不传。今存于《高丽藏》、《大正藏》、《卍续藏经》者,凡三十一种。
3.30 《正像住持同异论》一卷 唐释神瞻(644—686,武后时相州愿力寺僧)撰。阙名《大唐愿力寺故瞻法师影塔之铭》(《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十七册):“又以讲诵之□, □视之暇,撰《正像住持同异论》一卷、《浮图澄法师碑文》一首、《修定琬寺□碑文》一首,更有诸余杂文数首,并事在光扬,不之繁□。”后数种皆为单文,不另列。
3.31 《〈金刚般若经〉注》 唐绛州王德表注。见薛稷《王德表墓志》。
3.32 《三阶集录》 隋释信行(541—594,文帝时相州僧)撰。田休光《大唐净域寺故大德法藏禅师塔铭》(《金石萃编》卷七一):“有隋信行禅师与在世造舟为梁,大开普敬认恶之宗,将药破病之说,撰成数十余卷,名曰《三阶集录》。禅师靡不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守而勿失,作礼奉行。”三阶教唐初屡遭禁止,信行所著,《开元释教录》收入伪目,至贞元中方入藏,今仅存若干残卷。是书虽为隋时著,然于唐代佛教影响颇巨,故附存之。
3.33 素律师新疏 唐释思恒(651—726,开元中长安荐福寺僧)参修。常东名《唐大荐福寺故大德思恒律师志文》(《古志石华》卷一〇、《金石萃编》卷七七):“年廿而登具戒,经八夏即预临坛,参修素律师新疏,讲八十余遍,弟子五千余人,以为一切诸经所以通觉路也。”“素律师新疏”,指玄奘门人怀素(625—698)所撰之《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为律宗东塔宗之名著,今存。思恒参修,他书未载。
3.34 《心经注》 唐郑预(天宝中人)注。见《宝刻丛编》卷一〇引《金石录》,云天宝元年四月立,又引《集古录目》,疑郑预自书。
3.35 《注金刚经》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注。见《金石录》卷七,云天宝中刻。房山石经有之,稍残。
3.36 《六译金刚经》 唐杨承和(大和中知内侍省)删集。《宝刻丛编》卷八引《集古录目》云:“《唐六译金刚经》,唐右威卫上将军知内侍省杨承和删集,杨翱撰序。初,承和以分书经刻于上都兴唐寺,文宗诏取其本,使待诏唐玄度集王羲之书,翰林学士郑覃等六人为赞刻石,以大和七年(833)春立。”上海博物馆藏宋拓本,已影印。
3.37 《大藏经旨》 后汉洛阳郭忠恕撰。《金石录》卷一〇收《汉大藏经旨序》,乾祐元年(948)四月立。《宝刻丛编》卷二〇作《大藏经音》,误。以上释家类十二种。
3.38 《注道德上下经》 唐绛州王德表注。见薛稷《王德表墓志》。
3.39 《注老子道德经》 唐博陵崔沔(673—739,开元中书侍郎)注。见李邕《有唐通议大夫守太子宾客赠尚书左仆射崔公墓志》(《唐代墓志汇编》大历〇六〇)。
3.40 《注老子道德经》二卷 唐颍川陈皆注。崔芃《陈皆墓志》:“凡著书用黄老为宗,以专气致柔,注老子《道德经》两卷。”按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录唐注《道德经》者数十家,无以上三家。
3.41 《黄庭内景经义》一卷 唐颍川陈皆撰。崔芃《陈皆墓志》:“以五形万灵,撰《黄庭内景经义》一卷。”
3.42 《玄元皇帝圣纪》十卷 唐长安尹文操(? —688,高宗时长安宗圣观道士)撰。员半千《大唐故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道家金石略·唐》):“仪凤四年,上在东都,先请尊师于老君庙修功德。及上亲谒,百官咸从。上及皇后诸王公主等同见老君乘白马,左右神物,莫得名言,腾空而来,降于坛所,内外号叫,舞跃再拜,亲承圣音,得非尊师之诚感也。由是奉敕修《玄元皇帝圣纪》一部,凡十卷,总百廿篇,篇别有赞。时半千为尊师作也,纪赞异袟,缮写进之。高宗大悦,终日观省,不离玉案,乃授尊师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常少卿。”记成书始末至详。《通志·艺文略》作《混元圣纪经》一卷,《宋史·艺文志》作《玄元圣记经》十卷,佚。今《道藏》存宋元人撰《混元圣纪》、《犹龙传》,与此书属同类之著,然未能用及尹书。
3.43 《祛惑论》四卷 唐长安尹文操撰。详下。
