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记谱法
一、五线谱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
五线谱由五条线和由五线所形成的四条间所组成。从下到上,五条线依次为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对于音乐来说,只有五线谱中的“五线”与“四间”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在五线谱的五线之外增加新的线(短横线)。在五线谱上方加的线称为“上加线”,上加线与相邻线之间形成的间称为“上加间”;在五线谱下方加的线称为“下加线”,下加线与相邻线之间形成的间称为“下加间”。
上加线与上加间的命名方式为:从下到上依次为上加一线、上加二线、上加三线……上加一间、上加二间、上加三间……
下加线与下加间的命名方式为:从上到下依次为下加一线、下加二线、下加三线……下加一间、下加二间、下加三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记谱中,上加线与下加线的线要短一些,如下谱例所示。
用于记录不同时值长短的符号被称为“音符”。音符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符头、符杆、符尾。
二、简谱
简谱与五线谱一样,是记录音符特性的一种符号,前文已有介绍。简谱较于五线谱来说简易一些,识读较为便捷。
简谱由七个阿拉伯数字构成:1、2、3、4、5、6、7,分别唱作:do、re、mi、fa、sol、la、si,对应音名:C、D、E、F、G、A、B。
三、音符的名称与时值划分
1.音符的名称
简谱音符与五线谱音符的名称相同,分别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等。
2.音符的时值划分
“时值”是计算单位拍时间长度的统称,表示该音符单位拍内需要演奏的时间长度。
简谱的时值是通过音符右侧的增时线(短横线)或音符下方的减时线(短横线)改变。
增时线是在音符右侧增加短横线,表示音符时值增加,每增加一条增时线,则增加一个单位拍。如“1(do)”的右侧增加一条增时线表示增加一拍,“1–”为二拍,“1- -”为三拍,“1 - - -”为四拍。
减时线是在音符下方增加短横线,表示音符时值减少,每增加一条减时线,则音符时值减少一半。如“1(do)”为四分音符,以4/4拍(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在“1”的下方增加一条减时线“1(do)”为八分音符,表示为半拍(0.5拍),增加两条减时线(“1”)为十六分音符,表示为四分之一拍(0.25拍),依此类推。
五线谱音符不同的名称对应不同的音符时值,通过符尾的增加与减少改变音符时值。每增加一条符尾,音符的时值减少一半,符尾越多,时值越短。
一个音符的时值按照二等分的原则划分,如一个二分音符的时值等于两个四分音符;一个八分音符的时值等于两个十六分音符。从中可以总结出音符的数字越大,时值越短的规律。
四、谱号与拍号
1.谱号
五线谱中各线与间具体记录的音高由谱号决定。电子琴常用的谱号有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根据谱号确定其中某一条线的音高之后便可以推断出其他线与间上相应的音。
谱号与五线谱结合之后为“谱表”,分为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
由五线谱加高音谱号组成的谱表为“高音谱表”。谱号从五线谱的第二线开始,并与第二线相交四次,将第二线定名为“g1”。根据第二线音高定为g1的原则可以依次推断出其他线与间上的音高。
g1唱“sol”,音名为G,简谱标记为“5(sol)”,在电子琴键盘中的位置如下图。
根据高音谱表五线谱第二线音高为小字一组的“sol(简谱:5)”,可以推断出五线谱高音谱表上其他音的位置。
由五线谱加低音谱号组成的谱表为“低音谱表”。低音谱号写在五线谱第四线中间,表明第四线的音名为“f”,亦被称为“F”谱号。根据这一规律可以依次推断出五线谱中其他各线与间上的音。
f 唱“fa”,音名为F,简谱标记为“4(fa)”,在电子琴键盘中的位置如下图。
根据低音谱表中第四线音高为小字组的“fa(简谱:4)”,可以推断出五线谱低音谱表上其他音的位置。
2.拍号
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固定时值的音符组合起来称为“拍子”。用于表示不同拍子的记号称为“拍号”。
常用的拍子有2/4拍、3/4拍、4/4拍、3/8拍、6/8拍等。
① 2/4拍读作四二拍,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
