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理论与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

高校要向着更高水平发展,科研发展的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体现为文章发表的数量,发表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力如何等;而且部分高校要向着研究型大学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图书馆也需要将自己的服务对象重点转向为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也就是图书馆要与科研共同发展,为高校战斗在一线的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学科信息服务。

在目前Web 2.0的环境下,很多传统的学科服务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用户是最先感受并使用到这些基于Web 2.0的新的东西的,作为学科馆员,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也要跟上时代潮流,充分利用Web 2.0的技术,为科研人员提供以他们所熟悉的方式出现的、全新的学科化服务方式。那么在这种Web 2.0的新的大环境下,学科馆员如何调整自己的位置,如何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怎么重新定位学科馆员的角色,都是值得我们去调查、去研究的。

就高校图书馆来说,应该向学术型、研究型图书馆发展,综合自己的学术资源,以学科服务为龙头,将整个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服务都向着学科服务靠拢,形成学科服务的资源、服务一条龙,从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向着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学科馆员的地位、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时学科馆员就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来适应这种变化。

一、学科馆员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学科馆员主要职能是学科资源建设、与用户联络、参考咨询、用户培训等,这样的模式改进了图书馆与院系的关系,促进了图书馆与学术界的交流,增强了图书馆面向用户的形象。但传统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职责要求以及工作方式都无法适应新的网络环境的变化和知识服务的用户需求,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

现在国内外都在不断地研究探索并完善学科馆员的制度。因为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是科研型图书馆,必须要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学术资源咨询服务,所以如何把学科服务做得更好,如何让科研人员更满意,是高校图书馆都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科馆员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今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道路上,学科馆员必须要担任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

1.  广告策划人

宣传,在学科服务中是很重要的一环。不管图书馆推出什么样的学科服务,宣传是至关重要的。经常会有教师对图书馆的资源不熟悉,在网上自行搜索学术资源,经过推荐之后才发现原来图书馆有很多很好的学术资源,这也说明以前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图书馆也应该有市场营销的意识,注意宣传自己。因此,学科馆员的角色首先应是一个广告策划人,大力宣传新推出的各种服务方式。图书馆应该在宣传方面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资源、服务的宣传推广,印发各种宣传资料,定制少量印有学科馆员联系方式的小礼品,增强学科服务宣传推广的力度和影响力。尤其是学科服务这种服务方式,一定要做好宣传的工作,要有宣传的意识,只有有教师和学生来看、来用这些服务,才能达到服务的效果。应该把宣传做到网络上去,延伸到用户身边的网络环境中,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图书馆的最新服务方式。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已经做到人人网上,这个平台是面向大学生的,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图书馆的动态。

2.  网络达人

目前Web 2.0的软件和平台很多,作为学科馆员,需要能够迅速了解Web 2.0工具的最新动态,熟练使用Web 2.0工具,充分利用Web 2.0工具,为学校的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为科研人员打造出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科馆员要成长成为网络达人。为了更好地利用Web 2.0的平台,首先需要调查、研究Web 2.0的软件和平台,研究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调查每一种平台在读者中的使用率,看什么网站人比较多,哪些平台是读者乐于使用和经常使用的。其中很重要的是参与度,了解何种方式参与的人多。Web 2.0的本质不完全在于推出什么新的软件、什么新的平台,本质在于是否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推出的基于Web 2.0的新服务有更多的读者来参与,这样的服务才是成功的。要在教师和研究生中开展问卷调查,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他们更喜欢哪种Web 2.0的服务方式。学科馆员要更多地到科研一线,到用户身边。只有融入一线,才能及时发现需求,沟通信息,解决用户的困难。要面向一线的需求组织人员、资源和服务,保障一线的信息需求。

然后,需要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合适的学科服务方式。新的学科服务方式需要经过执行—反馈—调整—再执行—再反馈—再调整这样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对于无人问津的服务应该取消,迅速调整学科服务方式。总之,学科服务是一个持续而不断深入的过程,其服务效果的体现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周期,服务的效果才会逐渐显现。所以学科馆员要有耐心,要慢慢地把学科服务做好、做到位。

总而言之,学科服务的根本是用户信息环境的构建和优化设计,因此学科馆员要从文献服务走向信息环境的构建服务,引导和指导用户学术信息流(课题信息、会议信息、同行信息、出版信息、自存储、投稿信息、评价信息……),融入用户的(虚拟)社区(Blog、BBS、MSN、QQ……)之中。学科馆员应重视与用户接触的每一次机会、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服务,建立与用户在线沟通的MSN或QQ,与用户保持紧密互动。需要把Web 2.0这个工具和学科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将结合后的新的学科服务向科研人员推出,通过统计点击率、读者使用的情况来查看新服务的反馈情况,看使用者是否能从这里有效地、快速地得到有用的信息。Web 2.0的平台有很多种,但不一定所有的平台都适合学科服务,学科馆员需要分析每一种平台的优缺点,要将这种平台的优势与学科服务很好地结合起来,让Web 2.0为服务所用[6],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而不是让服务被Web 2.0牵着走。蜂拥而上把Web 2.0的方式都用上去并不见得是合适的,要从中选取合适的平台来推出新的服务。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展了学科博客的服务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和读者交流。

3.  学科采访服务者

在学科服务中,采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科馆员应该有一定的采购经费可以使用,或者和采访部门形成紧密的联系,从教师和研究生那边来的采购信息就可以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在国外高校图书馆,大多数学科馆员都是由采访馆员来担任的,这样可以迅速地、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因为大多数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读者对学术资源的需求,学术资源对读者是最有用也是最需要的,所以在学科服务中一定要做到采访、服务一条龙的服务方式。学科馆员深入到用户中去,从用户那里获得了一线资料,用户的需求可以在学科馆员那里被迅速地收集起来,这是服务的起点。用户的需求经过“用户—学科馆员—采访馆员—学科馆员—用户”这样的一个循环才是完整的学科服务。采访为学科服务提供资源,只有采访做好了,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服务才是真正地做到位了,这时才能真正体现学科服务的价值所在。而在这中间,构建采访与服务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建立起采访与服务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是需要首先做好的。例如,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都是由一名参考馆员和一名采访馆员组成的,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4.  学科信息采集者

