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解放商民
为了灭郐国,郑武公用了欺诈手段。为了灭胡国,郑武公又用了欺诈手段。
也许,放到现在,大家可能会说但凡英武之主,当然有不凡之举。
如唐太宗李世民,只要他皇帝当得好,什么逼父杀兄夺位,都不成问题。
但是,我们必须要说,郑武公时期,正是春秋初期。西周王朝自成立以来,靠得是什么在维护统治?礼法啊。
也就是说,周公旦穷尽心血所制订的一整套周礼,是维系周王朝统治的根本。
这个礼制,从战争攻伐、内政外交到婚丧衣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讨伐诸侯,必须满足的条件至少有被讨伐者犯了过错,同时周天子允许。
哪怕是正式打起仗来,也要严格遵守战争礼仪,比如不杀受伤者、不追败逃者、不伤年幼年长者等等。
但郑武公呢?无论是其父亲郑桓公,还是郑武公,为了抢占地盘,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东虢国和郐国痛下杀手,出兵灭之。
对有意图之的胡国,不惜使用下三滥手段,先使美人计,引诱对方犯错;再以财迷惑之,使其不备;最后是一举灭之。
讨伐诸侯国,按理应该是双方先站出来,摆事实讲道理。然后才是双方光明正大打一场,不能直接灭了人家。
春秋时期,所谓的计策,其实是不为人称道的。那叫阴谋,是不合礼法的。
但是,正因为历史进入了春秋,大家发现,再死守着礼法将要走向死胡同了。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负责执行违反礼法惩戒的周王室,不行了!
正如两个儿子有了矛盾,起了冲突。你父亲老子如果够强势,把两人叫来,听听谁对谁错,然后对有错的予以训斥甚至惩罚,儿子只好听你父亲老子的。
但现在父亲老子根本管不了了,那儿子们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儿子们发现,原来只要自己够强悍,哪怕是自己错了,也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
这便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各路诸侯凭自己的真本事上场,而不再是靠着一开始封给自己的爵位和地盘人口了。
郑武公领导下的郑国,就凭着自郑桓公开始,就已经看穿看透了的时代局势变化,成为春秋最早一批唯自己的国家利益至上而行事的诸侯!
这些诸侯,包括晋国、楚国、秦国、郑国等在内,也成了最早在春秋江湖崛起的诸侯国。连东部的齐国,也趁势起来了!
这便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春秋列国诸侯发展态势:北边的晋国、西边的秦国、南边的楚国、东边的齐国再加上中原的郑国,迅速发展起来。
这些春秋初期耀眼的诸侯之星,在互相碰撞之前,就拿身边的邻居诸侯开刀,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而那些未能及时把握机会的诸侯国,尤其是那些死守着周礼的诸侯国,哪怕是一开始的大国强国,自春秋开启后,便不断衰落,最终湮灭于历史尘土。
但这样子是不符合周王室的利益的,周平王已经看到了,他为此忧心重重。
如果说,秦、楚、晋、齐这些国家太远了,周平王实在管不到了。那眼皮子底下的郑国,如此折腾,这绝对是需要管一管了。
周平王隐隐感到自己完全成了郑国的一个工具。是的,郑国动不动便去灭了诸侯,还要拿着予一人的天子之命去说事当借口,那不是将予一人为核心的王朝威信给败坏了?
予一人可不允许你郑国这样胡作非为下去,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惩戒。
周平王的惩戒是不动声色的,他做了两件事:
一是让已经亡了国的虢国复国。当然,所谓此时已经灭亡的虢国是指东虢国。
东虢国的地盘已经被郑国占领了,故周平王所复的虢国,叫北虢国,封于夏阳。
但很快,这个短命的北虢国马上又成了晋国的嘴边肉。这个我们在晋国风云里讲了。
二是收回曾经答应暂借给郑国的制邑。制邑,正是郑国东迁借自东虢国的城邑,经过几年建设,现在已经成为郑国都城了。
周平王的理由非常充分:你郑国已经有了不少国土了,制邑原属虢国,现在虢国被你灭了,就还给予一人吧。
郑武公很不高兴,但作为臣子,他也无可奈何。郑国毕竟还没有强势到可以直接叫板天子的地步。
郑武公和周平王作了讨价还价,毕竟原来的都城制邑成了边境城邑,那可实在不行。
最终郑国争取到了一个分期付款:先将制邑以西的土地还给周平王,待郑国完成新都城建设后,再将制邑及以东土地还了。
周平王心满意足了,郑武公却在想着,什么制邑以东以西,制邑这块地方,迟早是要归咱郑国的。
尤其是制邑以东,那可是咱郑国的核心地段,无论如何都要保住。
公元前765年,郑武公一边将制邑以西的土地交割给周王室,一边将都城迁至溱洧。
溱洧即原来的郐邑,在今天河南新郑。从此,大力加强制邑以东以南一带建设。
那制邑呢?制邑以西虽然还给了天子,但制邑还是郑国的。郑武公加强制邑的城防建设,将制邑建设成为郑国西部军事重镇。
此外,大力加强京邑建设。京邑即今荥阳,郑国最后将京邑建设成了一座规模不亚于都城的大城,城墙长达三百丈,故称京城。
这又是什么概念呢?周王朝有规定,诸侯国唯有都城可以建设百雉之城墙!
雉,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百雉之城,意味着诸侯国国君所在的都城方可以达到如此规模!
郑武公显然是一个不服周礼的国君,为了将京城建设成大城,以及迅速增加人口、扩大生产、繁荣商业,郑武公进行了伟大的探索,作出了解放“商人”的治国决策。
所谓商人,即原商朝的人,本来都是有技术的百业之民。但周灭商后,这些商朝遗民一律被认定为世袭奴隶!
奴隶是没有自由的,处于当时最低下的社会阶层,连野人都不如。
野人,指的是在城邑里居住的自由民,一般指城郭外的农民,虽然也处于社会低下层,但毕竟是有人身自由的。
奴隶,则是受制于奴隶主,丧失了独立自主,不可能自由支配自己,纯粹活在被“奴役”的状态下,成为奴隶主手中的劳动工具和可以随手转让的活动着的物品。
几百年来,这些商民在原来郐国和虢国、胡国等国的统治下,顶着奴隶的身份,在当时苦苦求生存。
郑国灭了这些国家后,这些商民本来正在哀怨自己再一次沦落亡国之民。谁会想到,这位郑国国君居然一声令下,废除了自己的奴隶身份,从此成为自由民!
商民们激动啊,这宛如长期在黑暗中探索挣扎着前行了数百年,突然前方有人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谁不对郑武公感恩戴德?
解放商人是郑武公治理郑国的一项伟大措施,大大激发了这些原商民的积极性,生产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郑国正是依靠这批力量,大力开发滩涂荒地,扩建城池,使郑国迅速强盛起来。
不但如此,郑武公为鼓励民众积极加强与周边国家联系,发展商业经济,与从事商业的商人还订立了盟誓:
“你不要背叛我,我不要强买你的东西,不要乞求、不要掠夺。你有赚钱的买卖和宝贵的货物,我也不加过问。”
也正因为如此,郑武公顿时成了郑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深受郑国人民爱戴。
郑国人民对郑武公的评价非常高,说他“保平王东迁,兴灭国,存周祀,功莫大焉。建都开疆,奠郑国四百年基业,雄才大略,谦俭恤民,国人感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