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孩子自己的旅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多情总被无情恼

曾经,我对早教非常热心。在女儿1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让她认字了。那时我有一个观念:认字不一定要从字形简单的字入手。为了提高她认字的兴趣,只要她能发出一个音,我就教她认那个相应的字。女儿在1岁生日那天,突然指着桃子清晰地说:“桃。”我于是在一张卡片上写下来,指着它大声念:“桃、桃、桃。”念到第四次,我手指刚一动,女儿就小手一挥:“桃。”我喜出望外。

第二天,教材变成了她三个月前就会说的“妈”。写着“妈”的卡片刚一举起来,女儿便眼睛一亮:“桃。”“不对,这是另外一个字,读‘妈’。”

“桃!”

我把两张卡片并排摆在她面前。但见她伸出胖胖的小手,胸有成竹地指向第一个:“桃”,然后转向第二个,目光中流露出喜悦和得意:“桃”。

三个月后,有一次我在房门上贴了一个“门”字(这时我已回归传统,打算从笔画简单的字开始教)。她远远见了,摇摇摆摆地跑过来,就像知道我要做什么并故意跟我作对似的,用力拍了一下门,大声喊:“桃!”然后嘎嘎笑着跑开了。

我给很多朋友讲过这个故事,我觉得它说明了早教的局限。有些概念,孩子必须到达一定年龄才能明白,这是智力上的硬标杆。女儿在1岁时以为,在卡片上划拉几道然后展示给别人看的行为叫作“桃”,即使我多次重复也无法让她实现概念理解上的飞跃。

也许是有了这个认识,也许是精力达不到,到儿子出生时,我的教育方针就变成随大溜了。儿子3岁在加拿大上幼儿园,打下了英语的口语基础。5岁报名上学前班时,他偏偏抽中了早期浸入式法语课程。我当时也没有长远规划,只觉得既然法语班供不应求,而我们抽上了就相当于中了奖。

上了一年浸入式法语后,我们搬去了美国,一年后又回到了中国。在中国先上了一年本地学校,然后转到了国际学校。在每个阶段,无论是法语、英语还是中文,他在读、写方面都比同龄孩子差一截,但我总替他开脱:法语他没有基础,英语是因为学法语耽误了,中文是因为学英语耽误了……凡此种种,都是因为我的决策存在问题,跟孩子没有关系。

就在不久前,我突然意识到不对。某一天和儿子同学的家长们闲聊,发现有些孩子刚从美国回来,所以中文在B班,但英文是正常进度;另外一些孩子在中国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英文在ESL(非母语英语课程)班,但中文是正常进度;只有我儿子,中文在B班,英文也在ESL。这显然不对劲,这孩子该不是语言能力有问题吧?

为什么我一直没关注我儿子的语言能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总是把能否融入新环境看作一件天大的事。相对于我女儿对搬家的抵触情绪来说,我儿子对搬家没有任何意见。你只要告诉他明天去一所新学校,他就“OK”了。

刚到加拿大时,女儿曾极不适应,频繁惹事。当时我跟很多老移民交流过,大家都表示诧异,说自己的孩子很快适应了。那他们是如何适应的呢?反正是不知不觉地就适应了。

我女儿绝不可能让我不知不觉。她在学校不适应,回到家就要表达出来。一旦她用种种我曾希望她拥有的优点——能言善辩、记忆力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等——来针对我,又是多让我抓狂。我当时都有些后悔从前在早教上下过的功夫了,因为我认为问题就在于她对语言的知觉太强烈了。作为一个能言善辩、把语言当作最得力的武器的孩子,当她在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里感到无能为力时,她的反应就格外激烈。

我儿子多省心啊!在法语班浸入了一年,老师说的一句不懂,可人家的手工有长进呀!如今都四年级了,中文在B班,英文还在ESL,竟然也处之泰然。这孩子,怎么就不知道着急呢?换了他姐姐,早就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了。

如今,时过境迁,我突然发现,两三年的焦虑后,女儿的读写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以至我先生都产生了焦虑:咱们家不会再出一个作家吧?

也许,孩子的焦虑也不全是坏事。只是我无法确定这种焦虑是不是我造成的。会不会是因为当年被拔苗时体验过挫折感,所以女儿才会对文字有更多的知觉?抑或这是我自作多情,即使儿子小时也一样“桃、桃、桃”过,现在的文字能力照样无法步姐姐之后尘?

只要冷静下来,我就觉得其实很难在孩子身上分辨哪些是教育的结果,哪些是不教育也能得到的结果。可一旦看到孩子缺乏某种能力,我又不甘心袖手旁观,希望能找出更好的、无限接近目的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