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高序

庞赞襄主任医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眼科专家,为庞氏中医眼科第三代传人,也是庞氏眼科中坚奠基者。14岁始继祖业,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原机启微》、《审视瑶函》等古代典籍,习内科,钻眼科,18岁独立应诊。沉酣岐黄,博采众长,又积极学习西医,使洋为中用,治学严谨,坚持实事求是,注重治疗效果,在中医眼科界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我们在继承庞赞襄主任医师经验时,发现应用银柴胡治疗眼病是其一大特色。

《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为继承和发扬庞氏中医眼科奠定基础:庞赞襄主任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善于撷取内、外科之长,以补眼科之不足,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灵活运用于中医眼科临床实践。同时为弥补中医眼科检查方法之不足,积极学习西医现代检查方法。经西医检查明确诊断后,施以辨证论治,提高了眼病的正确诊断率和治愈率。其在总结祖传三代中医眼科宝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著成《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书,该书先后印刷两次,共发行21万册,在中医眼科界影响颇大。该书的问世为继承和发扬庞氏中医眼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庞氏中医眼科迈向系统化,庞赞襄主任医师本人也在庞氏中医眼科发展中起承前启后、创造性奠基之作用。

庞赞襄主任医师提出“因郁致病”论,治疗多用银柴胡:庞赞襄主任医师提出“目病多郁论”,并指出实证为郁致滞,虚证为郁致虚。肝郁日久,久郁生热,治疗以开郁、解郁、清郁、散郁等法为主。《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书中列内服用药共66方,其中26方使用银柴胡,共48方次,这26方中有前人效验方如明目地黄丸、知柏地黄汤、加减逍遥散、补中益气汤、逍遥散、八珍汤、归脾汤等,也有庞氏方如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舒肝破瘀通脉汤、健脾升阳益气汤、舒肝解郁益阴汤、滋阴濡肝清脑汤等。这些方药治疗范围包括胞睑、白睛、黑睛及瞳神疾病,涉及26种疾病,而用柴胡者仅两处,分别为治疗急性结膜炎之羌活胜风汤和治疗角膜炎之钩藤饮加减方。

庞赞襄主任医师应用银柴胡治眼病是家传经验:庞赞襄主任医师在《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书中,高频率使用银柴胡,然而作为庞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在其书中并未阐述为什么要用银柴胡,也没有鉴别柴胡和银柴胡之异同。据此,我们推测庞赞襄主任医师运用银柴胡治疗眼病不是他个人发挥,而是继承了庞氏家传的经验。那庞氏家族治疗眼病时为什么多用银柴胡而不是柴胡呢?庞氏家族应用银柴胡治疗眼病是有依有据的,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和查阅文献,我们认为庞氏家族选用银柴胡可能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柴胡有“明目益精”之功的记载: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谓:“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此后,诸家均转载柴胡能“久服轻身明目益精”,说明柴胡的“明目益精”之功得到临床药学家的认可。自明代始,柴胡分三种:《本草纲目》分南北柴胡。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始将柴胡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云:“北地所产者,亦如前胡而软,今人谓之北柴胡是也,入药亦良;南土所产者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不堪使用。” 《本草汇言》分南北柴胡和银柴胡。明代医家倪朱谟在《本草汇言》 (1624年)将南北柴胡和银柴胡加以区分鉴别,如称:“银柴胡、北柴胡、软柴胡气味虽皆苦寒,而俱入少阳、厥阴,然又有别也。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也;北柴胡清热,治伤寒邪热也;软柴胡清热,治肝热骨蒸也……如《伤寒》方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也;脾虚劳倦,用补中益气汤,妇人肝郁劳弱,用逍遥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俱指软柴胡也。”《本草经疏》分柴胡和银柴胡。几乎和《本草汇言》同时期的著作,明代缪希雍在《本草经疏》(1625年)云:“柴胡有两种,一种色白而大者名银柴胡,专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为北柴胡,用于发表散热。”由此可见,自明代开始基本上将柴胡和银柴胡区分开了,且柴胡本身就有南北柴胡之分。

