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郑国风云](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78/42809578/b_42809578.jpg)
第144章 韩起求玉
子皮卒于公元前529年,而同样坚定支持子产改革的国君郑简公已于去年薨了,现在郑国新任国君是郑定公。
郑定公,生辰年不详,薨于公元前514年,姬姓郑氏,名宁,春秋时郑国第十七位第二十一任国君。
子皮卒,国君新立,子产现在的权力是很大的,但他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不管执政之路有多艰辛,子产必须勇敢担起来。此时的郑国以及世界又发生了什么呢?
郑国国君,郑定公。郑国六卿:
罕婴齐,字子齹,接父亲子皮的班,当了执国大夫,正卿,罕氏家族宗主。
公孙侨,字子产,第二把手,正卿,执政大夫,国氏家族。
驷偃,字子游,接父亲驷带班成为六卿之一,驷氏家族。
丰施,字子旗,接父亲子石的班为六卿之一,丰氏家族。
印段还在,印氏家族;游吉也还在,游氏家族。
这里说说罕婴齐,即子齹,不说什么,就说这个名字。
齹,指的是牙齿参差不齐。看来,子皮的这个儿子罕婴齐,长大后因为牙齿参差不齐,所以老爸赐了他这个字。
古人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姓、氏、字、号等等都是有讲究的。
姓氏是与生俱来的族属标志,名字是父母长辈取的,但字一般不可以自己取,号则一般是自己取的。
男子长到20岁,父母便请亲朋好友到家来做客,举办一个叫弱冠礼的仪式,意味着男子成年。
仪式中,要将男子头发束起,加一顶冠,又因年纪尚轻,称为“弱冠”,这个聚会也就成为这个男子的“弱冠礼”。
在弱冠礼上,父母与亲朋好友会商量一下给孩子取什么字最好,然后选定一个,这个字将伴随这个男子终生。
罕婴齐居然得了一个子齹的字,可以想象当时子皮是要求儿子记住自己的缺陷:
你要象记住自己牙齿长得难看这个缺陷一样,常常记住自己其他的缺陷,并努力改正!
古人让我们现代人所敬仰的一点就是:知耻而后勇。
勇是指勇于改过,知道自己的缺点,别自欺欺人,缺点摆在那里要知道羞耻,但更应该努力改过!
反观我们现代人,给孩子取个名字,恨不得把中华词库里的寓意佳褒的字都选遍了!
但不见得那些名字多么高大上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多少高大上的事迹!
诚不如古人也。
好了,插曲过了,我们继续讲子产。
公元前526年,晋国执政卿大夫、中军将韩起来郑国访问,除了国事外,这次访问韩起有一件私事要解决,那便是想得到一个郑国人的一个玉环。
原来,韩起得到了一个玉环,但玉环应该是一对的。他费尽心机终于得知,另一个玉环在一个郑国商人那里。
这里要弄清楚一件事,这个商人,并非是做生意的商人,而是指在郑国的原商朝遗民。
这次韩起出国访问,正好到郑国,韩起便希望郑国人帮个忙,满足自己将玉环配对的要求。
堂堂春秋诸侯之长的晋国中军将,相当于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而且韩起与子产的交情相当好。
韩起以为,这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了,郑国人一定能够帮他解决。
谁料,子产却拒绝了,理由非常高大上:“那是人家的私物,又不是我们郑国国库里的东西。如果是国库里的物件,我们当然可以奉上。
既是百姓私事,当官的不能干涉。所以,对不起,这个忙我们不帮了。”
这话一出,让郑国的其他公卿大夫们都很不理解,人家韩大元帅这丁点屁大的小小要求,你子产为啥要拒绝?
你子产情商挺高的啊,怎么这个时候充愣了呢?
人家主动拍韩起的马屁都来不及,你却不给人家面子。万一韩起元帅一发火,搞点事针对我们郑国,郑国吃得消啊?
