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2014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统筹规划,进一步推进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推进省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5月18日,山西地质博物馆于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该博物馆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于2007年3月1日奠基开工,总建筑面积约为31000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历时8年建成。其建筑外观呈“天圆地方”形,下部方形建筑如自然巨石砌成的“百宝盒”,外披网格状“珠帘”,上部扁圆形展厅外形似“玉璧”横空,寓意“珠联璧合”。馆内陈展着山西的地质历史、生物演化、矿产资源禀赋和矿物岩石精华,其中的“山西鳄”化石和“华夏金蟾”狗头金展品十分著名。此外,于2012年奠基开工的山西广电中心工程、于2013年奠基开工的山西晋剧艺术中心工程的建设继续推进,同时还启动了山西省少儿图书馆和山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改建改造项目。二是推进市、县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市级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群众艺术)馆、科技馆、体育馆、剧院(场)“五馆一院”和县级文化馆、体育馆、图书馆、数字多厅影院“三馆一院”以及农村、乡镇、社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其中,大同市新博物馆、朔州市博物馆、晋城市图书馆美术馆、介休市博物馆等建成开放;新建371个乡(镇)全民健身广场,实现全省乡(镇)全民健身广场“全覆盖”。据统计,至2014年底,全省“省市县三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主要由文化设施基础、区域服务人口及政府推进情况三方面综合评价)达到73.4%,比2013年提高4.34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66.06%,与上年持平;市本级为68.3%,比上年增长8.97个百分点;县本级79.4%,比上年度增长3.3个百分点。2014年末,全省共有群众艺术馆12个,公共图书馆126个,博物馆99个,文化馆119个,文化站1407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1197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含农家书屋)2.83万个(农家书屋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城市数字影院96家、银幕448块。三是推进实施全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建设工程和“宽带中国”战略工程。全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建设工程于2013年底启动,“宽带中国”战略工程于2014年启动后,前者并入一并实施。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建设工程,以太原市为建设重点,在全省11个设区城市的行政服务类办事大厅、公共交通枢纽候客区、公立医院候诊区、旅游景点游客休憩区、会展中心与展览厅、文化场馆、体育场馆观众活动区以及其他用户感知度较高的重点公共场所,分类分批次完成无线局域网覆盖并开通服务。公共场所WLAN服务命名为“i-Shanxi”,译为“爱山西”。“宽带中国”战略工程,以提高城市和农村家庭固定宽带普及率为重点。2014年,全省“宽带中国”战略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太原、晋中、长治等市的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571.1万户,比上年末净增49.8万户。
大力实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一是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机制取得新进展,2014年4月制定出台了《山西省省级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方案(试行)》。该《方案》首次明确山西省级购买的五类公共演出服务及购买公共演出服务的方式、价格和补贴标准。五类公共演出服务是:省委、省政府组织的深入农村、企业、高校、部队等基层单位的慰问性演出;省委、省政府安排的重要节假日惠民演出等公共演出活动;省直院团赴基层特别是贫困县开展的公益演出或惠民演出;省委、省政府举办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与推广;省委、省政府委托的其他文艺演出。首年实施该《方案》,购买演出服务308场,带动省直院团演出遍布全省11个市、60多个县,实现了与基层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改善了文化民生。二是持续开展“文化惠民在三晋”活动。2014年1月26日,2014年“文化惠民在三晋”活动在晋中太谷县启幕。该项活动贯穿2014年全年,以各级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工艺美术专题馆、剧院、文化广场为平台,主要开展了10项活动,即“送欢乐下基层”文化服务活动、“中国梦·三晋情”节日纪念日文化活动、“爱心接力”关爱特殊群体服务活动、“润物无声”公共图书馆服务活动、“快乐生活”文化馆(站)服务活动、“美丽三晋”美术馆服务活动、“意·境”展示展览服务活动、“文化e行”数字文化工程服务活动、“幸福使者”文化企业优惠服务活动、“精彩无界”社会共建文化服务活动。全年,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惠民活动。太原市“文化精品基层行”、忻州市“周末大戏台”、晋中市“花开四季·乐享全民”、阳泉市“一年一村一场戏”、运城市“四心剧场”、临汾市“群众文化基层行”、长治市“上党文化大讲堂”,成为响亮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全年完成惠民演出1.7万余场,公益电影放映13万余场,受益群众超过2000万人次。三是继续推进电影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在城市数字影院建设方面,2014年全省新增城市影院15家、银幕66块,总数分别达到96家、银幕448块,并实现了地级以上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全年全省城市影院票房收入达到3.91亿元人民币,增长36.1%,放映场次70万场,观影总人数1103万人;年末启动“全省好电影公益展映季”活动,在90家影院集中展映《焦裕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杨善洲》《开国大典》等全国优秀影片,及《村官段爱平》《情归陶然亭》《浴血雁门关》《韩妈妈和她的儿女们》等山西省拍摄的主旋律影片。在广大农村地区,继续贯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总方针,推进全省农村电影公益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实现了全面落实一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据统计,全年全省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累计完成放映场次33.99万场,群众观影3191万人次;同时,为丰富全省农村有寄宿学生的中小学校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优秀影片育人作用,放映爱国主义影片9780场。四是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14年,全省“村村通”建设让2232个自然村的40多万群众看上了高品质的51套数字电视。这标志着山西“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提前1年完成。按规划,“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主要解决12282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和新通电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问题。至2014年底,实际完成13400个村建设任务,超额1118个村。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2011年工程实施前的93.12%(广播)和97.53%(电视),提高到2014年的98.04%和98.95%。
巩固和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2011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旨在引导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高效能,为构建基本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2011年6月,长治市入围全国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太原市“文化精品惠民基层行”项目入围全国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此后经过两年创建,长治市示范区创建、太原市示范项目创建于2013年9月通过验收,长治市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太原市“文化精品惠民基层行”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3年10月,山西省朔州市入围全国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同时晋中市“民办文化的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项目、大同市“红领巾艺术团再建设”项目入围全国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4年,长治示范区、太原示范项目成果进一步巩固扩大,朔州示范区、晋中和大同示范项目创建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