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贫困家庭的界定及其数量
“贫困”涉及社会学、文化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目前在学术界没有公认的概念。一般认为,狭义上,贫困仅指物质匮乏,而广义上,贫困既包含物质匮乏又包括公民权利和能力缺乏。部分学者尝试给出关于贫困的进一步解释,如关信平认为,贫困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部分社会成员因缺少必要资源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剥夺获得生活资料及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权利,并且使得他们的生活持续性低于该社会常态生活标准。[2]王明朝等人认为,贫困与人类发展相伴而生,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类。绝对贫困是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无法满足,而相对贫困则是一种比较意义上的贫困,一方面指因贫困线提高而产生的贫困,另一方面指收入差距拉大而产生的贫困。经济发展初期,绝对贫困问题突出,而经济高度发展阶段,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3]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脱贫攻坚战,是以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为主导的,而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精准扶贫,则是以解决城乡相对贫困为主导的。
本书中的贫困家庭,具体是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享受低保,或家庭成员月平均收入在当地最低生活标准2倍之内,且满足以下6类情况(大病患者,持证残疾人,父母一方死亡的未成年子女,独居70岁以上老人,幼儿园学童、全日制在读学生,遭受突发性灾害或变故的)之一,享受低保边缘户的家庭。[4]即贫困家庭主要指的是享受低保或者低保边缘待遇的家庭。截至2015年11月,南京市共有城乡低保户6.4万户(其中城市低保户30261户,农村低保户33906户)、9.9万人(其中城市低保人口47256人,农村低保户51716人);截至2015年8月,南京市共有城乡低保边缘人口9939户、23409人。[5]即南京市城乡贫困家庭共计约7.4万户,这些贫困家庭面临着物质相对匮乏、患重大疾病、无业失业、技能缺乏、子女负担重、生活失去信心、缺少社会支持等现实困难。
“南京市级重点困难群体帮扶行动”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城乡贫困家庭,它以民政系统筛选[6]出来的低保、低保边缘群体中亟须解决生活困难的72个贫困人员及其所在的家庭(其中低保家庭59户,低保边缘家庭13户)作为帮扶对象,约占当时南京市贫困家庭7.4万户的千分之一。这72户贫困家庭散布在全市11个区的39个街道、11个镇的72个社区,大致体现了南京市贫困家庭的分布现状,远郊区的六合区、高淳区帮扶对象相对较多,主城区的秦淮区、鼓楼区帮扶对象相对较多。与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大爱之行——全国贫困人群社工服务及能力建设项目”中的同类重点示范项目相比,本项目辐射范围广(涉及南京市11个区)、牵动部门多(社科院、民政、高校、卫生等)、攻坚难度大(旨在探索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家庭的帮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