很多人来劝子产,子产苦口婆心对他们说道:“这个不是帮不帮忙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大国面子和一位君子名声问题。
大家想想看,晋国这些年对郑国确实不错,郑国理应要好好搞好与晋国的关系。
既然要搞好关系,那便要主动维护晋国的颜面和信义。如果晋国重臣趁着外交之便,来要求我们郑国干这事,传出去对晋国不利。
而且,今天他可以要求我们办这件小事,明天便可能要求我们办另外一件小事。
然后小事会变成大事,到时我们郑国总有一天办不到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怎么办?
相信下场肯定很糟,晋国便有了足够的理由来指责我们甚至教训我们。
所以,一定要坚守对大国的外交礼仪底线。有的事,虽然很好办,但就是不能去办。
韩起元帅本是因公出使我们郑国,结果他却在办私事,而且是要求我们郑国出面帮他办,传出去,对韩元帅有什么好听的?那就是我们坏了韩元帅的名声啊。
也许现在他高兴了,但他的名声受损,此害大于得到一时满足的小利啊。我也是为韩元帅考虑,不让他让人误认为是一个贪婪的人。”
韩起听闻后,非常感慨。他很佩服子产,从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到其背后所隐含的重大意义,这世界上也就是子产有这个水平了。
但是,韩起仍旧惦记着那件玉环。于是,派人找到那个郑国商人,一定要买那个玉环。
那个商人很不情愿地将玉环给了他。
说很不情愿,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公卿大夫这样的高级官员,向老百姓买个东西,不要说基本上没有讨价还价的程序,如果能够给个公道价格,那对老百姓来说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这就是地位差异导致在商品交换时的不公平。
所以,郑国商人从韩起那里得到的估计是没几个钱,或者说韩起为人正直,但他派出去的下人就从中贪污了,性质上讲就是一个强买。
郑国那个商人很不高兴。他对韩起的人道:“我们郑国执政大夫子产大人说过,这样的事要通报他知道。为了怕给您添麻烦,我建议韩元帅要将这件事跟子产大人通报一声。”
晋国人简直要懵了:我出钱来向你一个郑国商人买一件玉器,怎么也要向你们郑国的执政大夫通报啊?
郑国商人看看晋国人,笑了笑道:“子产大人说过,外交无小事。我们这次交易,涉及到两个国家,不能因此而误了国家大事。”
韩起大为感慨,这个郑国,在子产的治理下,果然是上下有度,规矩意识很强。连一个商人都那么有政治敏感性,子产果然了不起啊。
韩起还是将自己已经从郑国商人那里买来了玉环一事对子产讲了,他以为子产一定会说些对不起的话,比如不是不帮忙,而是考虑到什么什么。
谁料子产皱了皱眉,正色道:“元帅,不妥啊。”
韩起一惊,急问道:“不妥?”
“是啊,元帅您想想看,您的信义重要还是得到一个玉环重要?
郑国与其他的诸侯有一个不同之处,那便是郑国公族大夫与商人之间是有过盟誓的。
想当年,先君桓公自周地迁来此处,建立郑国。这里原先的居民主要就是商朝遗民,他们原本也是从周地迁来的。
郑人与商人一道在这里拓荒耕种,世代相居,并有盟誓:商人不背叛郑国,郑国也不能强取商人财物。
正因为有这样的盟誓,所以郑民与商人互相信赖,和睦共处。
今天,您韩元帅本是为了郑国与晋国的友好关系而来,一定不想让郑国失信于民。
如今商人希望来对我讲一声,说明商人内心对玉环有些不舍。但您出面买,他又不得不卖给您。这个便叫强买了。
您强买不打紧,却令我们郑国背弃了对商人的盟誓,从而可能会导致郑国混乱起来。
甚至,有可能导致晋国失去郑国,这恐怕不是您所要的吧?”
韩起听得是冷汗直冒,他对子产道:“如果没有子产您的教诲,我这回要犯大错了。”
韩起命人将玉环退还给郑国商人,内心由衷感慨:子产真是知识渊博,对历史了若指掌,而且看问题总那么深远,真是奇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