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用学视角下的东乡语语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语用学理论分章简述

这一部分首先从理论上较系统、全面地评述了语用学理论与社会交际的关系,呈现出作者对相关理论的争论焦点和前沿理论的思考;其次,以礼貌理论为基础,结合东乡语实例,介绍了礼貌理论的最新准则;再次,从个体因素、跨文化与互动文化角度探讨了社会交际问题。

第一章对格莱斯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基础和最新焦点进行综述;介绍语用学领域内对格莱斯的话语划分和合作原则的批判和修正;对比分析“含意”“明意”和“隐意”三种意义辨析,进而探讨“默认推理模式”“语境作用模式”和“标准化处理模式”的实验争端。我们认为,巴赫的“标准化”理论相对较合理:“标准化”是一种认知过程,需要共同语境因素,包括说话者意图、语言知识、规约及心理语境、特设语境等被激活,随时为理解和表达提供处理信息。

第二章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结合动态的语境观论述言语行为的交际意图及其认知机制。我们认为,言语行为研究可以转化为文化行为研究;即把言语行为置于更大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探讨其对言语行为的解释力和约束力;进一步探究言语行为能够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功能,以及隐藏于语言使用时所表征的特定文化价值体系。

第三章以利奇的新、旧礼貌理论及顾曰国的礼貌理论为基础,探讨东西方的不同礼貌和面子理论的差异及争论。随后,着重介绍了利奇的“宏观礼貌策略原则”和“宏观不礼貌策略原则”。应用部分介绍了研究言语行为的基本分类规则;讨论了以权势[1]强弱、关系亲疏和涉及事物大小三个变量设计礼貌研究的合理方法。我们认同:三个变量是礼貌地实现言语行为的制约因素;通过对这三个变量以及性别、年龄等因素的观察、分析,可以了解实施言语行为的礼貌策略及所反映的文化背景、个性特点和认知观念。

第四章探讨社会和个体因素对语用的影响;将“社会建构论”“语言顺应论”以及“交际适应论”用于解释如性别、年龄、权势、亲疏关系等个体和社会因素对语用的制约与作用。我们认为语用研究应该通过观察社会和个体变量,以及文化背景、交际语境、交际意图等因素,对言语行为的制约;全面地、多元地、动态地去发现、分析各民族使用语言的社会特征和民族个性。

第五章通过对语言形式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分析,从跨文化语用角度开展的“言语行为实施模式研究”,在方法论上为跨文化语用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们认同探索普遍的语用规则,对比不同文化的言语行为差异以及它们所反映的该民族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观念,在深入了解不同社会文化和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隔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 本专著所使用的“权势”是语用学研究的专用术语。它指在特定场景下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存在强弱不同的关系;如老年与青年、爷爷与孙子、老师与学生、经理与员工等。语用学者认为说话人的“权势”强弱不同,可能说话的方式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