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一、研究的逻辑理路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诚信在调节社会各种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诚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诚信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必要元素,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自然不是文明的社会;一个文明的社会,自然是诚信的社会。然而,有诚信也就有失信,失信同样与人类社会相伴随。失信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众所周知,它使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增加人与人交往的成本和社会运行的成本,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人人讲诚信,建立诚信社会,是几千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美好意愿。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公民诚信道德素质滑坡、人们的诚信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解决。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把诚信价值观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要求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可见,诚信在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

诚信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即诚信价值观要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形成。人类就是在一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先于人类存在,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居住在寒冷地带的欧洲人,思想和技术都非常落后,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袁岳,编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近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认为:“良好的气候使人憨厚,法律也随之宽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与自然环境不同,社会环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现代社会人类处于自身所创造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相对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更加直接和显著,因为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人构成的。因此,为了确保人们的活动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上升到国家层面,党和政府只有根据我国实际的社会环境进行决策和施政,才能取得好的政策绩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诚信价值观的形成,它可以改变诚信价值观的形成轨迹或快慢,可以助推人们形成诚信价值观,也可以使人们对诚信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动摇,从而导致行为上的失信。

近年来,新媒体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它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占全球的21.6%,为6.49亿。人民网-传媒频道.《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5)》发布 新媒体发展进入新阶段[EB/OL].(2015-06-24)[2019-05-12].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624/c120837-27201386.html.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达7.51亿人,相当于全球网民的1/5,互联网普及率达54.3%;手机网民达7.24亿人,比2016年底多2 830万人。中华网.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2017-08-04)[2020-12-05].http://news.china.com/finance/11155042/20170804/31038514.html.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达8.2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达8.17亿人,普及率为59.6%,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7.6小时。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19-03-01.“覆盖中国90%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约6亿人。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4成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人们的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王一.微信症候群正在袭来: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N].解放日报,2016-01-18.人们把当今的信息时代称为“新媒体时代”,并由此构成一种新的社会环境。

新媒体时代不但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而且对政治、社会管理与服务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在公众事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5·12”汶川大地震期间,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新媒体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例如,2008年奥巴马在总统竞选期间,将网络媒体的宣传发挥到极点,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新媒体。有分析指出,2016年特朗普成功当选美国总统,是因为他比希拉里更会玩新媒体。高利刚.希拉里输了,只因特朗普比她会玩新媒体[EB/OL].(2016-11-10)[2020-10-15].https://www.sohu.com/a/118664665_358836.2016年7月,土耳其发生军事政变,在军人占领国家电视台的危急关头,总统埃尔多安就是通过手机新媒体呼吁民众反对政变的,从而挽救了土耳其的民主政治。学者郑永年认为,社交媒体的产生,其大众性、个体性、民主性等特征,颠覆了人类几百年来的政党政治,标志着大众“政党”时代的到来。郑永年.社交媒体如何颠覆政党政治?[EB/OL].(2017-02-28)[2019-10-30].https://www.zaobao.com/forum/expert/zheng-yong-nian/story20170228-730078.新媒体还影响社会的诚信状况。当前,我国的失信问题依然严重,社会诚信危机的出现,无不与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环境变迁有重大关系。新媒体带来的网络虚假新闻、网络谣言、电信网络诈骗等不时干扰着人们的生活。例如,2017年3月8日,微博有一条“萨德在韩安装过程中爆炸造成6死30重伤”的新闻,还附有相关视频。后来证实这是一个谣言,微博中的爆炸视频是2015年山东日照岚山石化爆炸的视频。2017年8月11日,微信群有人散布“九寨沟拉走四车死人”的虚假信息,随后嫌疑人朱某因散布“涉地震谣言”被行政拘留10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不仅干扰了疫情防控工作本身,还对社会各方面造成负面影响。例如,网络谣言“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武汉2月25日—3月10日所有商店全部关门”造成武汉市民心理恐慌;“新冠病毒是从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室泄露出来的,与中国的生化武器项目有关”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形象;等等。防电信网络诈骗成为近年来大学新生入学的一门必修课。据了解,电信网络诈骗有网络兼职刷单诈骗、网络贷款诈骗、网络购物诈骗、冒充公检法机关诈骗等7种形式。这方面的案例很多,其中引发全社会关注的是“徐玉玉案”,犯罪分子就是利用无线上网卡等新媒体工具进行作案的,诈骗最终导致徐玉玉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有调查显示,“网络推手”为钱什么都敢炒。网络推手发布的虚假信息,制造的谣言,会使广大网民对人生、世界和社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李松.中国社会诚信危机调查[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总之,传统媒体时代的社会环境相对单纯,当前社会的失信现象与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联。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社会环境会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新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新媒体,应用新媒体成为一种普遍的、流行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因此,有必要探讨新媒体时代社会环境下人们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是否发生变化这一问题。

