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文章巧留白,教学善补白
鸳鸯绣出凭君看
更将金针度与人
“无画处皆成妙境。”此语形容的是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留白”,同时也言明了艺术欣赏的技巧之一“补白”。在中国画中,我们常常能够从画家巧妙的“留白”中联想开去,进入到空灵的艺术境界。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往往能够从作家精当的“留白”中产生遐想,体会到余味袅袅的深邃意境。正是因为创作者的“留白”和欣赏者的“补白”之间的通感,才使艺术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关于“留白”问题,众多大师们已有过详尽论述与阐释。笔者行与此文,仅想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探讨关于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留白”,并巧借“留白”之处进行“补白”的问题。
一、文本“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美妙尽在不言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可谓文质兼美,堪称典范。细细品味,大量文章含有精当的“留白”之处,使得文章虚实相生,意境深邃。笔者曾对这些“留白”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并将这些“留白”加以归纳,发现大体可以包含以下五种类型:
1.伏笔型“留白”
伏笔型“留白”是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延宕读者的思考空间,有意留下的空白。这些留白之处都会在下文有所呼应,让读者不由自主将前后文字关联起来,从而印证自己的阅读思考。伏笔型留白能够使文章结构严密,不呆板枯燥,充分体现了作者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
《梅花魂》一文中有两处“留白”:一处是第2自然段,年幼无知的“我”在嘲笑外公哭了时,“外公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你还小呢,不懂!’”此处,外公为何一读唐诗宋词就会落泪,为何说“我”不懂,作者一字未提,却将读者的思维拓展开去,任凭这思绪纵横。第二处是课文第3自然段,在我将外祖父的墨梅图弄脏时,慈祥的外祖父第一回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随着“我”的纳闷,读者也一定疑惑不解,但作者此处并不道出答案,令读者将心中的猜疑继续延展下去。直到“我”和妈妈即将回国,外祖父将墨梅图送给我时,我们才从外祖父那饱含深情的话语中领悟其原委,遂而对自己的两次揣度进行印证。
《钓鱼的启示》第4自然段,“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这里,父亲为何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为何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去,他到底是怎样想的,作者不着一字,却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作者乃至主人公的思想产生碰撞。直到文章篇末,我们才恍然醒悟:父亲正是通过这样严格的教育方式来帮助孩子辨别是非、挑战自我,父亲的高明就在于此。
2.含蓄型“留白”
含蓄型“留白”是作者并不将自己或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一泻无遗,而是意不浅露,语不穷尽,欲言又止,巧妙地留下一个空白,从而使文章含蓄深婉,耐人寻味。“细水长流则绵,奔泻狂倒则竭”,含蓄型“留白”往往能够收到以无胜有的艺术效果。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谈论碰壁”这一部分: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在座的人笑什么?作者一字未着,却令人深思:的确,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旧社会的黑暗,反动势力的迫害,这种种客观现实,对于年龄尚小的“我”来讲还不能了解与认识,而这些沉重的话题就在鲁迅先生的嬉笑怒骂中含而不露地表现出来,足可见鲁迅先生对黑暗势力的憎恨。
再如《别饿坏了那匹马》:当那一天“我”走进他家的后院,只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而未见到马时,“我”直想哭,他却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看书吧!”仅一句含蓄的“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匹马”,其他任何多余的解释都没有。这里作者有意不去点破没有那匹马的缘由,令我们在这些似“无”若“有”的空白之中读懂了很多很多: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青年的真诚善良、朴实无华、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都在这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意的话语里熠熠生辉。
3.略写型“留白”
略写型留白是作者根据文章主题需要,对次要部分一笔带过或着墨甚少,使得文章达到疏密相间,浓淡相宜,错落有致,匀称和谐的艺术效果。
如《将相和》中,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至于廉颇如何请罪,二人见面如何化干戈为玉帛,作者不做具体交代,只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一笔,轻描淡写地带过,令人浮想联翩。
再如《绝招》一文写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至于绝招是什么,怎么练的,作者都不做具体记述,给人疏处走马之感。
4.省略号“留白”
省略号“留白”是最直观的一种“留白”。作者在描写或列举之时不能穷尽也不愿穷尽,遂以省略号代替,让读者或沉浸其中悠游涵咏,或展开想象自由翱翔,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慈母情深》一文有几处省略号,一处是第16自然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另一处是第29自然段:“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两处都是对母亲的特写,前者是以慢镜头的方式展现的,后者则是以快镜头方式表现,两处都用省略号结束,让我们在视觉的冲击中将思绪逐渐拉长拉长,看到了文字背后的许多图景。文中还有一处省略号,是在第31自然段:“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这小小的六个圆点,与其说是省略号,还不如说是“我”留下的串串泪珠,这泪珠中有对母亲的心疼,有对自己的责备,有对母亲的感激,也有对自己的鞭策……