学科服务的服务对象着重放在教师和研究生这些搞科研的人员方面,本科生的信息需求和搞科研的人员是不同的,需要另行对待。对于教师和研究生来说,迅速及时地得到学术信息对其科研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科服务围绕着提供科研方面的信息来做是最关键的。学科馆员是学科信息的采集者[7]。学科馆员需要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深入到用户的科研课题之中,跟踪服务需求,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和各种信息工具,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和对策;深入到用户的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之中,善于挖掘用户的真实和潜在需求,与用户互动协作,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

比如,可以提供一些学科研究前沿,像ESI数据库里就有学术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s),可以定期介绍这些信息,这样的话,科研人员就可以迅速地掌握自己研究领域里最新的内容,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文章才可能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上。再比如,提供一些会议、名家讲座的信息等,这些都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及时和同行交流,获取最新的信息。又比如,在开题与项目申报时,提供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进展;在结题和论文撰写中提供检索查新、投稿指南等;在项目完成后,提供查新、引证分析等科研评价信息。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每个学科馆员都有自己的学科服务主页,在主页上将该学科有关的学术资源都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使用。

5.  信息素质教育者

将学术信息收集了之后,学科馆员把学术信息整合起来,通过用户身边的平台,迅速发布到用户的周围,使用户可以及时得到最新的学术信息。这时候学科馆员就可以对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各种资源,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此时的图书馆就像是一个大的养鱼池,收集各种各样大家需要的鱼,比如书、期刊和各种资料等,学科馆员要向教师和研究生介绍池里的资源,然后教会他们如何用工具来打鱼,让他们自己各取所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也充分体现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比如,可以在图书馆开展固定时段的讲座,为科研人员讲解各种数据库的使用方法;比如,学科馆员可以深入到院系中去,按照教师和研究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最新的图书馆的资料介绍和有关各种数据库、各种最新软件的使用的讲座;比如,充分利用各种Web 2.0的工具,如视频、PPT等形式,将数据库的使用方法[8]、软件的使用指南等资料放在网上,让教师和研究生开展自学,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例如,图书馆每个学期都会开设一小时讲座,并为教师和学生预约专场讲座,介绍资源和讲解数据库的使用。

6.  学科服务的带头人—走向知识服务的桥梁

需要逐渐产生学科服务的带头人,这个带头人应该是学科服务这条服务链上的负责人,由他来负责组织和整合与对应学科相关的图书馆内的人力资源,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学科服务。比如,历史系对应的学科馆员,应该在采访部、古籍部、工具书室等和历史相关的部门都组织起自己的学科服务人员,这样形成一个衔接的服务。如果历史系的教师需要什么信息,都可以很迅速地通过学科服务这条渠道来快速地得到解决。比如,对于地处偏远的学校或者是信息不发达的学校或者是专业方向比较单一的学院,学科服务带头人的价值就体现得更加突出了,学科馆员可以利用图书馆的条件搜集更多的资源和学术信息,综合起来并进行整合分析,为本校重点学科的发展指点方向,为学科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从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转向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学科馆员是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换者。

今后高校图书馆应该发展自己的优势,从信息服务向着知识服务的纵深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科服务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服务,学科服务应该贯穿图书馆业务的始终,整个图书馆都应该向学科服务靠拢,将整个业务整合,形成学科服务的一条龙。学科馆员应该是学科服务的信息专家、知识服务专家,并使学科服务向着更快捷、更灵活、更高层次发展。

国内外都在不断地研究探索并完善学科馆员的制度,高校图书馆要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图书咨询服务,要把这项服务做得更好,让科研人员满意,是未来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初景利和张冬荣认为目前学科馆员已经发展到了第二代[9]。而第二代学科馆员是用户服务的策划者、实施者、推动者和第一责任人。学科馆员应从用户的立场和需求出发,协调全馆和各方面的力量,融入一线,嵌入科研过程,为用户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服务,提升用户的信息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环境。而学科馆员的工作重点应从图书馆场地转向用户的社区,延伸到用户的一切空间,融入用户的虚拟社区和用户的场景:办公室、实验室、野外台站以及用户的BBS、RSS、微信等,成为学科馆员2.0。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有用户的地方就有图书馆的服务。这些都说明在今后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中,学科馆员必须要担任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结合Web 2.0的平台,充分利用这些平台的优点,发挥各种平台优势,将它们很好地嵌入到学科服务当中去,将传统的学科服务方式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灵活、更贴近读者、更为读者所接受。

目前国内外都在探索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学科馆员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论,一切都需要学科馆员自己去摸索,自己去创新,自己去研究出一条适合自己所在图书馆的路来。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教师们已经有自己的学术信息渠道,所以学科馆员在进入院系、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阻力,受到冷落。这时候可以从更需要帮助的教师入手,比如新入校的教师和研究生,他们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不熟悉,更需要学科馆员的帮助;比如年纪大的教师,他们不熟悉网络的使用,更需要学科馆员的帮助[10]。从这些用户出发并将学科服务推广到全体教师和研究生中去,学科馆员将自己的各种联系方式留给用户,当用户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找到学科馆员,当找到学科馆员的时候,学科馆员应该为用户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从而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用户今后就会更多地联系学科馆员并寻求帮助,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科服务走上良好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