探讨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问题,可以为诚信价值观的培育提供针对性的对策,进而切实有效地解决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诚信危机问题,推进国家的诚信文化建设。然而,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当前学术界与本文相关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微观”研究比较匮乏。当前关于诚信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大多基于宏观的思路,而关于个体诚信观念、诚信行为等的形成特征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成果偏少,也就是对诚信的内在构成要素和个体诚信价值观形成过程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机理是个体的、内在的。由于缺乏对诚信系统的微观分析,缺乏对个体诚信的内在形成机理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致使诚信价值观的培育对策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二,学科分析视角单一。当前对诚信的研究比较偏重于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而与人的诚信行为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心理学对此却不够关注。事实上,诚信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结果。对诚信采取心理学式的结构分析,能够很好地解释诚信行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对诚信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启发。第三,对策化建议不够系统。学术界或从宣传教育维度,或从法律惩戒维度,或从榜样示范维度探讨新媒体时代个体诚信价值观形成的对策,这种分析思维过于简单化。本书认为,应秉持系统思维方法,多维度系统探讨新媒体时代社会环境下诚信价值观形成的路径与策略。此外,现有研究成果中现象分析性、政策宣传性居多,存在理论性不强、学术性不足的问题。

以上问题是当前诚信价值观的培育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根结所在。由此构成本书研究的基本逻辑理路,即本书研究旨在将新媒体时代社会环境下社会所倡导的诚信价值观转变为人们内心深处的牢固的价值观念,从何为个体诚信价值观形成机理的问题入手,破解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诚信价值观培育的难题,并据此从多个维度探讨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形成的对策性方案。

二、研究的价值意蕴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每一次社会变革总会出现社会道德的“无序”状态,这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变革,社会意识形态也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冲击社会道德观念和秩序。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40多年来,经济所有制结构、社会结构、分配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经济基础的重大变革导致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在精神文化层面突出地表现为人们传统的诚信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社会上的失信现象比较普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诚信的价值观,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重要特征。”习近平强调:不断创业 诚信和谐 造福社会[EB/OL].(2005-05-30)[2019-10-20].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5/05/30/006121695.shtml.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国家的诚信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13年底,党中央发文明确要求:“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加强失信惩戒”。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总之,推进国家的诚信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被纳入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对我国社会陷入诚信危机的及时和强有力的回应。网络生活中的诚信道德要求,是现实社会诚信道德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新媒体时代社会环境下,我国社会的失信现象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给诚信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探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问题,其价值意蕴如下。

第一,从理论维度看,为诚信价值观培育提供新的理论视野。时代变化产生新的时代问题,解决新媒体时代个体诚信价值观问题,培育人们的诚信价值观,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回答时代变化提出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也就是说,诚信价值观培育需要有新的理论思路。当前学术界对诚信价值观培育的研究,侧重于整体、外在的视角。本文是关于个体的、内在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机理的研究,即从理论上分析个体诚信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整体的、外在的研究形成优势互补,突破诚信价值观研究的学科局限,建构宏观与微观、他律与自律全面结合的,有助于改善诚信价值观培育的理论模式,丰富了诚信价值观培育的理论。

第二,从实践维度看,有利于公民诚信道德素养的提升。对个体来说,现代诚信既是品德,更是规范。因此,诚信道德是现代公民的重要道德素养之一。本书研究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是以提升公民的诚信道德素养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个体诚信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使诚信价值观的形成获得个体心理层面的保障,这为解决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失信难题提供了内在的破解思路,从而为诚信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方案,有助于改进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诚信价值观培育工作。

