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入大脑:认知与思维升级的100个奥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奥秘#25 万物静止,运动犹存

后效错觉的来源为大脑细胞表征运动的方式。

为什么当列车停下后,我们看向窗外的月台,它似乎还在向后爬行?这个问题的答案和视觉系统的架构有关,和大脑内信息的一般表征方式有关。

这种现象叫作运动后效。就像是当你从非常明亮的室外来到室内时,一切看着都偏暗;或者在非常安静的环境里,吵闹的噪声显得声音更大。特定方向的持续运动同样会留给我们对其他物体的感知误差,即后效。

练习

请搜索并观看含有瀑布的视频。请盯着瀑布相同的位置,看大约一分钟,然后点击暂停。这时你会有种错觉,似乎瀑布的水在往上流,这对现实生活中的瀑布最为奏效。你虽然无法暂停瀑布的流动,但可以将视线移向周围静止的物体,比如瀑布旁边的山崖。

该效应不只对向下的持续运动有效,任何持续的运动都将创造相反的后效,包括螺旋式运动。

只有当你视野中的一部分移动时,该效应才会发生(就像透过列车窗看外面的世界)。当你视野中的全部事物都在移动时,该效应不会发生。所以,开完车,你并不会感觉到运动后效,而且你在车中感受到的运动很少是连续不断的。

原理

让运动后效如此不可思议的一点是,物体的位置实际上没有发生改变,但我们感觉到了运动。这不仅感觉很滑稽,还暗含着一则信息,即运动和位置信息的处理位于大脑的不同区域。

大脑成像证实了这点。在视觉皮层的某些区域,细胞负责对运动产生反应,不同细胞负责的运动类型不同。而在视觉皮层的其他区域,细胞负责对处于视野不同区域的物体的位置产生反应。因为运动和位置信息的处理分开进行,所以我们在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感受到运动。

还有一种情况是可以感知到静态图像,但是无法感受到运动,比如运动模块受损的中风患者。尽管在理论上,他们的视觉系统接收所有转化成运动所需的信息(位置和时间),但他们只能感受到一系列闪光灯式的场景。

你不用大脑成像即可验证该效应发生在大脑皮层,并整合着各种数据,而非位于每只眼睛。请再次观看视频里的瀑布,不过,要闭上一只眼睛。当你按下暂停按钮时,立即将闭上的眼睛睁开,睁开的眼睛闭上。你会发现,你依然能感受到运动后效,虽然你的另外一只眼睛根本没有接收过运动信息。这表明该效应并非发生于视网膜水平,而和大脑里的某种中枢处理有关。

为了了解运动后效的产生原因,你需要知道一些脑内信息的表征方式。在视觉系统中,负责感知运动的各种脑细胞会对不同类型的运动产生反应,或称“放电”。有些对快速斜向运动最为敏感,有些则对以27度角朝左下方的慢速运动最为敏感,诸如此类。每种细胞都被设定成对某种运动最为敏感,相似的运动也会激起类似的放电反应,而对于完全不同角度和不同速度的运动,它们不会产生反应。

我们感受到的运动类型取决于运动感知细胞的整体活跃范式,即所有细胞的相对活跃状态,而非单独某个细胞的活跃状态。不过,当细胞持续放电时,它们的放电水平会下降(这个过程叫作适应)。所以,当你持续看着瀑布时,这些感知瀑布运动的细胞也会经历适应过程,并降低其放电水平。

瀑布画面暂停意味着感知瀑布运动的细胞应回到原有状态,但还没有。所以,和感知相反方向运动的细胞放电水平相比,它们的放电水平处于更低水平。本来这两种细胞的放电水平应该相等,以相互抵消,从而让人看见静止的瀑布画面。但是,这种适应过程使得感知相反方向运动的细胞放电水平更高,我们的大脑将其解读成瀑布在往相反方向(向上)运动。

拓展

有人认为运动后效中的适应过程也许源自运动感知细胞的疲劳。我们现在知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其背后的机制远比这有趣和聪明。如何验证?很简单,请再看之前的瀑布视频。这次,在看暂停的静止画面之前,请将你的眼睛闭上20秒。因为运动后效本身持续10秒,如果该效应真的是细胞疲劳所致,那么20秒的等待足以将该效应消除。不过,事实是,你还是会和不闭眼一样感受到运动后效。按理说,感知运动的脑细胞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复原,为什么依然处于适应过程之中?

依然处于适应过程之中是因为你运动感知的基准线没有被重新设定(因为你的眼睛是闭着的)。适应过程有点像增益控制,它会根据瀑布提供的持续运动信息调节运动感知的敏感程度,从而形成新的输入水平预期。

后效是一种常见的错觉,它不止发生于运动中。神经元的相对活跃和适应过程是大脑的一般特征。在神经处理中,后效的发生是为了抵消持续的信息输入,故而没有提供新信息。这样可以让我们保持警惕,留意输入水平基准线的上下变化,而不被单一的信息所主导。不妨想一想你的眼睛适应黑暗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适应例子,尽管会带来不愉快的后效。关于适应的更多内容,请阅读下一节适应【奥秘#26】

延伸阅读

·Mather,G.,Verstraten,F.,&Anstis,S.(1998).The Motion Aftereffect:a Modern Perspective.Cambridge,MA:MIT Press.

·Grunewald,A.,&Mingolla,E.(1998).Motion after-effect due to binocular sum of adaptation to linear motion.Vision Research.38(19),2963–2971.

·Rees,G.,Frith,C.D.,&Lavie,N.(1997).Modulating irrelevant motion perception by varying attentional load in an unrelated task.Science,278(5343),161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