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教育之于美好生活的贡献
对于任何角度的美好生活来说,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人来说,美好生活这一概念并非天生就有的;其次,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也并非天生就有;再次,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也并非与生俱来。虽然曾有学者提出否定性意见,认为教育不能独当一面,成为塑造个体心智的重要工具,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仅凭教化并不能完全根除人的劣根性,也不能完全实现人的美德,但是,教育的教化功能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教育能够在基于对人性的了解之上,挖掘出人性之美的一面,尽量避免人性之恶的一面;还在于教育总会有一个目标或理想,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无穷动力的支撑,教育能够在同伴群体的共同努力下,一起构建美好生活愿景的样子。个人的影响虽然小,但教育可以集聚一大批人的力量,用塑造共同理想的方式完成对美好生活的图景建构。一代人的作用虽然弱,但教育可以传播数代人的心愿,用传承文明精粹的方式,代代相传,列为人生目标,以不断激励后人。
我们并不指望仅凭教育来为人们造就一个至善至美的生活,但是,人的美好生活的实现离开了教育显然是不可能的。“教育的本体论的价值使命感就是为了美好生活,即教育以美好生活的价值作为终极的、基础性的价值取向。”注176
1.建构关于美好生活的理念
洛克认为,人应该是一张白纸,一张需要进行勾勒线条、涂抹颜料的白板。从这一角度来看,人对于自己是谁,有着什么样的性质都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我们需要教育。固然,我们也不能如华生一般,大胆地说出“给我一打孩子,我能把他们培育成任何想要的样子”的教育绝对论的言语。我们只是认定: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有其功不可没的一面。
自古希腊时期开始,人类生活就与哲学思考能力密不可分。哲学对智慧的原始动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繁衍与生生不息。也正是这种探究宇宙、世界、人性的无尽饱满热情,让人能够意识到对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写道:认识你自己——这便是哲学智慧最终的指归。教育中,同样有复归于人之上的基本旨趣,即让人学会了解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了解自己,体现的便是能够将自己与其他人做一个明显的区分,从这区分中,认识他人,认识自己,认识人性与人类,最终形成探究事物本质、厘清事情真相的逻辑能力。然而,形成这种赫拉克利特口中的“逻各斯”或柏拉图眼中的“理念”的能力是困难的。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哲学家就已将这种哲学精粹化为生存的主要意蕴与努力方向,然而世界文明即便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也未能真正实现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普及——人并非生来就有这种能力,也并非所有人都能习得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其间,无论是黑暗中世纪宗教权利的满溢,还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权的解放,抑或是宗教改革对宗教的改写与批判,还是启蒙运动对人心脑运行机制的发现与呼唤,人类一直在致力于追寻自由、追寻智慧、追寻理性的路途上蹒跚踟蹰。而这些东西,是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等诸多精神的传承,只有完成这种逻辑思维的塑造,达到这种理性精神,才能生成对人的终极关怀,实现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完成。否则,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指出的:“那个旨在征服自然和把理性从神话镣铐下解放出来的启蒙运动,由于其自身内在的逻辑而走到了它的反面,成为新的神话。启蒙运动走向自杀的道路,而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注177人们就极易被柏拉图口中的那些“意见”所阻碍,被肤浅的、毫无意义的生活所掩盖,也就遮蔽了真正意义上美好生活的光彩。这些伪科学会让人产生不置可否的心态,一切生活状态都似乎情有可原,但一切生活都并非是属于个体的、合适个体的、真正促进个体发展的生活形态。而这一切,哲学的逻各斯、哲学的思辨能力,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抑或是理性精神的传承能力,都需要通过知识来获得。这种知识,就是关于美好生活的理念的源头和基础。
首先,未经教育的人从本质上不知有这样的美好生活。