第三,从国家维度看,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自从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以来,一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已成为当今国际共识。“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当前,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国抢占的制高点。文化软实力包括国民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本书研究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以培育公民诚信价值观为实践旨趣,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文化建设,乃至全局工作中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它“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培育诚信价值观属于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范畴。本书研究旨在增强国民的诚信价值观,可以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向我国渗透资产阶级诚信价值观,从而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巩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第四,从经验维度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内容的理论研究提供经验参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和12个方面的内容。虽然诚信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内容同样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层面和任何一个方面均不可偏废。以敬业为例,当今社会人才流动已成为常态,人才自由流动是市场机制自发配置资源的结果,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敬业”与“跳槽”之间的关系?同样,爱国是一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一项法律义务,同时我们也强调弘扬国际主义精神,那么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的关系,爱国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公民个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内容也有形成机理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属于价值观念范畴。因此,探讨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这一主题,可以为研究敬业、爱国、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内容的形成机理提供经验借鉴。

三、核心概念界定

研究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问题,必须首先对几个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本书涉及的核心概念主要有新媒体、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诚信价值观、机理,系统掌握这些核心概念,是本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和新媒体时代是本书讨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顾名思义,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媒体家族中的一种类型。新媒体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1967年美国人彼得·卡尔·戈德马克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里。他称“电子录像”为“new media” (新媒体),这是新媒体概念的第一次使用。张志明.新媒体语境下的品牌战略[J].前沿,2016(2):99.此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报告中多次出现“新媒体”一词。从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广泛使用,并不断扩展到世界各地。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通常所讲的新媒体又是什么概念呢?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国内外专家、学者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共识。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新媒体定义为网络媒体,显然这一定义比较狭窄。《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将新媒体定义为“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个人数字助理、视频音乐播放器等设备为终端的媒体”。流媒体网.2006中国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EB/OL].(2006-12-29)[2020-05-30].https://lmtw.com/mzw/content/detail/id/28725/keyword_id/-1.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报纸,广播是新媒体;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相对于电视,网络是新媒体。他认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熊澄宇,金兼斌.新媒体研究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这是“相对论”的观点。以此观点为依据,今后出现的新的传播方式都可以称为新媒体。有学者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9.。也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具有高度互动性的媒介总和。尹章池.新媒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强调新媒体的互动性——传播者即是互动者。何华征.论新媒体概念的基本内涵[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4.综上所述,尽管社会各界对新媒体概念的观点不一,但数字化、交互性肯定是概念中的关键词。

要了解新媒体概念,首先需了解媒介的概念以及它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古时,媒指做媒,介指中介,媒介就是介绍婚姻的中介。因此,从广义上讲,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物都可称为媒介。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等认为:“真正的‘传播革命’所要求的,不只是讯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或者受众注意力在不同媒介之间分布上的变迁,其最直接的驱动力,一如既往,是技术。”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对于传播学来说,媒介是指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技术手段,而媒体则是指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载体。也就是说,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技术,而媒体是指物体,传媒则是媒介和媒体的简称。媒介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呈现出新的形态。传统的媒介通常是指纸张、电波等。因此,新媒体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始终是个阶段性的和不断变化的概念,是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更是个不断成长与变化中的观念。例如,当前以数字技术为媒介的手机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而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电视相对于以纸张为媒介的报纸也是新媒体。我们认为,当前情况下,新媒体的技术依托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卫星技术。以此技术为划分标准,传统媒体的形态主要有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形态主要有博客、微博、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网络视频、微信等。实际上,新媒体无非是功能和手段不断翻新的技术设备,它本身并不具备善恶的性质。它是一把双刃剑,其作恶或为善,取决于主体的品质优劣。