3.44 《消魔论》三十卷 唐长安尹文操撰。详下。
3.45 《先师传》一卷 唐长安尹文操撰。员半千《尹尊师碑》云:“文操人间地上,物里天中,所有灵明,倍百祈请,亦望二十四结,火烧而忧尽,七十二教,水炼而法成,皆见先征,以明后事,乃著《祛惑论》四卷、《消魔论》卅卷、《先师传》一卷。”《先师传》, 《宋史·艺文志》作《楼观先师本行内传》一卷。唐宋道书,有引及此书者。《通志·艺文略》有尹轨、韦节等撰《楼观内传》三卷,又有《楼观内行传》一卷,后者不署作者,应即文操撰。
3.46 《修真秘旨》 唐河内司马承祯(647—735,开元中王屋山道士)撰。卫凭《大唐王屋山中岩台贞一先生庙碣》(《道家金石略·唐》):“初,隐居抄撰道书,为《登真隐诀》,其存修之道,率多阙文,尊师乃著《修真秘旨》十二篇,见行于世。”隐居,指陶弘景,其《登真隐诀》, 《旧唐书·经籍志》作二十五卷,《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五卷,《宋史·艺文志》作三十五卷,今《道藏》所收仅三卷。
3.47 《老子庄子周易学记》三卷 唐江都李含光(683—769,大历中茅山道士)撰。详下。
3.48 《老子庄子周易义略》三卷 唐江都李含光撰。颜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金石萃编》卷一〇〇、《江苏金石志》卷四):“又以《老》《庄》《周易》为洁净之书,著《学记》《义略》各三篇。《内学记》二篇,以续仙家之遗事,皆名实无违,词旨该博。”《新唐书·艺文志》作“道士李含光《老子庄子周易学记》三卷,又《义略》三卷”,恐即据颜《碑》,未必曾见其书。
3.49 《道志》、《道翼》五十卷 唐河东王颜(728—802,贞元虢州刺史)著。郑云逵《唐故虢州刺史王府君神道碑铭》(《永乐宫碑录》):“道儒释者,代谓三教,公皆讨论深趣,拟议损益,俱臻妙极。三而一之,心归释空,体服儒有,总而冥道,独守常名,尘垢荣利,秕糠冠冕,遐襟夐瞩,如赎玄风。著《道志》《道翼》五十卷,制《黄帝铸鼎原碑》,盖导达心术,发明幽赜,补作者之缺,钩灵深之情,并著闻于代。”王颜虽兼达三教,要归于道妙,为此二书之大旨。后未传。《黄帝铸鼎原碑》,石刻今存。
3.50 《太清宫道藏经目录》 唐秦守正(大和中人)书。《宝刻类编》卷五著录,云大和二年立于京兆,秦守正书,赵盈篆额。又见《类编长安志》卷一〇。太清宫在长安大宁坊,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三。以上道家类十四种。
四、集 部
4.1 《注驳文选异义》二十卷 唐会稽康国安撰。见颜真卿《康希铣神道碑》。
4.2 《注文馆词林策》二十卷 唐博陵崔玄注。见李乂《崔玄墓志》。许敬宗《文馆词林》凡一千卷,玄仅注“策”诸卷。《新唐书·艺文志》作《训注文馆词林策》二十卷。
4.3 《韵苑》十卷 唐太原王贞(629—693,武后时水衡监丞)辑。《大周故水衡监丞王君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四一一页):“而犹剖务之隙,休沐之余,放浪词林,遨情书囿。莫不义殚玄赜,理极钩深,摭微妙于百家,缉为《韵苑》十卷,成文章之管辖,启才人之户牖。”据前后文,此书应为诗文选本或类书,姑存此。
4.4 《词苑丽则》二十卷 唐会稽康显(玄宗时修书学士)辑。颜真卿《康希铣神道碑》云:“元昆修书学士显府君文集十卷,撰《词苑丽则》二十卷、《海藏连珠》三十卷、《累璧》十卷。”《旧唐书·经籍志》作康明贞撰,当避中宗讳而以字行。《新唐书·艺文志》收康明贞《词苑丽则》二十卷,又收康显《词苑丽则》三十卷,误作二人而重收。《日本国见在书目》作庾显贞撰,亦误。
4.5 《海藏连珠》三十卷 唐会稽康显撰。详上则。两《唐志》皆著录。
4.6 唱和集数卷 唐范阳张光祚(731—776,大历殿中监)辑。《唐故殿中监张君墓志》(《文物》1981年第3期):“公之初服也,袭隐于大宁山,与山人王道、征君朱顺更相唱和,有手集数卷行于代。”约为天宝末事。唱和三人皆无诗传世。
4.7 唱和集数卷 唐河东薛坦(729—776,大历蔚州刺史)辑。《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持节蔚州诸军事守蔚州刺史横野军钱监等使上柱国河东薛公墓志铭》(《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四》):“公交必高人,游必奇士,举酒征会,援琴赋诗,悉是当时髦乂,门无杂宾,家无余产,唱和之集,凡成数卷,可传于世。”坦无诗传世。