现代中药学也分柴胡和银柴胡两种。现代权威出版物及教科书亦区分柴胡和银柴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将柴胡分为南北柴胡,然南北柴胡“性辛苦微寒。入肝胆肺经。功效均为和解表里,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满胁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银柴胡“性味甘、微寒。入肝胃经。 功效为清虚热,除疳热。用于虚劳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又如《中药大辞典》(下)对柴胡和银柴胡都做的论述与药典相似。再如《中药学》将柴胡分为南柴胡和北柴胡,对于他们的功效未做细分,性味归经均为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均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银柴胡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银柴胡的干燥根,主产于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性味归经为甘、微寒;归肝胃经。功效为清虚热,除疳热。

银柴胡“明目益精”之功的记载。《本经逢原》(1695年)“甘、微寒,无毒。发明:银柴胡行足阳明、少阴。其性与石斛不甚相远,不但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中用之,凡入虚劳方中,惟银州者(银柴胡)为宜。北柴胡升动虚阳,发热喘嗽,愈无宁宇,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银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又如《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书中几乎全部录用《本经逢原》记载,说明认同银柴胡具有“明目益精”之功。柴胡、银柴胡统称“柴胡”的原因: 性状相似:北柴胡呈圆锥形, 常有分枝, 长5~16cm, 直径0.3~0.8cm, 顶端带有残留的茎基或纤维状叶基, 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 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质硬而脆, 不易折断, 断面呈片状纤维性, 皮部浅棕色, 木部黄白色气微香, 味微苦。南柴胡根较细, 多不分枝或下部少分枝, 根头部密被纤维状叶基残余。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 靠近根头部多具明显的横向疣状突起。质稍软, 易折断, 断面略平坦, 具败油气味。银柴胡呈类圆柱形。偶有支根, 长20~40cm, 有的更长, 直径1~2.5cm。根头部有多数茎的残基, 呈疣状突起, 习称珍珠盘。表面浅黄色, 有明显的纵皱纹, 常向左扭曲, 有的可见细根痕, 呈凹陷的棕色小点状, 习称砂眼。质较脆, 易折断, 断面不平整, 疏松有裂隙, 皮部甚薄, 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 味甜。两者性味、归经相似:虽然现代中药学已经明了南北柴胡和银柴胡产地不同且分属两个不同科目但两者功效有相似之处。两者性均微寒,入肝经,均可清肝经风热。由此可见,柴胡与银柴胡两者在性状、性味归经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解释了在明以前柴胡和银柴胡两者统称、混称的原因。据此,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明代以前未区分柴胡和银柴胡,直至明代及以后才将两者区分开来;②柴胡和银柴胡两者性状、性味归经及功效有很多相似之处,造成了柴胡和银柴胡混称混用的情况;③《神农本草经》所载“柴胡”的功效既有柴胡的功效,也包括银柴胡的功效;④《神农本草经》中所言“明目益精”,实为银柴胡之功效,即银柴胡具有“明目益精”的功能

综上所述,银柴胡性微寒,味甘,入肝经,可清肝经风热,能补肝柔肝,且有“明目益精”之功。张彬副教授整理庞赞襄主任医师经验认为:治疗眼病应用银柴胡,疏肝解郁,益阴明目,而不升腾,无苦泄之弊,补肝柔肝见长,清肝解郁更佳。故可用于治疗因肝经郁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眼病。庞氏家族在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多用银柴胡治疗眼科疾病不仅是经验积累,而且是有源可溯的。

关于“柴胡劫肝阴”的看法——柴胡和银柴胡统称“柴胡”的一点启示:从上可知,在明以前,未区分柴胡和银柴胡,并将两者功效归属于柴胡。虽两者功效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柴胡清热,治伤寒邪热也;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也。若未明了两者区别,就达不到治疗效果。这给后世医家带来了很多不便。“柴胡劫肝阴”之说首见于李北海重刊张司农《伤暑全书·序》,其后叶天士《幼科要略·疟》曾应用,王孟英亦大肆渲染,导致后来影响颇大。其实,在此之前,就有类似的记载,如寇宗曰:“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笔者推测“柴胡劫肝阴”和寇宗“柴胡治劳误世”这两者亦为混淆柴胡和银柴胡所致。

庞赞襄主任医师的学术传承人张彬、庞荣两位医师虚心学习庞赞襄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庞赞襄主任医师多年的医案进行系统整理,编辑出版《庞赞襄中医眼科验案精选》一书。该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实用可读,值得向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同道推荐。在此书出版之际,是以为序,并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前院长

高健生

2012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