从经验上来说,任何一个个体可能只对正在经历的生活表示信任,甚至是如很多人一般,忙碌于现在的生活状态,为生存、为挣钱、为养育后代,在这样一个“单纯”而又无知的世界里,只有生存,没有生活,或者说,只有生活,却没有美好生活。这一观点恰如托马斯·莫尔提出的“乌托邦”概念一般。对于许多人来说,乌托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代称,实际上,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人类早期经验来说,乌托邦最早来源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二者都以失败告终,并被后人抛以“虚幻”的批评,这也并不表明,乌托邦或理想国是一个完全不可取的精神火花。在我国,不管是陶渊明不甚遐想的“桃花源”,还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所勾勒的“桃花岛”,都是一种理想生活居所的化身。这种“乌托邦”国度和社会比比皆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就解释道:“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直被当成是纯粹想象的尽善尽美境界的一个显著例证。它已经成了一个绰号,专用来指那些好作空想的思想家头脑中的想法……然而,我们最好还是竭力去弄懂它,亲自搞清它的真实含义,而不要借口说它是不可实现的而将其视为无用,弃若敝屣,这种借口是卑下而极有害的。”注178由此看来,乌托邦之于人类发展来说,是具有向导意义的,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美好生活来说,乌托邦就像人类的一个关于美好生活的憧憬。然而,如果没有教育,这一象征着美好生活蓝图的乌托邦式思考都不存在了。
其次,在知晓有美好生活的情况下,倘若没有关于美好生活的现实体悟、将美好生活与现实作对比,也就没有差异和落差感,更没有了追寻美好生活的动力。美好生活的概念——一个乌托邦式的美好生活,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写照,它并不存在于时间的一瞬或空间的一点上,而是一个“非在”(nowhere)。它的意义不在于细节真实与否,而在于贯穿其中的乌托邦精神,也就是“人类对超越现存状况的价值理想不懈追求的那样一种精神”。注179这就表明,倘若教育不给人提供这样一个了解美好生活的机会,人从何得到美好生活的经验?没有这种经验,又从何谈及去作这样一个设想?上文提到,其实美好生活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它包含着现实的意蕴和超前的向导力,并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主动创造世界的欲望。同时,这是一种建构在“知晓”情况下的主动构建,教育能够以公共性的形式,向人们宣传美好生活的具体形象,让人意识到自己目前生活状态与理想生活的差距,才有可能因为这种差距的感官体验、精神动力去努力缩小这种差距。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教育能够促使人在知晓现实状况的同时,“以其超越当下观点的立场和超越当下有限之物的应然状态,审视人和社会的现状并提醒人们回头检视其目的的合理性与行动的意义和根据。”注180
总之,从多种角度来说,人类自出生之时便是“空白”的状态,对自己以及与自己构成血缘联系、地缘关系、人脉关系等关系网络的周遭世界是陌生的、疏远的,人凭着自己的强大感知力、生存力渐渐有条不紊地完成了社会关系的建构,通过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一步步积累经验,并通过经验缓解与其他个体的对立和冲突,进而达成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境地。这些被传承、教授的经验和文化便是知识的象征。可以说,知识便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础,是思想跳动的前提和保障。与此同时,人在学习、接受、吸收、内化知识的时候,便是在完成自我的建构和改造。
人一旦获得了知识,便表明人已达成了与社会的一致性,便是获得了普遍性和一致性,这不是在说人失去自己的独特性,而是说,人在社会中是一个经历了社会历练的完整体,具备了属于人特有的“人性”,而人性便是由社会群体中的所有人的共同特征体现出来的。
人通过知识完成了与社会的对接,完成了人性的内化,更实现了对自我的了解。因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仅有遗传的生物性本能与特征都不能算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有了政治的导向、文化的传承、社会礼仪要素的填充,待到灵魂上、精神上获得饱满时,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比如,狼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狼孩在外貌上具有人的外显特征,从生物解剖学上,他具有着与人一样的生物特性、各种构造与功能上的一致性,但狼孩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因为狼孩没有“精神”,没有“人性”,而人性、精神、品质等都是从知识中习得的。换句话说,知识是帮助人从空白状态变得充实的必备要素,而教育就是促使人完成从动物“人”向人性“人”过渡的主要媒介。教育通过对人类精神的锻造和教化,使人成为一个有思维、有主见的独立主体,而不是一个完全依附于自然,依附于成人的附属品、复制品。正如罗素所言,“知识是使人从本能冲动及破坏激情的帝国中解放出来的救星;缺乏知识,我们所企盼的世界就无法建成”,注181尽管“追求精确的知识易使人厌倦,然而这对于一切完美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注182此外,美好生活这种理性视野下的形成物,离不开人性的光辉、人性的最佳之善——爱。因为爱生活,才生出了解生活的好奇心,因为了解生活而更加热爱生活,此外,爱是能够影响个人尊敬他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维护他人在对生活的向往中的动力,爱就是生活本身。也就是说,爱与生活是互通互益的。
