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气虚也会引起发烧
病例:某女,二十九岁。
主诉:一年来精神不振。
现病史:症状休息后稍能缓解,多寐,多梦,夜间睡眠时自觉全身皮肤发热,体温正常,巅顶头发变白,掉发,健忘,面色苍白泛青,大便三天一次,偏稀溏。舌淡胖嫩齿印苔薄,脉浮数而无力。
诊断:虚劳。
处方:黄芪60克,党参15克,白术45克,当归15克,炙甘草6克,柴胡6克,升麻6克,陈皮6克,五味子6克,山萸肉15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七剂。
这种类型患者的发热,其实并不少见。
因为气虚发烧的人,首先会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少气懒言,根本不想说话等。然后才有发热的感觉,这个热,可以是体温正常,也可以是高热到40℃。
这是脾虚而发的热。
经过一周的调理,再复诊的时候,她说已经没有夜间皮肤发热的感觉了,大便也已由三天一次变成一天一次,而且成形了。
曾有例儿科病例,孩子大约六七岁,具体情况已经想不起来,那时我还在三九门诊,也是这种情况。
我参考的是岳美中先生滋脾阴的思路,用四君子汤加山药,共五味药,这个孩子吃了三剂以后就退热了。
另一例也是儿科病例,有兴趣的可以去我的微信公众号看一篇名为《妈妈不好当(学员作业)》的文章,用的是补脾气的法子,正所谓甘温除大热。
为什么脾虚也会发热?可能很多人想不明白。
是什么原因,我讲完,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个,脾分阴阳,脾有脾阴、脾气(阳),两者必须平衡,脾阴不足,会有脾阳的相对亢进而自觉发热。
第二个,气(或者阳)本身是有温煦作用的,也就是有热量的。
第三个,我们知道,津液是靠气推动的,很多人忽略了“气”本身也是靠气推动的。
综上,脾阴虚了发热,好理解,用山药滋脾阴,但是,如果气虚了呢?
气虚了—推动不了“气”—造成相对的气的郁聚—热量就会出现局部的富集—导致发热。
所以,治疗方法就是补气(补中益气汤),用补充的气来推动郁聚的气,把富集的热量冲散进而退热;或者让阳气均匀布散,从而达到退热的目的。
这就是甘温除大热的原理之一。在学校,我问了好多老师,没人给我把这个道理讲明白,糊里糊涂了六年,直到在2012年,我读了丁光迪先生的《东垣学说论文集》,又悟了痰湿观后,再经数年临床,才有点感觉。
脾阴虚的患者很容易出现花剥苔裂纹舌,你仔细从脾的功能上去分析,会有体会的。
至于脾气虚,就更容易分辨了,就不多说了。
这些病案,是值得玩味的,虽然我用的剂量过大,有违东垣法度,但也有效果,不担心气升太过,因加的五味子、山萸肉、龙骨与牡蛎都是从敛浮阳的角度去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