对人类社会所处时代的划分标准不同,时代观也不同。例如,以科技和生产力为标准,可以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自然经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以政治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专制时代、民主时代等。把当今时代称为新媒体时代,显然是以媒介技术为划分标准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技术的革新推动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判断一种技术的发展是否催生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主要看这种技术有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传媒大师麦克卢汉曾讲,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及其运用,都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毫无疑问,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新媒体已经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新媒体时代包含5个要素: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郝宇青,刘笑言,等.新媒体时代政治环境与执政方式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因此,无论是从核心指标上看,还是从构成要素上看,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无疑可以称为新媒体时代,也有人称其为网络时代,或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时代。

(二)诚信及相关范畴释义

诚信是本书讨论的中心概念。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常用的词语,也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诚信文化资源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极为丰富,如: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孟子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管子认为“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此外,“城门立木”“曾子杀猪”“尾生抱柱”等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广为人知并为后人所传颂。那么究竟何谓诚信呢?

在国内学术界,学者们普遍认为,构成“诚信”一词的“诚”和“信”两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重要的伦理范畴,现代文化才将其合并成为一个道德范畴。大多数学者从哲学、伦理学的学科视角来界定诚信,但研究视角不尽相同。首先,焦国成和何怀宏从传统文化入手来探讨诚信,分别解析诚与信。焦国成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诚’有本体特性之义,也有德性之义;‘信’字原本是讲的人在神面前祷告和盟誓的诚实无欺之语。诚是人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3.何怀宏认为:“‘诚’‘信’虽可以互训,但还是有所不同:‘诚’也被作为本体论范畴使用,‘信’却始终是一个伦理学概念。”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其次,多数学者对诚信内涵进行了现代性阐发。万俊人从现代社会道德实际出发,把诚信看作是一个容纳多重道德要素的整体,认为“诚信是一种可预期的责任承诺和基于此责任承诺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和社会的信任或信赖”万俊人.论诚信: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伦理建设研究之一[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6.。宫菊花认为,“现代意义上的诚信内涵既是一种以诚实守信为根本要求的伦理观念,也是一种‘德’‘得’相通的社会行为,和一种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制度规范”宫菊花.诚信的多维诠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93-94.。樊浩采用道德哲学的方法,从“本体世界、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三个人文维度”构建立体型的诚信原理樊浩.“诚信”的形上道德原理及其实践理性法则[J].东南大学学报,2003(6):15-22.

《说文解字》中以“信”释“诚”,又以“诚”释“信”。1999年版的《辞海》指出诚信的两个含义:诚实和信用。商务印书馆第7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诚信解释为“诚实,守信用”。《伦理学大辞典》将诚信释义为“‘诚实守信’。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基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也是行为主体所应当具有的基本的德性和品行”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从词源学上讲,诚信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指诚实,不撒谎,不自欺欺人;信是指守信用,遵守诺言。诚与信结合为一个词,诚信是指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言行一致,即诚实守信。诚与信是一种内和外的关系,诚是信的内在德行,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是一种内心的不欺不诈,信是表现在言行上的不欺不诈。诚实侧重于内在道德涵养,守信侧重于外在交往关系中的道德规范。杨方认为,“在伦理学语境中,诚信意指一个人在心意、言语和行动上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真诚无妄、信实无欺、信任无疑”杨方.诚信内涵解析[J].道德与文明,2005(3):26.。言语的诚信是诚信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古人最重视的,实际上还有行动的诚信和心意的诚信,也就是言诚、行诚、心诚。心诚是诚信的最高层次,也是根本层次的要求。总之,现代诚信的核心要义是诚实守信。

对与诚信相近的概念范畴如信用、诚实、信任、信誉等进行阐释,分析它们与诚信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把握“诚信”概念。信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与“诚信”混同的词语。人们对诚信与信用的理解一般有两种错误倾向:认为两者没有差别,将其相提并论;认为两者没有关联,诚信是诚信,信用是信用。正确把握诚信与信用之间的关系,必须意识到两点。一是诚信与信用两者有区别。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诚信与信用容易混用主要是因为两者有共同的“信”字,但诚信中的“信”主要是指信守承诺,体现的是主体愿意承担的责任,是一种单向性的义务。而严格来说信用是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一定行为主体偿还经济的能力和意愿。信用中的“信”虽有守信之意,但主要包含着财产能力的条件。随着失信问题在我国经济领域越来越突出,如短斤缺两、以次充好等,一些经济学家加入了研究诚信的队伍,但他们是用“信用”来替代“诚信”。“现代诚信概念阐释的思想主流是在继承传统诚信资源基础上,依据当今社会现实本原,建构侧重‘信’的现代诚信概念。”秦安兰,吴继霞.诚信概念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J].征信,2014(5):57-62.他们研究的“信用”与价值观层面的“诚信”有一定差异。二是信用与诚信两者有联系。信用离不开诚信,诚信是“信用”达到经济目的的道德前提和保障。