4.8 陈氏家集二十卷 唐建安陈好古(文宗时处士)辑。黄璞《唐故福建观察使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颍川郡陈府君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景福三》):“王父讳好古,字慕□,溺□林泉,不干利禄,搜抉胜异,蔚成篇章,有家集二十卷。追赠太子舍人。”好古孙岩,唐末因乱起兵,奄有福建,授观察使。
4.9 沈氏家集二十卷 唐吴兴沈师黄(792—854,大中登封令)编。沈中黄《唐故监察御史河南府登封县令吴兴沈公墓志》(《千唐志斋藏志》一一二五页):“公年十六……作家集二十卷。”以上总集类九种。
4.10 令狐德棻集三十卷 《金石萃编》卷五七《令狐德棻碑》:“□□□卅卷,并行于时。”殆指其文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德棻(583—666),敦煌人,高宗时国子祭酒。
4.11 王门一集二十卷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卷二》收李冉《王郅墓志》:“五代祖隆,隋监察御史,制《兴衰论》七篇;高祖门一,皇朝谏议大夫、泾州刺史,有集廿卷;并文章风雅,行于当时。”唐初在世。
4.12 于志宁集七十卷 《唐三家碑录》引《于志宁碑》:“所著文集,勒成七十卷。”两《唐志》均作四十卷。志宁(588—665),京兆三原人,高宗时宰相。
4.13 孙处约集三十卷 《唐故司成孙公墓志铭》(《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1期):“□所著□集三十卷,见□当代。”处约(603—671),汝州郏城人,高宗乾封中少司成。
4.14 临川公主文 郭正一《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永淳〇二五):“所撰文笔及手写诸经,又画佛像等,并流行于代。”临川公主(624—682),字孟姜,太宗女。
4.15 《醉后集》三卷 唐汾阴薛元超(622—683,高宗时宰相)撰。崔融《大唐故中书令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薛公墓志铭》(廖应梁《乾陵稽古》收乾陵出土石刻):“卅一,复为东台侍郎,献《封禅书》《平东夷策》。以事复出为简州刺史。岁余,上官仪伏法,以公尝词翰往复,放于越巂之邛都。耽味《易》象,以诗酒为事,有《醉后集》三卷行于时。”当撰成于麟德(664—665)后。杨炯《盈川集》卷一〇《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所载稍简。《日本国见在书目》误收此集于总集类。
4.16 孙景明集十卷 《唐代墓志汇编》天授〇〇二收《孙澄墓志》:“长子景明,有才无命,时年十八,所著文集一十卷。”景明卒于天授元年以前。
4.17 王德表集五卷 见薛稷《王德表墓志)。
4.18 崔玄集五卷 见李乂《崔玄墓志》。
4.19 李適集 李季卿《拪先茔记》(西安碑林藏石,又《金石萃编》卷九四):“异时述□三百篇,永泰中,小宗伯贾公至为之叙。”贾至叙见《文苑英华》卷七〇一、《全唐文》卷三六八。《旧唐书·经籍志》作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作十卷。適(663—711),京兆万年人,景云中工部侍郎。
4.20 康国安文集十卷 颜真卿《康希铣神道碑》云:“君之先君崇文学士府君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4.21 司马承祯集 卫凭《大唐王屋山中岩台贞一先生庙碣》:“若述作之奇伟,见于本集。”知承祯有集。
4.22 崔沔文集三十卷 见李邕《崔沔墓志》。《唐文粹》卷九二、《文苑英华》卷七一〇、《全唐文》卷三一五收李华撰序。
4.23 康显文集十卷 见颜真卿《康希铣神道碑》。
4.24 康希铣文集二十卷 颜真卿《康希铣神道碑》:“自述文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亦作二十卷。《日本国见在书目》作“《庾希铣集》三(卷)”, “庾”为“康”之误。希铣(645—715),越州人,开元初台州刺史。
