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薛高:一个优等生的烦恼
和大部分新崛起的国货品牌一样,钟薛高的崛起也始于“双十一”。2018年3月,钟薛高成立;8个月后的“双十一”,钟薛高位列天猫冰品类目销量第一;2019年,钟薛高全渠道销售成交总额过亿。2020年,销售过亿的目标,钟薛高用了不到半年。
关于快与慢,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有一套辩证法:以马拉松作比,一开始就需要跑到第一方阵去,因为第一方阵获得的关注更多,资源更多,包括旁边的队友怎么跑,多少会受影响。但没有人可以用百米冲刺的速度来跑完马拉松。进入第一方阵之后,要用更好的方式分配体力,所以,中途可能会战略性落后,甚至在方阵边缘徘徊,但一定要清晰把握自己的快慢,并且有足够的体力去完成最后的冲刺。
迅速发展的品牌,要如何把握自己的快慢?大环境下,是跟随消费节奏还是坚持自己的节奏?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如何抉择?重要时机又该如何把握?
火爆的“双十一”为何钟薛高如此“克制”?
经历过疫情,2020年的“双十一”,上海永嘉路上的钟薛高办公室看起来有些轻松和平静。钟薛高VP兼电商负责人东哥说:“你们应该‘618’来围观,那个时候比较刺激,‘双十一’并不是冰品的旺季,我们做‘双十一’的所有努力,并不是为了卖多少钱,而是保持一种跟消费者的沟通。消费者的注意力是宝贵的,不去做持续沟通就会忘了你。‘双十一’这个节点,可能吃瓜群众看的是数字,但是对品牌方来说,看的是一个盘子,通过‘双十一’,做明年后台的用户增量。”
东哥穿着钟薛高字样的卫衣,插着兜,作为前广告人,他做电商的方法论也不太一样。“我们的首页永远做得很文艺,配好文案,美的图片,很少写什么‘直降多少’。即便是大促,也要把那几个写得很瘦。”
他信奉“正常的消费路径”:看图被吸引,点详情页,看评价。“钟薛高的用户是理性的,能够被种草的是类似于‘优质食材’‘口味好’‘服务贴心’这样的话术,而不是‘直降’。”
流量、战报是几乎所有品牌在“双十一”时必不可少的元素,但钟薛高对此似乎并不热衷。
这两年“双十一”已经非常理性了,“尾款人”时代,大家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大的惊喜已经没有了。商家也在考虑一个基本面,买多少流量是一个通盘考量的结果。在开疆拓土阶段,要甩开竞争对手的时候,在类似双十一这样的节点就需要加大投入把市场份额做上去。所以,大家看到的“战报”是战略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销售额。假设下一阶段的战略是盈利,那么,投入方面会适当收缩,战报也不会太惊人。东哥进一步为我们解释了这个逻辑线:刚开始高投放,销售额是低的,然后销售额逐步上扬,投放逐步下降,到一定体量的时候,不用投放也会有产出,这个时候,做一些免费流量的获取就能维持一定的销售额,那是否要继续,取决于你的任务是多少。当然,在下一个阶段,投入的方式,能达到的下一个峰值,又是一个新课题。
但在钟薛高内部有共识:有再多的流量,假设破价,也不会去做。品牌运营端有一个口号:不折不扣做第一。
提起一些新晋的品牌,大家的话题似乎都是从他家的某款爆品开始切入。但“钟薛高”这个品牌本身,似乎比他家的爆款产品更“出圈”。
相比其他品牌不断推出爆品,钟薛高似乎在这方面也并没有格外发力。
东哥表示,“我们只做钟薛高三个字,把钱用在一个面上,而不是某个爆款上。”核心团队对于做品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在钟薛高,永远是品牌和产品导向的。
“品牌的打法要分清楚什么是道,什么是术。道是产品、品牌,术是运营、销售。钱多一些,起来就可以快一些。我们目前的状况是,货好但钱不多,机会点就是这个市场还是缺好货,就可以冲一冲。”
两年多的时间,大家都觉得钟薛高是火箭式发展,但创始人林盛说这叫“螺旋式上升”。所有人都在想把规模做大,将数字做上去;林盛更看重有时间维度的品牌,做百年老店,做那些经过了经济周期、消费迭代,甚至战争、国际变局之后也能顽强生存下来的品牌。
做一个迅速发展的品牌,林盛说得更多的是:克制。
跟上节奏还是自创节奏?从平台获取流量还是品牌创造流量?
国货已经不再是一个廉价替代品,新国货品牌的发展也是与中国式速度一致,甚至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实现了国际品牌几十年至上百年的规模。快速扩展也意味着成倍的发展焦虑。无数企业试图跟上不同时期的节奏:私域流量、直播电商、社交场景……跟上节奏,是否就能做好一个品牌?
