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再说“屯”字。
甲骨文中的这个字作“”形,其造字本义颇为费解。叶玉森释其为茅,谓“象茅生形”1320。董作宾释为矛,为兵器矛之象形1321。郭沫若释为勹,“象有所包裹而加缄縢之形”1322。曾毅公释为身,“象妊身形”1323。以上诸说,或因字形不合,或因无法通释有关卜辞,故而不能令人信服。于省吾先生释其为屯,证据充分,令人首肯1324。然而,于说并没有追溯其造字本义,只考其流而未明其源,致使相关卜辞“无从索解,为可憾耳”1325。
关于这个字的造字本义,唐兰先生曾经指出,说它是“豕形之无足而倒刻写者”1326。唐兰先生的说法是很精辟的见解。甲骨文中的这个字如果去掉其横划,即是一个滚瓜溜圆的小猪形状。它省去了猪头和四肢的摹写,突出了其肥胖滚圆的特征。古人称小猪或为豯。《说文》:“生三月豚,腹奚奚貌也。”甲骨文里的这个字的形状正取其“腹奚奚貌”。康丁时期卜辞的屯字又作“”和“
”形1327,与甲骨文豕字接近,足见屯与豕是有关的。甲骨文中的这个字的横划,当指截断小猪之尾。甲骨文里的短横划屡有截断之义。《易经·遯》初六:“遯尾,厉。”高亨先生考证说:“遯借为豚。小猪曰遯。厉,危也。古人养小猪,往往割断其尾,因猪断尾则易肥。”1328《齐民要术·养猪》:“其子三日便掐尾,……则不畏风。凡犍猪死者,皆尾风所致。”豚与豕无甚区别,小者为豚,大者为豕。《说文》:“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竭从曷声,曷、害古通1329。“竭其尾”义犹割其尾。豕被割断其尾,当是古代习见的现象。因为屯的原始意义为小豕,所以在其本义被借用以后,遂加“豕”旁造出“豘”字。又因古文“犬”、“豕”每无别,所以亦有加“犬”旁作“㹠”者。“㹠”、“豚”、“豘”、“肫”古为同字。《庄子·德充符》:“适见㹠子食于其死母者。”1330《释文》:“㹠子,本又作豚。”《世说新语·汰侈》:“武帝尝降武子家,……食烝㹠,肥美异于常味。”“烝㹠”即蒸熟的小猪。《广韵》:“㹠,本作豚,豕子也,或作豘。”《说文》:“豚,小豕也。”《方言》八:“猪,其子谓之豚。”古代文献关于小猪的字,这从反面说明了“屯”的造字本义必定与小猪相关。既然甲骨文“
”为“屯”字初文,那么说它是将要断尾的小猪形状,就应当是可信的。屯就是豘字象形古文。
“屯”字在卜辞中有不少是用其本义者,如:
(1)癸丑卜宾贞,禽来屯,。十月。
(2)丙寅卜亘贞,王多屯若于下上。贞,王
多屯若于下乙。
(3)壬戌卜,用屯,乙丑。癸亥卜,用屯,甲戌。癸亥卜,用屯,乙丑。〔癸〕亥卜,来乙亥用屯。
(4)壬戌卜,用侯屯自上甲十〔示〕。
(5)贞,乎从卯取屯于……1331
除(3)(4)为四期卜辞外,余为一期卜辞。“”字有宰杀之义。(l)辞问是否宰杀名禽者来进献的小猪。(2)辞问王在祭祀时宰杀许多仔猪为牺牲是否能得到上下神灵或下乙的欢欣。下乙为祖乙的特殊称谓1332。(3)辞通过反复贞问以确定用小猪祭祀的日期。(4)辞问是否用诸侯进献的仔猪来祭祀从上甲开始的10位先祖。用“屯”祭祀的辞例还见于《屯南》3004片。(5)辞问是否命人跟从名卯者到某地征取小猪。除了以上几例以外,《合集》9461片反面的一条记载也是坚实的旁证。这条记载说,乙亥日得到了“二十屯兕五”。兕为犀牛之雌者,“屯”与之并列,必当为一种动物名称,从我们上面的分析看,屯应即仔猪。
殷人以屯——仔猪为牺牲的数量不多,从反复贞问是否用屯与哪天用屯祭祀的情况看,当时对屯应当是比较重视的,或者与殷人养猪不多的情况有关。《易经·遯》九四:“好遯,君子吉。”九五:“嘉遯,贞吉。”上九:“肥遯,无不利。”这些都反映了殷周之际的人们以豚为吉祥之物,其间原因当在于仔猪滋味“肥美异于常”。《易经·屯》九五:“屯其膏。”旧释或谓屯为聚,似不确。其实,这里的屯应指豘,用其本义。仔猪小而瘦时尚无虞,待到“膏”——肥美时,则被宰杀,故此爻辞言“小贞吉,大贞凶”。北京朝阳区奶子房东汉墓曾于1974年出土一件直径约30厘米的敞口平底陶器,其中盛一只仔猪骨架,周围有油垢,显然是用蒸煮熟了的仔猪而随葬的。
这里可以顺便讨论一个从“屯”的字。
三期卜辞有“”字,过去多混同于从戈从走之字。其实,这两者虽然意义相近,但并不是一个字。它从“屯”而不从“戈”,这在字形上差别是很明显的。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屯”是“豘”、“豚”、“㹠”、“肫”等的本字,所以,三期卜辞里的这个字应当释为“遯”字初文。《说文》:“遯,逃也。”《广雅·释诂二》:“遯,去也。”《易经·遯》郑注:“遯,逃去之名。”《释文》:遯,“又作遁,隐退也。”《庄子·大宗师》:“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遯。”1333疏:“遁,变化也。”总之,“遯”与“遁”、“逊”等为同源字,古音义俱同。遯,初义为离去,由此而引申为逃避,又引为隐退,再引为变化,递变之迹犹可寻觅。卜辞中的遯为离去之义,如:
(1)翌日辛,王其遯于向亡灾。
(2)翌日乙,王其遯噩亡灾。1334
这两例都是关于商王行止的贞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