4.25 张轸集三卷 见《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七丁凤《唐故河南府参军张君墓志》。轸字季心,方城人,开元二十年卒,年三十六。
4.26 陈周子杂诗及《至人无心数赋》一卷 陈齐卿《大唐故五品孙陈府君墓志铭》(《匋斋藏石记》卷二四):“其所制杂诗及《至人无心数赋》共一卷,并漆琴一张,置乎楄柎,盖尔请也。”均随葬,故皆不传。周子(724—743),颍川人,天宝初五品孙。
4.27 郑绩集五十卷 贺知章《郑绩墓志》:“重以有书一万卷藏于家,有集五十卷传于代。”
4.28 李邕集一百八卷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一二》李鄘《李岐墓志》:“考邕,皇朝北海郡太守,赠秘书监,有文集一百八卷行于代,《唐书》有传。”《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艺文志》载邕集均作七十卷。
4.29 李霞光文集二十卷 尹深源《大唐故太子舍人李府君墓志铭》(《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二三册):“又况乎刳心□寥□□□我,行诣禅匠,讲求真筌,新赋《道诗》廿七篇,尽狮子吼也。其余文集廿卷,并言补于世。”霞光(? —746),河朔人,名不详,字霞光,天宝太子舍人。
4.30 卢招集五卷 《唐代墓志汇编·天宝二五二》崔祐甫《卢招墓志》:“所著诗赋杂文等五卷。”招字子思,范阳人,官至冠氏尉,天宝十三载卒,年五十三。
4.31 李湍文集数卷 王玄同《大唐故袁州宜春县尉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一〇二〇页):“公祖乐寿府君以经明行修春宫上第……有文集数卷行于代。”乐寿府君即李湍(? —758),陇西人,乾元中瀛州乐寿丞,其墓志亦出,邵说撰,题作《唐故瀛州乐寿县丞陇西李公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九二三页),仅云其“酷好寓兴,雅有风骨。时新乡尉李颀、前秀才岑参皆著盛名于世,特相友重”。不及文集事。
4.32 李曜卿文集十卷 李季卿《三坟记》(西安碑林藏石,又《金石萃编》卷九四):“曜卿字华……赋古乐府廿四章,左史韦良嗣为之叙,文集十卷。”曜卿,京兆万年人,天宝中长安尉。
4.33 李叔卿集若干卷 李季卿《三坟记》云:“□卿字万……□□□卷行于世。”岑仲勉《贞石证史·三坟记》考定此指叔卿有集若干卷。叔卿,京兆万年人,天宝金城尉。
4.34 李春卿文集 李季卿《三坟记》:“□卿字荣……文集一百一十二篇。”岑仲勉考知此为李春卿。春卿,京兆万年人,天宝朝邑主簿。
4.35 窦叔向文集七卷 羊士谔《窦叔向碑》(《金石萃编》卷一〇五、《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六八):“有文集七卷行于代。”《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南宋各书目均仅作一卷。叔向(? —779),京兆金城人,大历左拾遗。
4.36 崔祐甫集 邵说《有唐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常山县开国子赠太傅博陵崔公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建中〇〇四):“至于文章著述,发言吐论,又以训代轨物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有数十百篇,未及编次,斯为不朽欤!”因以卒之当年葬,故文集尚未编次。《唐文粹》卷九一、《全唐文》卷四九三收权德舆《崔祐甫文集序》,元和中作,凡三十编,收九百二十篇。《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祐甫(721—780),京兆长安人,德宗初宰相。
