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内容
本书的核心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的需求和恰适性的解释,即为什么需要构建这样一个分析框架,二是对这一分析框架的阐释、指标体系构建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分析,即这样的一个分析框架具体是什么。
(一)治理转型视域下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恰适性的解释
本书的第二章到第四章的论述是对构建治理转型视域下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所作的恰适性解释。第二章主要陈述政府效能评价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揭示地方政府效能评价的重要性。第三章主要是从应然层面论述了当前我国政府所处的治理转型时期的主要内涵、基本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政府效能评价的客观要求及现实局限性。第四章是从实然状态层面,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效能评价的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方政府效能评价的运行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构建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的必要性。
(二)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的阐释
本书的第五章、第六章主要是对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的内容阐释。第五章基于前文章节的论述铺垫,进一步从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构建的学理依据和基本前提假设出发,提出了分析框架构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其中,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中,包含了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的基本定位与价值取向、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与评价方法基本要素。同时,根据分析框架,又着重论述了地方政府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指标体系最终确立经历了理论构建、实证筛选和权重赋值三个环节。第六章从理念更新、制度完善和技术优化三位一体探讨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有效实施的保障体系。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而言,本书意在探寻的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是一种地方政府效能评价本土化的新思路,也是一种“解锁”地方政府效能评价路径依赖的新视角。
一是这一分析框架是突破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评价囿于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价框架与我国治理环境水土不服的一个重要思路。本书立足于治理转型这一现实认定,在细致分析治理转型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特征基础上探寻其对地方政府效能评价的新需求,改变了以往许多研究直接将政府绩效评价所蕴含的西方国家治理价值取向作为论述前提的做法,为基于本土化关照,构建恰适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本书所构建的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是介于政府效能评价的初始条件和理想目标之间,基于当前我国治理转型的实际情境与现实“约束条件”,既考虑了治理转型过程中因路径依赖而残存的传统治理要素的限制,又充分考量了治理变革的战略目标要求,尝试渐进型、次优型的分析框架构建思路,改变了以往很多理论研究脱离中国治理实际状况而提出的过于虚空的政府效能评价框架,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两张皮”的严重脱节现象。
三是依据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思路,本书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内容框架一脉相承,既包含静态结果型指标,也包含动态过渡型指标,在各项指标维度下都包含政府治理体系与政府治理能力两条主线,契合了当前我国治理变革的主要维度。
(二)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治理变革进入攻坚期,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逐渐深入。有效的政府效能评价能够助益治理变革,促进我国治理模式顺利转型,实现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本书对当前我国治理转型的现实认定有利于我国地方政府在效能评价实践中更加切合治理转型的现实约束条件,避免地方政府将效能评价看作是一项“政绩”行为,为追求浮夸表象而盲目、不切实际地实施政府效能评价。
二是本书所构建的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分析框架,可以为我国当下进行的治理变革提供一种亟须、有效和切合实际的评价思路,有效指导我国地方政府效能评价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同时,这一分析框架也为地方政府开展与治理转型相适应的效能评价提供了有益借鉴,进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治理变革的合法性。
三是本书基于与治理转型相契合的理论分析框架而构建的地方政府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政府设定效能评价指标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动态过渡指标与静态完成指标的有效结合可以为当前政府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实践提供些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