综上所言,教育能够培育人对美好生活的理念,构建美好生活的框架,进而为美好生活的形成提供知识的储备。当然,自由与知识之间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通过知识而获得自由,借助知识发展自由实践的能力。这是每个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创造自我的条件。”注183因此,通过知识的教化,人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从本能中解放出来,有能力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处境,有追求、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自由。
2.培育关于追求美好生活的意志品质
对于很多人来说,教育只是塑造系统、科学的知识活动或过程。实际上,这是一种褊狭的观点,教育不仅给人提供关于美好生活的知识与理念,更培育了人去追求美好生活的意志品质。现实中,很多人的生活看起来是循规蹈矩的,但缺乏意志品质使之延续下去。很多人在生活实践中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规划,却没有对自己一个理性的分析,以及一个合理的假设。有的人在设定美好生活时,只从自身的幸福角度出来,却未考虑到具体行为的价值与意义。还有些人则想走捷径,忽略磨刀工夫,以图快速、直接达到最终的美好生活。注184意志品质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经过长久的经验的积淀所形成的一种精神,一旦意志品质沦丧,便会导致个人理性精神的错位,也将致使美好生活偏离合理预估和美好希冀。一旦人的本质走向了无意志、非理性的随心所欲状态,那么美好生活的意蕴也就不复存在了。既如此,我们必须坚持在教育中培育人的意志品质,以捍卫人类文明与个人生活的动力和方向。而最为可贵的是,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正确、全面地把握意志品质的内涵,并能够激发出个体主动锻造自己意志品质的追求,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自省自查的能力,以及怀疑、批判的精神。这些理性的精神都是意志品质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能保障个体意志品质的完善和持久化。
首先,个体在追寻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反复无常的状况。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一切行进的事物都可以说有“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且漫长的”这一可能。在此过程中,由于美好生活是超越现实生活的,是对个人能力的更高要求,这就意味着美好生活有可能在短期内不会成为现实,并且个人努力看起来是毫无边际的。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斐多篇》中,有一个关于灵魂的隐喻:一匹白色骏马和一匹黑色骏马拉着灵魂这架双轮马车,白马谦逊、节制,只需驾车人轻声劝导就会拉着灵魂驶向光明;而黑马桀骜、放纵,难以驾驭,驾车人必须用长鞭才能使它就范,并最终使灵魂在和谐中追寻所爱。这个神话的本意是说明灵魂需要由理性来驾驭。其实,这个理性更应该特指意志品质。为何这样说呢?因为白马就象征着具备意志品质的人,他们只需引导就能走向光明,同样对于始终奔波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途中的个体来说,他们的意志品质会给他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动力,能够帮助他们管理着自己的内在世界,并制约着那个本我的欲望与恶习,使人走向超我的境地,最终靠近了美好的生活。意志通过自我的不断反省,能够引领个人走向更加完善的自我。简单地说,意志就是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审视和管理自我,并最终改善自我趋向善和美。意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并不是在于它是个体的理想和内在约定,而在于意志品质是人处在所有生活当中所必不可少的德性。它甚至可以间接地帮助人们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哲学逻辑,并指导人们的社会行动与实践。注185