对于这个问题,林盛反问:“如果总是跟着这些节奏走,那你自己的节奏是什么?”他有焦虑,也有对焦虑本身的反思。
“企业创始人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着急跟进是切实的发展需要,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所以,在钟薛高内部,提倡做“对”的事,而不只着眼于“快”。
什么是“对”的事?林盛总结:产品好不好?客户体验做得怎么样?品牌行否?成本控制如何?这是钟薛高最核心的4件事。然后,发现有外部的发展机会就要加大力度,如果发现不适合你就收起来。
对于平台流量,林盛持同样的态度。
平台不生产流量,只是流量的派发者。林盛反问:“如果搞定平台,用钱去换平台的血,就能不断有血输入,那商业是不是过于简单了?每次都会有人说平台红利,找了所谓流量洼地,那我们做品牌干什么?我们做品牌的所有目的,难道不应该是今天即便脱离这个平台,依然是一个流量的创造者?”
做长期“对的选择”且避免在短期内死掉
短期和长期的两难,几乎所有新国货品牌都面临过。
新国货要想发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先把产品做好还是尽快把产品卖掉?钟薛高与新匠人新国货促进会的同学都普遍认为,以匠人的态度,把产品做好,这是新消费时代的需要,也是一个符合当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决定。
如果只是要满足商业效率,钟薛高当初的供应链应该是这样做的:配方由代工厂出,生产出带着合格证的产品,品牌方只需要上市销售即可,这是最轻的模式。但他们成立了一个70多人的产品中心,组建了国内顶尖企业的食品研发队伍,自己投入生产线,自己投入生产设备,自己管理,一直在用最重最笨的方法去做消费者看不见的事。
“大家觉得钟薛高营销上花了钱,其实供应链比营销更花钱。”林盛说,“短期来看,这是个错的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它一定是个对的选择,只不过我们恰好运气好一点,我们做了一个长期且对的选择,并且没有死于短期。”
在钟薛高,林盛绝不允许销售部门做火车头,“因为一个背着KPI(关键绩效指标)的部门,难以避免会以一些短期目标为导向。用一个你不太能接受的方式卖东西,可能会伤品牌,伤用户。”“用户是上帝”也不是钟薛高的准则。“我们一定要跟用户是平等的,是朋友,只有当他是朋友的时候,才能以平等视角理解他为什么高兴或者不高兴,才能做出相应需求的产品。”外人看钟薛高的竞争优势是把产品做得好,把品牌做得好,但林盛自己看,则是团队把一些关键逻辑想清楚了,这才是立身之本。比如,销售部门理所应当地认为公司就是品牌和产品导向的。这是一种共识。可以多卖个200万甚至500万,但是可能用户体验会出现问题,应该如何选择?这样的选择一开始只能林盛做,但是现在已经不需要到达他这里,团队已经可以做出放弃短期利益的决策。
“这就是不断打仗之后的进步。”
没有方法论,只是运气好?
时常被问起钟薛高成功的方法论,林盛总是摇头:“其实没有什么方法论,就是运气好,碰见的股东还行,碰到了这个时代也还行,时间点也还行,团队也还行,最后我们没在中间挂了,就好了。”
是这样,也不是这样。
创业如履薄冰,2019年钟薛高的现金流并不好,刚好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那年2月,他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依自己的盈利模型,按照既定方案去做,到年底会亏损千万级别;一是不冒险,为将来屯点粮,亏几百万,这样到2020年压力会小一点。最后,林盛还是选择了亏损千万的方案,一切按原计划走。看起来是个冒险,但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按照林盛的看法:“如果站在5年或者10年的维度来看,不按既定的亏损目标,这叫‘收缩打法’,那才叫最大的投机和冒险。因为有很多机会,那个前进的窗口期时间很短,如果丧失了,就彻底没有了。当时团队所有人,包括股东在内都是提心吊胆的。”幸好2019年6月份销售额与同期相比,增长了好几倍。他们抓住了2019年的时间窗,继续夯实了钟薛高的品牌基础。
为什么2020年会有更好的增长?
林盛是这么回答的:“不是取决于别的,而是取决于在重要时机做了什么。这就叫作‘对的选择’,或者说对长期有利的选择。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对选择,或者他是做对了一个选择,但是运气不好。所以,我们特别感恩。”
学历史的林盛爱看历史书,善于跳脱自身的困境看问题,他经常跟别人讲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有可能在半路上被妖怪吃了,但你不能因为他死在半路上,就说取经这件事是错的。
钟薛高也有可能在某一天输,但是不能因为钟薛高输了,就说钟薛高是错的,这些判断都是事后诸葛,钟薛高开创了多少个行业第一,创造了这个行业的一些新东西,都是客观存在过的。某种程度上,林盛和他的团队十分在意这些“存在过的客观”。
11月11日,凌晨一点半,大家还在加班,林盛站在电梯门口送客,电梯门缓缓关上,旁边的女孩说,上次见林总好像头发都还没有白。
品牌小贴士
——新匠人新国货促进会执行会长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