在日常用语中,诚实与诚信经常互换,但严格意义上讲,诚实有其特有的基本规定性。《辞海》把“诚实”解释为言行与内心一致,不虚伪。诚实意为真诚、实在、老实、不虚伪,它的反意为表里不一、言行虚伪等。从更深层次意义上讲,它是指主体内心的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诚信含有诚实之意,换句话说,诚实只是诚信的一部分。

当前学界的共识是把信任看作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和一种社会关系,“在任何情况下,信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本身从属于特殊的规则系统。信任在互动框架中产生,互动既受心理影响,也受社会系统影响”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一些社会学家常把诚信混淆成信任。例如,郑也夫将诚信与信任作为一个序列来理解,“诚信,信用,相信,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何立华从文化上给信任下定义,“信任视为社会制度(法律和法规等)或文化规范(道德和习俗等)的产物,理解为与社会结构或文化规范紧密相关的社会现象”何立华.中国的信任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信任中的“信”是相信的意思,含有信心和希望之意;信任中的“任”是授权、托付的意思,因此信任就是主体对客体在肯定判断下的一种期望和托付。诚信与信任的联系在于一个人只有诚信才有可能获取别人的信任。

信誉是指个人或组织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别人所给予的名声、赞誉、美誉。誉具有动词称赞、赞美、赞誉的意思。《辞海》把“信誉”解析为“个人或社会集团履行承诺和义务的水平,以及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可信任程度。是个人或社会集团的社会信用和相应的社会赞誉的统一”。诚信的人才可能赢得良好的信誉,失信的人信誉自然会差。

总之,诚信与诚实、信用、信任、信誉等相近范畴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相互替代。诚信是自己对他人的承诺,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内生的,取决于自身的品德;信用反映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经济过程,是互生的,既有授信方,又有受信方;信誉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一种形象标识,是外生的,取决于社会的评价。就学科归属而言,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诚信是哲学、伦理学领域的概念,信用是经济学领域的概念,信任、信誉则是社会学领域的概念。

(三)价值观与诚信价值观

对价值和价值观概念的界定是深入理解“诚信价值观”科学内涵的前提。关于价值的概念,学者们主要从价值的主客体关系和价值的属性上进行界定。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会长李德顺指出:“所谓价值,是特指主客体关系的一种内容,这种内容就是:客体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李德顺.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袁贵仁指出:“价值,作为哲学范畴,表示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意义。价值关系就是意义关系。”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从上述对价值概念的界定中可以得知,价值具备三大特征。第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价值离不开人,一切价值都是对人而言,人是价值的需要者、享有者、评价者。第二,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的满足。“价值离不开客体,但是不能归结为客体;它也离不开主体,但也不能归结为主体。价值的本质,诚如马克思所说,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价值即人们常说的“有用与无用”“需要与不需要”“利与弊”“好与坏”,等等。第三,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既表现为人对客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客体对人的作用,但只有客体对人的作用才可能是价值。此外,客体对人的消极作用不是价值,价值是客体对人的积极作用。据此,笔者认为,价值是指客体属性对主体人的积极作用。价值分为不同的类型,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积极的或消极的、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正义的或不正义的价值;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本书讨论的诚信价值观就属于文化价值范畴。