4.37 张翊文集十二卷 张士源《唐故郴州刺史赠持节都督洪州诸军事洪州刺史张府君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九四〇页):“既博综坟籍,兼通子史,尤精意文章,为中书舍人郗昂所许,称风雅六义复起于公。著文集十二卷。”翃(709—778),安定人,大历郴州刺史。
4.38 张翔文集十卷 独孤良弼《大唐故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安定张府君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九四一页):“有文集十卷,□当时宗范。”翔(724—779),安定人,大历殿中侍御史。
4.39 樊涚文 樊宗师《大唐故朝散大夫太子左赞善大夫南阳樊府君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九五八页):“家五十金,箧有万卷,著文凡三百篇。”恐未及结集。涚(706—775),河中人,上元中青城丞。
4.40 杨茂卿集三十卷 李纫《唐故河南府河南县令赐绯鱼袋弘农杨公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一一四一页):“考茂卿,皇进士及第,监察里行……其文好古,其书以诗,自得于天,不□□辙。时辈之中,所谓拔乎其萃也,其自负之心又愈于此矣。有集卅卷,名《□□集》,则其后可知也。”惜集名残泐,不能辨认。《文苑英华》卷七一四收顾陶《唐诗类选后序》,云茂卿文集大中间尚未传。茂卿,河南人,元和监察御史里行。
4.41 李潘集 李恭仁《唐故朝议郎使持节光州诸军事守光州刺史赐绯鱼袋李公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一〇七四页):“又尝所著述,零落未集,必将托诸亲旧,编序而成,不负吾心,永慰幽昧。”后成集否未详。潘(791—840),赵郡人,开成光州刺史。
4.42 李正卿文四十卷 李褒《唐故绵州刺史江夏李公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一〇九二页):“公平生所制述文章四十卷。”正卿(771—844),广陵江都人,邕孙,会昌绵州刺史。
4.43 赵珪文二十卷 赵璜《唐故进士赵君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大中〇一一):“手抄古今书数千卷,为文章二十通。”“二十通”即指二十卷,可参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刘宾客集》卷一九)。珪(806—847),平原人,会昌中进士。
4.44 《金门小集》二十卷 唐陇西李昼撰。李庾《唐故万年县尉直弘文馆李君墓志铭》(《匋斋藏石记》卷三四):“昼立性绵密,雅尚词章,常所著文成廿卷,自目为《金门小集》。”昼(818—855),大中京兆万年尉。
4.45 赵璜诗 赵璘《唐故处州刺史赵府君墓志》(《唐代墓志汇编·咸通二一》):“君之著述及诗,余当力自编次,今略掇官昏行事,抱痛志诸石,哀病不能成文。”周勋初《赵璘考》(《古典文献研究集林》一辑)考赵璘约卒于乾符初,较璜卒迟十年,当得编次成集。璜(804—862),咸通处州刺史。
4.46 于氏诗赋 孙备《于氏墓志》(《千唐志斋藏志》一一六四页):“况夫人厥姿,天人之余,下笔成诗,皆葩目条耳。诵古诗四百篇,讽赋五十首。”皆不传。于氏(837—865),河南人,大中直弘文馆于珪女,咸通乡贡进士孙备妻。
4.47 谢观著述四十卷 谢观自撰《唐故朝请大夫慈州刺史柱国赐绯鱼袋谢观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一一七〇页):“生世七岁,好学就傅,能文。及长,著述凡卌卷,尤攻律赋,似得楷模,前辈作者,往往称许。”《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皆载《谢观赋》八卷,《全唐文》卷七五八尚存观赋二十三篇。此载“著述”,当即以律赋为主。观(793—865),寿州人,咸通慈州刺史。
4.48 张晔诗 李夷遇《唐故乡贡进士南阳郡张公墓志铭》(《千唐志斋藏志》一一七九页):“公应进士举,天下知名,著古律诗千余篇,风雅其来,莫之能上,览者靡不师服。”晔诗仅存一首。晔(816—870),南阳人,咸通乡贡进士。
4.49 孙绚文十卷 孙球《孙绚墓志》:“处词场十五年,与计偕十二举,著文百篇,编之十轴。”
