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经正义》
科举制吸引了想要建功立业的天下英才,而吸引已经成名的学者的则是《五经正义》等根据皇帝敕命开展的编纂事业。要抓住学者的心,没有比大兴文化事业,并使他们参与其中更好的方法了。而唐太宗并非只是将文化事业看作吸引学者的政策,实际上,他是把融合南北朝文化当作了统一王朝皇帝的任务。
中国的学问以儒学为主,汉魏以来盛行训诂学,南北分裂期间又产生了南学、北学之分。首先,唐太宗命颜师古校订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之文本。颜师古是曾仕于北齐的名人颜之推的孙子,唐朝甫一建立便开始为官,在唐太宗即位后成为中书侍郎(中书省次官)。
随后,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人,为颜师古所作的五经定本添加注释。孔颖达最初仕于隋朝,之后引退。唐朝建立后,他效力于秦王,成为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即位后,孔颖达任皇太子的辅导,兼任国子司业(国子学教授),他与颜师古等人同为闻名天下的硕儒。其成果就是《五经正义》,大体上依据南派学说。
事实上,唐太宗虽企图压制贵族势力,但在文化方面,又深深地醉心于南朝的贵族文化。因此,虽说是统一南北文化,但按照唐太宗的方针,自然要以南朝为中心。
此处略作补充。虽说唐太宗想要压制贵族势力,但这并非出自与贵族敌对的观念,也并非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与贵族不同。唐太宗本人就是北朝贵族出身。不过,他虽出自北朝,却更迷恋在艺术、文学方面具有特长的南朝文化。因此,在继承南朝贵族文化传统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唐王室成功融合了前代文化,本以为会成为贵族之本宗,但诸如“山东名门”等旧势力却吹起了名门风,世人也都认可并尊崇这样的风气,这非常不妙。如果对此置之不理,可能就要妨碍主权的确立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唐太宗才打算压制贵族势力。
言归正传,代表唐太宗文化功绩的《五经正义》完成了。此后国立学校和科举测试均使用此教材,经书的解释得到了统一,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这也导致了思想界的沉滞。凡事有利必有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