价值观是建立在价值的基础上,人们对价值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它代表人们看待问题时的根本态度,表达人们各方面的价值诉求。“一方面,价值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即价值观。另一方面,人们有了一定的价值观,便希望生活得有价值,于是在实践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追求和创造价值。”包雅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和导向性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不同,社会分工的多样化和利益的差别化,再加上价值主体存在差异性和价值标准不一,因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状态。价值观的导向性,是指人们在无形中受价值观引导确定自己的行为选择,在实践活动中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观根据其功能和作用,有一般、核心和终极之分。核心价值观具有三大特征:统领性、稳定性和理想性。统领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起着统帅、支配、引导作用;稳定性是指核心价值观一旦确定后就比较恒定,逐渐成为人们普遍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大脑和心灵中;理想性是指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人们向共同目标奋斗。

在对价值、价值观两个基本概念阐释之后,我们对诚信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从词源学上分析,诚信价值观是由“诚信”加“价值观”构成,既然诚信是指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言行一致,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的基本看法和观点,那么诚信价值观自然就是指人们把“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言行一致”这一道德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其实,诚信与诚信价值观,不外乎是主体所具有的一种优良品质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与观念形态。那么诚信价值观在我国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从价值演进的过程看,诚信价值观的发展表现为从市场规则、底线伦理到主流价值的多层次历史演变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兴国大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可明确诚信价值观在我国的重要地位。2006年3月,“以诚实守信为荣”被列入党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中。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基本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历史和现实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能否构建起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体系,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2008(5):7.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将诚信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中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相对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都有诚信。因此,诚信在我国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诚信价值观在我国处于核心价值观行列,诚信价值观是对诚信的价值认同、信任和追求。

(四)机理

机理是本书研究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关键词。本书研究必须建立在牢牢把握机理的科学概念并对其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什么是机理?这是一个需要加以讨论的问题,学界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当前学术界对机理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指事物为实现一定功能而进行运作的某种规则和原理,二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理由和道理。机理分析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起初运用于物理、化学、数学建模等自然科学领域,当前已拓展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用以探讨事物运行或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例如,在化学中,机理是指从原子的结合关系中来描述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辞海》没有对机理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对机理没有单独的解释,而是将其等同于机制概念的一部分,即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这些关于机理的阐释开拓了研究视野,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这里首先应澄明一个问题,即理工科概念能否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在人类文明社会的早期,自然科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直到19世纪,两者还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家同时也是社会科学家。后来随着学科分化得越来越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自沿着自己的发展道路行进,结果彼此越来越远。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人为的学科壁垒带来的问题。近年来,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兴起,为两者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科学本没有分类,分类只是人为的行为。当然,不同的学科会有自己的特殊性。

对与机理相近的概念范畴如机制、规律等进行阐释,分析它们与机理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把握机理的科学内涵。不少学者混淆机理与机制的概念,甚至将其等同使用,这显然不科学。简单而言,机制是指事物的具体运作方式,侧重于外在;而机理是指事物运作的原理,侧重于内在。机理需要借助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而机制则并不一定。人们容易将其混淆使用,是因为两者都是事物实现特定功能的条件。机理与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可以互换通用,但机理不能等同于规律。从哲学范畴而言,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古代文字中,机理中的“理”是指事物前后的顺序。从词源学上讲,机理是指构成事物要素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机理实际上就是内因与外因、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显现的规律。对事物的机理分析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机理的静态分析是指分析事物形成的各种要素,以及事物形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机理的动态分析,也就是生态学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形成过程。本书讨论的“形成机理”,意指任何事物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要素,都是在一定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研究某一事物的形成机理一般有三种视域:一是阐述事物的起源、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预测未来;二是剖析事物形成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影响事物形成的各种要素;三是分析事物形成的原因、过程或形成的环节。因此,探讨事物的形成机理的实质就是分析事物是如何形成的,影响事物形成的各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人的思想道德观念。

以上关于机理的概念界定及其分析只是一家之言,是否准确可以讨论。以此理论为标准,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是指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多种内在要素构成的,是受多种外在要素影响的,并经历一系列环节的动态过程。本书研究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问题,旨在从理论上分析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个体诚信价值观形成的一般机理发生的变化。更进一步讲,研究机理的目的在于教育。换言之,机理与教育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只有深刻理解并遵循事物的形成机理,才能在实践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从而促进事物的有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