② 3/4拍读作四三拍,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
③ 4/4拍读作四四拍,表示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
④ 3/8拍读作八三拍,表示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
五线谱中的拍号与简谱中的拍号相同,区别在于五线谱中的拍号标记在五线谱调号(升、降号)的右侧,C调没有调号(升、降号)则标于谱号的右侧旁边。
五、小节与小节线的类型
划分小节的方式有三种,乐曲进行中使用小节线,段落结束处用段落线,乐曲终止时用终止线。
小节线是标注于乐谱中的竖线,小节是乐曲中节拍有规律交替出现的基础,用小节线分隔开。
段落线是标注于五线谱中的双竖线。一般情况下乐曲一段结束用段落线分隔开,以起到提示的作用。
终止线标注于乐曲的结束处,以一粗一细的双竖线标记。
六、弱起小节
乐曲开始的第一小节是一个不完整的小节,第一个音从弱拍开始,或者从强拍的弱位开始称为“弱起小节”。一般情况下,乐曲为弱起小节的乐曲最后一小节也为不完整小节,最后一小节与第一小节组合成一个完整小节的拍值,所以计算小节时弱起小节不算第一小节,第一小节从弱起后的第一个完整小节开始。
七、常用的节拍类型
1.一拍子
每小节中只有强拍而没有弱拍的拍子称为“一拍子”,一拍子多用于戏曲或说唱音乐中,在戏曲中被称为“有板无眼”。
我是中国人
2.单拍子
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的拍子称为“单拍子”。单拍子包括二拍子、三拍子两种。二拍子包含一强一弱,三拍子包含一强两弱。
二拍子的类型有:四二拍、二二拍、八二拍等。
三拍子的类型有:四三拍、八三拍等。
3.复拍子
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同的拍子组合而成的拍子称为“复拍子”。复拍子中增加了一个次强拍,常用的复拍子有四四拍与八六拍。
四四拍由两个二拍子组成,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
八六拍由两个三拍子组成,强弱规律为:强 — 弱 — 弱 — 次强 — 弱 — 弱(●—○—○——○—○)。
4.混合拍子
每小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单拍子组成的拍子称为“混合拍子”。常见的混合拍子有五拍子和七拍子。根据单拍子的不同组合情况,混合拍子的组合情况也有所不同。
五拍子有两种组合形式:3+2或2+3,即每小节的节拍规律为一个三拍子加一个二拍子或者一个二拍子加一个三拍子。
五拍子的强弱关系为:
① 强—弱—弱—次强—弱(●—○—○——○);
② 强—弱—次强—弱—弱(●—○——○—○)。
七拍子有三种组合方式:3+2+2、2+2+3、2+3+2。
七拍子的强弱关系为:
① 强—弱—弱—次强—弱—次强—弱(●—○—○——○—
—○);
② 强—弱—次强—弱—次强—弱—弱(●—○——○—
—○—○);
③ 强—弱—次强—弱—弱—次强—弱(●—○——○—○—
—○)。
5.交替拍子
在整首乐曲中,采用两种以上不同的拍子交替出现,称为“交替拍子”。
交替拍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种拍子有规律地循环出现;二是各种拍子无规律自由地出现。
6.散拍子
散拍子又称为“自由拍子”,指乐曲中对节拍的强弱规律、节奏、速度等没有要求,根据演唱(奏)者对音乐的理解自由处理。自由拍子一般在乐曲上方用“”表示。
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八、反复记号
为了在记谱时保持谱面整洁,简化记谱从而方便记忆,将重复的部分用略写记号标记。音乐中的反复用反复记号表示,反复记号内的音乐要重新演奏(唱)一次。
常用的反复类型有:
反复类型1:
反复类型2:
反复类型3:
反复类型4:
反复类型5:
若反复后的结尾有所不同,可以使用“跳房子”记号跳过不同的部分。
跳房子中的1表示第一次结尾,2表示第二次结尾。如果多次反复可以同时标注次数。
反复类型6:
在乐曲小节某处或者结尾处标有D.C.记号的,表示为“从头反复”,反复到“Fine”处结束。
反复类型7:
在乐曲小节某处或者结尾处标有D.S.记号的,表示为“从记号处反复”,该记号为“”,反复到“Fine”处结束。
反复类型8:
反复过程中若有些部分不需要反复,则使用“跳过”记号跳过不要反复的部分,跳过记号为“”,表示两个跳过记号(
……
)中间的内容跳过不反复,直接进行到结尾处。
反复类型9:
任意反复记号,在任意反复记号内的音符根据演奏(唱)的需要任意进行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