4.50 《燕南笔稿》十卷 唐太原王涣撰。卢光济《唐故清海军节度掌书记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岑仲勉《金石论丛·从王涣墓志解决了晚唐史一两个问题》引):“所以今标袟之内,有《燕南笔稿》一十卷,奉王公也。”指王涣中和间在王铎郑滑幕府中所作“羽檄奏”。涣(859—901),天复中官终清海军节度掌书记。
4.51 《西府笔稿》三卷 唐太原王涣撰。卢光济《王涣墓志》:“有《西府笔稿》三卷,遵郑公也。”指光启间郑延昌为京兆尹时,“凡所章奏,时悉委之(指王涣)”。
4.52 《从知笔稿》五卷 唐太原王涣撰。卢光济《王涣墓志》:“有《从知笔稿》五卷,乃褒梁与南海途路之次,及大明、东馆申职业也。”指王涣从徐彦若,景福中为山南西道节度推官,乾宁中充大明府留守推官,历司勋、考功员外郎,及天复中赴清源军掌书记途中所作章奏。
4.53 王涣诗文 卢光济《王涣墓志》:“自私试与呈试,共著词赋约三十首。凡寓怀触兴,月榭春台,兼名友追随,词人唱和,所赋歌什约三百篇。又庆贺之词,吊祭之作,曰曰启,曰曰铭,复约二百首。应其下笔,靡不称工。”然因乱而未及结集。《唐才子传》卷一〇谓涣“有集今传”,未允,详《唐才子传校笺》。
4.54 王仁裕赋 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仁裕未仕时,“岁余著赋二十余首,甚得体物之妙”。作于五代初年。
4.55 《秦亭篇》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详后。此当仁裕仕蜀前在秦州一带作。
4.56 《锦江集》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详后。此应为仁裕仕前蜀后主时在成都所作。
4.57 《归山集》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李昉《王仁裕神道碑》云:“蜀亡,入朝授雄武军节度判官……职罢,归汉阳别墅,有终焉之志,著《归山集》五百首以见志。”为后唐明宗时作。
4.58 《东南行》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详后。
4.59 《紫泥集》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详后。疑为仁裕后唐清泰中为唐废帝翰林学士时作。《宋史·艺文志》作《紫泥集》十二卷,又有《紫泥后集》四十卷,后者疑为后汉时掌纶之作。
4.60 《华夷百题》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详后。
4.61 《西江集》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李昉《王仁裕神道碑》:“平生所著《秦亭篇》《锦江集》《入洛记》《归山集》《南行记》《东南行》《紫泥集》《华夷百题》《西江集》,共六百八十卷。又撰《周易说卦验》三卷、《转轮回纹金鉴铭》、《二十二样诗赋图》,并行于世。著述之多,流传之广,近代以来,乐天而已。”《旧五代史·王仁裕传》云:“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目之曰《西江集》。”《新五代史·王仁裕传》谓“乃集其平生所作诗万余首,为百卷,号《西江集》”。均以《西江集》为仁裕诗集之总名,与碑所记不同。仁裕文集除碑所载者外,尚有《紫阁集》十一卷、《乘轺集》五卷、《紫泥后集》四十卷及所编《国风总类》五十卷(据《崇文总目》及《宋史·艺文志》),当均在六百八十卷之内。
4.62 《转轮回纹金鉴铭》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详前。《册府元龟》卷九七云:“显德二年四月,太子少保王仁裕进《回文金镜铭》,上之,赐帛百匹。”即指此。
4.63 《二十二样诗赋图》 后周天水王仁裕撰。详前。《册府元龟》卷九七:显德二年“九月,仁裕又自制诗赋,写图上进,赐银器五十两,衣著五十匹”。即指此。以上别集类五十种。
(《出土文献研究》第4辑,中华书局,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