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事,有所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不必思维,看脚下(二)

那么,我们为什么总在否认和回避那些并不认可与父母的关系呢?我们就能心安理得的打着“天下无不是父母”的教条,将那些我们已经明确或难以定义的伤害“继承发扬”,由此将恨与伤害传递下去?

殊不知,至亲之间的伤害会让人丧失人性的希望。

我们的父母常会说起他们小时候的事情,乃至长大成人,结婚成家有了我们之后,漫长的人生旅程,在中年之际他们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似乎已经不那么坚定了。而在我们幼小的记忆里,实际上耳边、眼里都曾见证过争吵,甚至彼此动手。或许在大人的世界里,孩子并不会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事实却也如此,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某一瞬间就牵动了这份尘封的客观记忆,并会有种原来如此的“恍然”。

家庭教育的根本是以身作则,但我们的父母,可能只能感知到他们“为人父母”的不容易,却从未想起过何为“以身作则”,甚至将彼此之间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归结给“若不是为了孩子……”我们好像打小就是听着这样的话,潜意识里想着“快快长大”,长大了父母就不会因为我们活的像是在战场上为了争夺高地而激烈的冲锋,亦或者,冷不丁就有了“要是没有我就好了”的念头……

真是可怕,我们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大抵就是如此开始的吧。更为可怕的是当真正长大了,我们身边的家庭氛围并没有因此而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也端起自己的机关枪加入了高地的争夺。

对于家人,我们从来都不愿意谦虚,不愿意反省,只是一味的苛责,抱怨,大抵以为“家人”之间的“牵连”难以割舍,无论报以怎样恶劣的方式,他们都会在。“以家人之名”给了我们伤害的勇气,“以家人之名”我们都不曾真正彼此谅解,只是“以家人之名”定义了将就。

在被那些持续性的,反复性的负面情绪左右或完全支配的现实里,当然也没多少人会真正考虑“如何为人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靠我们凭感觉和本能在尝试。而父母的所谓方法,主要来源亦是他们的父母,因为时代背景已经决定了他们在教导子女方面的表现很可能乏善可陈。那些代代相传的古老的教子之法,其实不过是貌似聪明的馊主意罢了,就如同那句“不打不成器”的老话。

认知的浅显、片面,某些时候为了“父母威严”而不得不正确的“正确”,不得不说只是满足了“父母”这一角色的自我满足和骄傲。我见过母亲举着细长纸条,将自家孩子一路打回家的场面,大概二十余米的距离,母亲每一次挥条都有着一种坚决而且自豪,甚至给人一种在炫耀的感觉,呵斥苛责声里,不乏某些难以入耳的字眼,且不说孩子是否能切实体会每个字的意思,但仅凭语气,就足以感觉到来自于母亲的否定,那位母亲自始至终都不忘与路边的人笑意盈盈,自家孩子的委屈哭声,仿佛就日春日的鸟鸣一般寻常。

类似的画面,后来在同一对母子身上见过数次。

说到这里,我实则没资格评价任何“为人父母”的人,但我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实际上都在告诉我,我不该为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