再如《唯一的听众》课文第11自然段,不着一字,只是一个省略号,单独成段,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里可能会有我和妹妹的进一步对话;可能会有“我”知道事情真相时的愕然;可能会是“我”迫不及待地去找那位“耳聋”老人,道出感激;也可能会是第二天清晨,“我”再次去树林里拉琴时与那位唯一的听众见面时的情景,还可能……种种想象,都从这个省略号中迸发出来,收到了“不着笔墨,尽显风流”的艺术效果。
5.结尾处“留白”
结尾处“留白”是指文章在结尾处急锋收笔,戛然而止,给人以虽行文结束,却意犹未尽之感,为读者创设出深思遐想的空间和回味咀嚼的余地。
如《用心灵去倾听》结尾处:“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其弦外之音如空谷传响,久久不绝。
再如《想别人没有想到的》结尾写道:两个徒弟恍然大悟。悟出了什么?文章不着笔墨,交由读者自己在思想的天空中遨游驰骋。其实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在写“留白”的,只不过写的是绘画中的留白技巧,却与文本留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我们学习“留白”手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二、文本“补白”——无声之处天地宽,潜心会文有洞天
文本“留白”之处,不仅为我们师生的阅读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为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潜心研读文本,仔细挖掘文本内涵,善于发现并利用文本中的“留白”,引领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思考,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这就是“补白”。“补白”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的内核,透彻理解文本的内涵,习得文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放飞学生的想象翅膀,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通过“补白”加深理解
对于一些意深旨远的文章或语段,教学时可以采用“补白”的方式,引发学生从“留白”之处展开思考,从而加深理解,升华感悟。
如一位教师教学《白杨》时,精心挖掘课文的空白点,适时引领学生展开了两次深入对话: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无法知道。那他们只知道什么呢?老师布置一个任务,看看书中用了几个“只知道”,每读完一个“只知道”,然后就紧接着用“但不知道什么”来提问自己,可以把“不知道”的内容写在书中空白处。
(2)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你们知道的告诉这两个孩子?
通过这样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两次拓展、扩充,学生对文本以及文本角色切己体察,反复揣摩,深入领悟,可以对文本的体验更丰富,理解更精准,感悟更深刻。
2.通过“补白”升华情感
一些课文中的“空白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时如果能巧妙地将这些“空白点”变为情感的“生发点”,让学生在“补白”中真情涌动,热情飞腾,激情燃烧,语文课堂必然会成为生命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写道: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父亲在这30多个小时中是怎样度过的,他是怎样凭借着一双手挖掘瓦砾、找寻自己的孩子的,文中没有详细的描写,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想象父亲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并真正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把握父亲的情感脉搏,感受父爱的深挚与伟大,获得情感上的熏陶感染。
3.通过“补白”加强练笔
如何由读学写,在读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直是语文教师思考探究的重要课题。文本补白恰恰能够为读写迁移提供契机。对于一些含有精妙“留白”,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挖掘其隐含的内容,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进行想象、拓展、补写或改写。文中的意不尽露之处,省略号之地,略写的情节,文尾的空白等等,都可以作为随文练笔的源头活水。
如学习《唯一的听众》一文,可以让学生将课文第十一自然段的省略号,变成具体的文字,把当“我”知道事情真相时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书写下来。再如读完《穷人》,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想象来续编故事,写一写桑娜和丈夫今后的生活,可以写成长长的一部小说。通过这样的“补白”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必将得到很好的滋养。
4.通过“补白”领悟表达
“补白”之后,让学生将自己所写的内容添加至文章中,并与原文进行比较,看看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文本“留白”并不是作者的疏漏,而恰恰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功力。学生在“补白”及比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精妙,加深对语言本身的印象,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还可以锤炼细致描写、详尽叙述等表达方法。
文章巧“留白”,教学善“补白”。所谓“善”字,就是要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师首先要潜心会文本,善于发现文本材料的“留白”之处,善于“无中生有”——于无字处读出内涵、读出深意;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好“补白”的时机,选择好角度,确定好形式,让“补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剂“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