其次,追寻美好生活的目标必须是统一的、长期不动摇的。有的人常立志,有的人立长志。常立志不代表这个人是不值得赞赏的,但一定反映着该个体在毅力上、见解上、凝聚力上的缺陷。意志是帮助人达成在认识自己与实践自己的平衡,更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备素质。前文已认可了意志品质对于认识自己的重要价值。但仅仅认识自己是不够的,认识自己的最终目的是柏拉图所说的“成为你自己”。何谓成为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以及怎么成为自己?这都离不开意志品质的坚定支撑。有意志品质的人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人,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人,他们能够在不断反思中把握并坚持生活的目的和方向,并具备作出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意志品质能够帮助人们从追求一时快乐的浅见中摆脱出来,能够推动人离开偏执的轨道或摆脱从众的不良心理,并能在自我独处的生活中始终保有理性的自觉、智慧的洒脱与警觉,能够快速感知、判断出不符合美好生活的糟粕和诱惑,并能及时、有效地制止自己或他人的非理性行为;能够及时止损,并且不贪恋利益或欲望的满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生活中所有关于美好生活的判断,包括公正、平等、正当、正义等,以及各类财富、物质的程度,和思想上与灵魂上的深度追求。这是对于何谓成为自己的解释,那么对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自己,便需要个体投入终生的时间来思索了。
对于哲学家来说,他们一定认为那些懂得思考、懂得探究何为幸福生活,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生活的人应该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懂得了好的生活的真正所指,以及学会了如何通过一条正确的路径去获取好的生活。注186这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研究意识也对人们思考自己应该成为何种人有着巨大推动力。这表明,人们会有意识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并且一直走在新的起点上去追寻更好的自己,以及更好的生活。注187可以说,意志就是促使人在不断追问什么是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生活进行省察,越坚定越好。模仿雅斯贝尔斯关于理性精神的一段话,我们可以这么说,意志品质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卓越品质,如果没有卓越的意志品质,个人的生活就会失去信仰的支撑,就会不断纵容个体走向放纵、盲目以及缺乏激情的状态,更会导致一种对生活状态的迷茫和对生活信心的丧失,成为一场注重感官享受的乏味竞争。意志品质的丧失,意味着人的精神导引的丧失,“像苏格拉底那样‘检视’生活既不再可能,也不再成为需要了,因为生活本身已经成为不可理性检视的了。”注188理性的追问使生活成为人的生活,使人成为理性的人。意志品质就是通过促使人达成理性的生活,通过理性的思考,对生活观念、价值立场、思维方式等进行诘问,“并从中发现了解答问题的广度,在这个广度的终结处,本源的质朴性就真实地摆在那里供人们认识了解。”注189
3.铸造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
人对美好生活有了认知,进而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但这最终的实践,却需要依靠个人的能力。在教育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学科课程,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适合于社会生活、生产需要的科学技术、生存技能、社交技能,等等。如果说对人思想上的锻炼是一种知识储备的话,那么对人实际技能的锻造则是一种知识的演练过程,二者缺一不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任何一个时间段都会有新发明、新技术呈现于世,倘若没有教育不断更新人类文明的经验,传承人类的技术经验,人类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取大量的资讯和技能,好多人将走上弯路、歧路。所以说,教育有铸造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的功能。
这种能力表现为有形的技术层面。教育有可能涵盖着大量专业性的东西,以及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人所需求的知识和技术。这些有形的技术可以实现社会分层与分工,让个体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许可和人生追求。这种能力还表现为无形的能力层面。教育促使人获得无形的知识、无形的社会阅历,以及无形的各种隐含在社会交往方方面面的细微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行动方式、逻辑思维能力、应急能力、自省能力、抗打击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人生活中涉及的必不可少的技能。只有通过教育,个体才能获得快速、合理的成长。